- +1
記錄中國丨東莞松山湖:工業機器人強,人形機器人為何“落后”了
【編者按】
從2016年出發到今年,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創立的專業報道品牌實踐項目——“記錄中國”已走過十年。經過十年的培育,“記錄中國”已成為主流媒體賦能名校社會實踐的知名IP。
2025年“記錄中國”的主題是:“城市不打烊:高質量發展活力密碼。”澎湃新聞記者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師生將實地探訪上海、重慶、江蘇蘇州、安徽合肥、湖南長沙、四川成都、廣東東莞等地,走進這些在晝夜交替中始終散發勃勃生機的城市,破解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
今天刊發的是來自“記錄中國”廣東線的報道《東莞松山湖:工業機器人強,人形機器人為何“落后”了》,講述東莞通過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完成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卻在發展人形機器人時面臨考驗。
作為深圳旁邊的科技創新重鎮——東莞松山湖高新區,一舉扭轉了外界對其“低端制造”的固有印象。
多年來,松山湖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探索出獨特路徑:通過對傳統制造業實施技術改造,以系統集成方式助力企業實現迭代升級,并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支撐,加快推動制造業從“制造”向“智造”轉型,持續保持強勁競爭力。
據統計,松山湖已匯聚超過500家機器人企業,正不斷吸引高端人才,積極搶占人形機器人發展高地。然而,當地仍面臨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產業配套能力偏弱、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等現實困境。
今年暑假,“記錄中國”團隊走進松山湖,調研當地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東莞松山湖,華為“歐洲小鎮”。 李蔚怡 攝
“每天都能接待好幾個創業團隊”
清晨,東莞松山湖的創業者與上班族已陸續開啟忙碌的一天。在出發前一日,“記錄中國”團隊便接到當地工作人員的提醒:務必盡早出發,因為上班高峰時段,通往松山湖的道路異常擁堵。
當團隊抵達松山湖高新區湖濱北路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雖是幾座低調的建筑,并不顯眼,也鮮有人知,但這里卻是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智院”)的所在地。自2015年8月成立以來,廣智院專注于工業機器人、高端智能裝備、無人自主技術產品、工業大數據及大功率激光器等關鍵領域,在松山湖迅速占據一席之地。
作為一家新型研究機構,廣智院憑借靈活的機制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吸引了眾多創業團隊紛至沓來。“我每天都能接待好幾個創業團隊。”廣智院負責人倪明堂說。他回憶起十多年前初到松山湖時的情景:那時這里還是一片待開發的荒地,許多習慣大城市生活的人不愿前來。直到華為入駐,才真正帶動了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
倪明堂曾在某國有單位擔任高管,對廣東印象最深的是“辦事效率高”。“每天能接待五六個客戶,很多生意就是在一頓飯或一杯茶之間談成的。”他說。這里的人普遍懷有創業夢想,他以前的幾位下屬都是廣東人,工作僅兩三年后,幾乎都回到家鄉創業,其中有人已“身家過千萬”。
“到了嶺南,你就是廣東人了。”倪明堂感慨道。
松山湖的科技創新單位最早集中于2007年。彼時,東莞市政府先后與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科研機構合作,創建了包括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清華大學東莞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等在內的18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中,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華科工研院”)尤為典型,2012年曾被《人民日報》和《焦點訪談》譽為“全國新型研發機構的典型代表”。
這些舉措被東莞市政府視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解方”。早在2006年底,東莞市委、市政府便開始思考轉型問題,即如何從資源驅動型發展模式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發展路徑。
為何城市必須轉型?東莞總結出自身存在的四大“癥結”:一是市場主體眾多,但具備主動創新能力的主體不多;二是專利數量不少,但具有高附加值的創新成果稀缺;三是科技人才充足,但頂尖人才匱乏;四是創新平臺數量可觀,但真正具備服務能力的平臺不多。
針對這些問題,東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初級城市化社會向高級城市化社會轉變。”

東莞松山湖打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創業環境。 東莞市委宣傳部 供圖
同一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也提出“騰籠換鳥”戰略。簡而言之,即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粵北山區,并將高附加值產業向珠三角發達地區集聚。
該戰略進一步倒逼珠三角地區加快轉變發展模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騰出發展空間。
早在2001年7月,東莞市第十九次、第二十次市委常委暨副市長聯席會議便討論提出,在大嶺山、寮步、大朗三鎮交界處的松木山水庫周邊建設大型工業園區,并將該產業園命名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同時明確指出松山湖將是“未來東莞的經濟科技中心”。
作為廣智院的建設單位,華科工研院成立于2007年,由華中科技大學與廣東省科技廳、東莞市政府聯合共建,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年僅36歲的青年學者張國軍被華中科技大學派駐東莞,負責籌建華科工研院。
