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存儲新突破,UltraRAM量產有戲

本文由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UltraRAM 融合了閃存和 RAM 的最佳元素。
近日,長期處于研發階段的UltraRAM內存技術傳來商業化推進的重要消息:先進晶圓產品供應商IQE plc已完成一項為期一年的專項項目,成功開發出適配該技術的可擴展外延工藝。IQE首席執行官Jutta Meier明確表示,這一成果標志著UltraRAM向工業化生產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為這項被業內寄予厚望的內存技術落地應用奠定了關鍵基礎。
回溯UltraRAM的技術發展歷程,其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三年前的TechSpot平臺。當時披露的信息顯示,該技術的核心研發方向是融合RAM與NAND兩種主流存儲介質的優勢,并規避二者短板——既追求與非易失性DRAM相近的讀寫速度,又致力于實現更出色的耐用性與能效表現。據彼時公布的原型機測試數據,UltraRAM的數據保留時間可達到1000年,編程/擦除(P/E)周期更是突破1000萬次,這一耐用性指標較當前市場主流的閃存產品提升約100倍。憑借“高速、非易失、高耐用”的綜合特性,UltraRAM被部分行業人士稱為“通用內存”,其技術潛力引發廣泛關注。
事實上,嘗試將RAM與閃存的優勢整合到單一產品中,并非UltraRAM的首創。近年來,全球存儲領域的頭部企業均曾在這一方向展開探索,但市場反響與預期存在差距。其中,英特爾此前推出的Optane平臺最為業內熟知,該平臺基于3D XPoint技術,主打高性能與非易失性存儲特性,初期在數據中心、高端消費電子等領域有一定應用。然而,受制造成本偏高、與現有硬件生態兼容性不足等因素影響,Optane平臺的市場滲透率始終未能實現突破,英特爾最終于2022年宣布終止該業務線,成為通用內存技術探索過程中的一次重要調整。
在英特爾退出后,三星試圖通過技術更新填補市場空白,于近年升級了其Z-NAND產品系列。據了解,三星Z-NAND采用獨特的3D堆疊架構,在讀寫速度與耐用性上較傳統TLC、QLC NAND閃存有明顯提升,主要面向數據中心對高性能存儲的需求場景。不過,從實際市場反饋來看,Z-NAND的成本仍顯著高于主流NAND產品,難以滿足大規模普及的需求,未能真正實現“通用內存”的市場定位。
除上述兩家企業外,Kioxia(原東芝存儲)與西部數據的合作也在該領域留下重要足跡。早在2020年,雙方便聯合研發推出XL-FLASH技術,直接對標英特爾Optane,聚焦高性能非易失性存儲市場。今年5月的Computex展會上,基于XL-FLASH技術的定制化PCIe 5.0 SSD正式亮相,現場公布的性能數據較為突出:隨機讀取IOPS(每秒輸入輸出操作)達到350萬,遠超傳統高端NVMe SSD水平。同期,InnoGrit基于該技術開發的N3X SSD,還實現了14 GB/s的持續順序讀取速度、12 GB/s的持續順序寫入速度,隨機寫入IOPS達70萬,讀取延遲僅13微秒,延遲表現已接近部分DRAM產品。不過,行業分析指出,XL-FLASH本質上仍屬于NAND閃存的技術優化升級,并未脫離NAND架構的固有局限,與UltraRAM所追求的“通用內存”技術路徑存在差異。
回到UltraRAM的商業化進展,當前其制造商Quinas正積極與全球代工廠及戰略合作伙伴對接,推進試生產相關工作。不過,行業普遍認為,技術突破僅為第一步,UltraRAM要實現市場落地仍需跨越多重挑戰。首先是量產穩定性,實驗室階段的技術參數需在大規模生產中保持一致,尤其是IQE此次開發的外延工藝,其良率控制將直接影響產品成本與產能釋放節奏;其次是成本控制問題,若量產成本無法與現有DRAM、NAND產品形成競爭優勢,將難以打開市場空間;最后是生態適配,UltraRAM需兼容當前主流的芯片組、操作系統及軟件平臺,才能順利進入消費級、企業級等不同應用場景。
從市場需求層面來看,UltraRAM若能成功量產,潛在應用場景較為廣泛。在數據中心領域,其可實現高性能緩存與長期存儲的一體化,減少數據在DRAM與NAND之間的遷移損耗,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在消費電子領域,可為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設備帶來更快的開機與應用加載速度,同時延長存儲部件使用壽命;在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領域,其高耐用性與長數據保留時間,也能滿足極端環境下的穩定存儲需求。
盡管目前尚無法確定UltraRAM技術最終能否成功落地,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商業化進展傳遞出積極信號——行業對“通用內存”的探索并未因此前的挫折而停滯。隨著全球數據量持續增長、各類計算場景對存儲性能要求不斷提升,市場對高性能、非易失性存儲技術的需求將長期存在,這為UltraRAM等創新技術提供了發展空間。未來,若Quinas能順利完成試生產并解決成本、適配等關鍵問題,UltraRAM有望為存儲行業帶來新的技術選擇,推動通用內存技術探索進入新階段。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后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