他后來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稱,當時松山湖還是一片荒蕪,華科工研院的所在地僅有一棟孤零零的辦公樓。
初期,華科工研院的核心工作是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通過系統集成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升級。隨著發展,其服務不斷拓展,從技術支撐延伸至品牌建設與資金扶持等多個領域。截至目前,華科工研院已為超過2萬家制造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建成12個產業園區,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超過1800家,持股企業在創業板、科創板及主板上市的企業達11家。
廣智院成立于2015年8月,同樣是基于東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而設立的研究機構,全面借鑒并復制了華科工研院靈活高效的創新機制。
彼時,東莞制造業再次面臨轉型關鍵期——“世界工廠”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據媒體報道,2013年至2014年間,東莞部分傳統行業如電子儀器儀表制造、紡織服裝鞋帽、塑料制品及金屬制品企業相繼出現倒閉、關停和“用工荒”現象。
此前媒體報道顯示,無論是常平鎮的木倫工業區、大朗鎮的大井頭工業區,還是寮步鎮的萬榮工業區,隨處可見“廠房急租”的廣告,尤其是傳統電子制造企業,許多工廠生意難以為繼,甚至停止招工。
東莞傳統制造業,亟待新一輪產業升級與新興動能的孕育。
正是在這個轉型關鍵期,東莞先進制造業逆勢增長。
東莞市政府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全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7%;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銷比重提升至52%;百億級企業達到10家,五百億級企業實現“零的突破”。
當時,東莞已初步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手機年出貨量達2.3億部,占全球總量的17.7%;從事云計算應用的企業超過2000家;物聯網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680億元。
在如何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探索中,工業機器人成為新的突破口。

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東莞市委宣傳部 供圖
“我們人形機器人有些落伍了”
從發展工業機器人切入,東莞掀起了一場工廠“革命”。
自2015年起,經過深入調研,東莞市陸續出臺了《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 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等政策,積極引導企業走上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之路。
當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申報東莞市機器人相關專項資金的項目共計1262個;僅2015年一年,企業機器人相關項目的總投資額就達到約70億元;2015年全市工業技術改造完成投資額達231.2億元,同比增長85.6%。
2016年1月26日,東莞市政府“1號文”宣布全面啟動“機器人智造”計劃。實際上,此前三年,東莞已每年安排2億元財政資金專項支持企業。
彼時,東莞市政府已意識到傳統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退,但由于長期以來依賴壓低勞動報酬、低工資、低福利以維持高投資率的運營模式,不少企業仍對廉價勞動力抱有執念。
“起初,我們要不斷向企業宣講使用機器人帶來的種種好處,但一聽到投入成本,很多企業就打了退堂鼓。”倪明堂回憶道。2015年,一家參與建設的精密組件企業打造了“無人工廠”,該項目實現了部分工廠自動化,員工人數從最初的數百人銳減至僅十余人。
自2015年起,廣東上下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發展,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中就有1臺來自廣東,大量優質機器人企業集聚于此。
東莞亦不例外。據東莞市工信部門統計,全市現有機器人制造重點企業20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7家,年營業收入約316億元。2024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29萬臺(套),同比增長21.7%,占全國總產量的4.11%、全省的9.27%。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松山湖沒有掉隊,但在AI人形機器人方面確實有些落后。”倪明堂坦言。
今年春節期間,身著紅棉襖的杭州宇樹機器人亮相蛇年春晚,迅速走紅全球,贏得廣泛贊譽。
城市之間的產業競爭從未停歇:10年前爭奪“互聯網第一城”;5年前搶占“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如今,各大城市正激烈角逐“機器人第一城”。
摩根士丹利研究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6萬億元,總量將達到5900萬臺。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紛紛入局,競相布局。
近年來,浙江從政府、企業到科研機構持續投入,積極搶占人形機器人發展的競爭高地。
早在2017年,浙江便發布了《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推動機器人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2023年9月,《浙江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出臺,提出加快推動浙江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2024年,杭州進一步提出支持人形機器人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最高可給予500萬元補助。
如今,杭州的人形機器人已走進日常生活應用場景,多次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一個年輕人正在調試機器人。謝鑫 攝
公開報道顯示,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產業格局中,北京的特長在于“造腦”,一批頭部AI企業蓄勢待發;杭州等城市所在的長三角地區,則在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具備顯著優勢;以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則專長于“造身”,集成企業高度集聚,在應用端展現出明顯優勢。
位于松山湖的墨現科技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司與普渡機器人聯合推出的全人形機器人PUDU D9,已廣泛應用于醫療、工業及各類服務場景。令人驚嘆的是,其機械手的每根手指上均分布著100個感應點,具備超高靈敏度,真正實現了“仿人手”的精細操作。該產品一經亮相,訂單便迅速增長。
然而,如何提升核心研發能力,采用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訓練模式,打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人形機器人,仍是東莞亟需解決的短板問題。
“高端核心零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一位松山湖機器人企業的高管在接受“記錄中國”團隊采訪時指出。他分析稱,東莞松山湖在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過程中,面臨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全身動力學控制算法、電機驅動器、力傳感器、MEMS姿態傳感器和觸覺傳感器等關鍵部件尚未實現自主可控。此外,高端企業數量有限,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復合型跨學科人才稀缺,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強。
東莞市政協常委譚福龍曾在調研中指出:“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賴國際廠商進口。”《東莞市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行動計劃(2023—2025年)》也明確指出,“關鍵零部件與系統集成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產業配套能力相對薄弱。”
“歸根結底,還是資金投入強度不足。”上述高管表示,人形機器人研發需要長期、高額的資金投入,單臺原型機的研發成本可達數百萬元,這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是一項巨大挑戰。
“早期創新項目難以獲得資本支持。”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松山湖與一線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這在吸引高端人才和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方面尤為不利。
當前,全球范圍內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面臨共同難題——AI水平尚未達到突破性進展,尚未邁過臨界點,整個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目標,仍有較大距離,現階段只能從科研教育、服務展示以及簡單的工業應用場景切入。
這也正是各大城市競相布局的關鍵窗口期,東莞正積極應對挑戰。
2024年4月10日,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印發《關于東莞市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推動東莞建設成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根據計劃,到2027年,東莞將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態感知技術、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創新平臺;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將超過1000家,培育形成120家以上的“單項冠軍”企業,相關產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
上述通知也明確指出,“要補齊前端創新能力的短板”。
按照規劃,東莞將在松山湖、大嶺山等地規劃建設一批機器人主題產業園,通過打造高品質、快速供給的優質產業空間,吸引集聚國內外一流機器人企業。
據官方統計,目前松山湖已集聚超過500家機器人企業,涵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個領域。
“我們研究院也成立了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智院負責人倪明堂表示,研究院正與本地機器人企業展開深度合作,致力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
“科技成果轉化必須落地。”倪明堂強調,廣智院之所以能在松山湖長期深耕,其生存之道非常清晰:始終以市場和客戶的真實需求為導向。
為激發創業活力,廣智院為創業團隊提供較高的知識產權分配比例,最高可達9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只要腳踏實地解決問題,就能創造價值。”倪明堂表示。截至目前,廣智院已服務企業超過1萬家;在持股的73家企業中,已有12家成功登陸主板,另有10余家正在排隊上市。
“初創階段,獲得權威機構背書至關重要。”東莞華松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劍飛表示。
華松創新于2022年獲得廣智院投資,并入駐松山湖,成為其應急裝備事業部的核心成員。
2023年10月,公司首期應急機器人產品一經推出,便迅速投入實戰場景,參與了多次重大救援任務,為其產品提供了寶貴的實戰驗證機會,迅速打開了市場局面。
“公司預計2025年產值將達到6000萬元左右。”徐劍飛說。
XbotPark機器人基地硬科技創業營,參與者熱烈地腦力激蕩。李蔚怡 攝
“從想法提出到拿到實物,三天!”
近年來,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東部及臨深片區等區域,逐步形成了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先進制造業集群。
然而,長期以來,松山湖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始終是當地亟待破解的難題。
2015年,華為入駐松山湖,帶動了一批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企業相繼落戶,全國眾多知名軟硬件供應商紛紛在此“安營扎寨”。
隨著頭部企業的持續集聚,也帶來了大量人才的流動。
“這里很多創業團隊成員都曾在華為工作。”松山湖一家科技公司品牌負責人在接受“記錄中國”團隊采訪時說。他本人曾任職于華為,多次被派往歐洲工作。幾年前,他選擇辭職,加入如今這家年輕的機器人企業。
近年來,松山湖正加快集聚重大科研平臺、頭部企業、研究型大學和新型研發機構,初步實現了“引才”的目標。
“我接待過很多院士、課題組和創新團隊。”一位東莞松山湖基層干部表示,為吸引大學生來此就業創業,當地政府推出購房補貼、建設人才公寓等舉措,努力留住人才。
如今,松山湖的人員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從過去以高中學歷為主,轉變為以本科、碩士乃至博士為主力。
據當地媒體報道,截至目前,松山湖人才總量已突破24萬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達55%。常年在此從事科研工作的包括50多位院士專家和400多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以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為例,這里占地397畝,常駐科技工作者近4500人。
松山湖還在探索一條科技孵化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其中XbotPark機器人總部基地是最具代表性的實踐之一。
該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前工學院院長高秉強、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甘潔于2014年聯合創辦。
2015年9月,基地聯合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和東莞理工學院,共同創辦了粵港機器人學院,作為新型人才培養平臺,通過培訓班、講座、夏令營等多種形式,培養機器人、智能裝備及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專業人才。
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孵化功能。截至2025年6月,該基地已成功孵化超過80家初創企業,其中6家成長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大學生在XbotPark機器人基地參訪。李蔚怡 攝
當前,基地內的機器人企業大致可分為兩大方向:一是消費級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批量交付,尤其是小型直驅電機,預計到2025年交付量將突破1200萬顆;二是仍處于探索階段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方向。
云鯨智能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技機器人企業50強”;逸動科技自主研發的電動船外機出貨量位居全球領先;本末科技則推出了全球首款直驅型自平衡輪足機器人……每一款機器人背后,都站著一群懷抱雄心壯志的創業者。
逸動科技是從基地走出的明星企業,總部位于松山湖,并在深圳和香港設有研發與運營中心,產品已遠銷歐美市場。
2012年,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OO潘宗良還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當時他與同學已在實驗室中完成了電動船外機的原型設計,正思考如何將其商業化。2014年,在導師李澤湘的引薦下,他們來到松山湖。彼時的松山湖地廣人稀,沒有車幾乎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他曾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騙了”。
然而,隨后政府的高效服務讓他深受感動。為了支持他們進行戶外實驗,松山湖管委會專門在湖邊修建了一座小型碼頭。
“雖然我們無法與大城市比拼資源,但我們會盡力做好服務。”一位松山湖的基層干部如是說。
本末科技成立于2018年,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這家年輕的公司已推出Roomba、拖地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等多款小型輪式家用機器人產品,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競爭優勢。
一家年輕的科創企業,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市場競爭力?答案很明確——效率。
“從想法提出到拿到實物,只需要三天!”本末科技品牌負責人劉西同表示,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快速響應機制,顯著提升了創業團隊的存活率和成長速度。
這也是為何松山湖的年輕科創企業能夠迅速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并最終走向全球市場的原因所在。
在入駐松山湖的科創企業中,也有部分企業將研發重點轉向提升家庭生活質量的應用場景。
只需輕觸面包機屏幕,即可選擇不同的面包種類、烘焙時間和方式;輕觸洗衣機屏幕,毛毯、羽絨、羊毛、牛仔等洗滌模式一應俱全……
“科技就是在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東莞市樂升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程表示,公司生產的觸控屏已廣泛應用于多個生活場景,年營收已達到數千萬元。
“這個市場一直在增長。”張程補充道。

海報設計 祝碧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