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求職、招聘都有變化,“AI+”怎么影響就業這件事?
談起AI和就業,總會有人有被取代的焦慮,也有很多人說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但就業也不僅僅關乎求職者,這里還涉及企業、招聘平臺等。如果從人力資源行業的視角進入,AI究竟在影響什么?
8月27日,由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中智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5人力資本發展大會暨AI+就業增智賦能計劃啟動儀式”在徐匯西岸舉辦。作為行業高規格人力資源年度峰會之一,大會已連續舉辦18屆,見證并推動了中國企業從“人事管理”邁向“人才經營”的演進。

8月27日活動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供圖
AI如何改造人力資源行業?
當AI技術滲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求職、招聘、培訓這些必不可少的職場環節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中智股份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曾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求職者來說,以前簡簡單單的“找工作”這個動作,現在可以通過AI根據自身情況推薦就業方向,或者根據求職方向確定自身的提升方案。而對于企業而言,AI對于人才就業可以起到全生命周期的賦能作用。招聘期間,AI可以優化職位描述,做簡歷篩選、崗位匹配、AI面試、面試評價等等;在職期間,它可以智能化地根據員工情況和企業需要制定培訓方案、匹配薪酬方案;甚至針對離職,AI也可以根據一些標準性的場景設定作出預判。
會上,圍繞“AI+就業”的多元落地路徑,無問芯穹、米哈游、曼倫商貿三家企業分別從“AI+人才獵尋”“AI+組織管理”“AI+校園招聘”聯合發布三個真實業務場景,從業務場景到政策協同、從技術應用到組織實踐,首次系統性揭示AI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環節重構就業生態。
“獵頭”也是求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角色。科銳國際業務總經理兼禾蛙CEO何洪楷在會上分享了AI時代獵頭行業的新模態,禾蛙這一獵頭平臺目前自研了九大AI智能體,推動招聘鏈條全面進化,而下一步的目標是徹底改變傳統的招聘方式,讓80%的工作由機器取代,讓顧問提供更高品質、機器無法取代的服務。
求職者和企業如何應對AI?
企業用戶端對于AI技術是何反應呢?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分享了一項去年針對香港企業的調研,73%的企業已經允許AI技術應用到工作中,企業普遍對于技術是向往的。但是根據調研結果,推廣AI廣泛應用的瓶頸或許在于,招聘能夠提升企業AI應用能力的人才并不容易,以及數據安全仍是部分企業的顧慮。
日鐵軟件(上海)有限公司人事部長孫磊談到,目前在AI技術應用中,如何平衡好提高人效和控制成本,是大家都在面對的課題。她也期待能看到更多AI技術融入業務的標準或成功案例,能夠進行學習和借鑒。
而對于求職者關心的崗位變化問題,曾彥認為,一些重復性的或者中低技術的工作崗位也許會被替代,但與此同時,基于AI的一些新的技術支持崗位也會出現。一些遠程辦公或者靈活就業的從業者,或許可以借助不斷增強的AI工具,一個人應對多個崗位,服務多個客戶。
曾彥也提醒求職者,隨著AI的發展,將來要更注重一些非AI功能的能力培養。在大會上,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也圍繞AI時代的學習,分享了關于AI賦能人才終身學習的個體認知的洞見,他也強調“技術無法替代的,正是人才的核心價值”。
“AI+就業”如何實現公共服務落地?
此次大會上,“AI+就業”增智賦能計劃正式啟動,旨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賦能人才培養與就業服務創新,推動政、企、校、研多方協同,探索人力資源服務的新模式、新路徑。
作為全國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業孵化載體,“模速空間”在上海市“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設指引下,率先探索“就業服務+產業協同”融合新模式,現場正式啟用“模速空間”就業服務站。該站點依托徐匯濱江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聚焦崗位精準對接與技能提升,為人工智能企業與高校畢業生提供精準服務,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模速空間就業服務站、人工智能綜合類就業見習基地授牌。
徐匯區深入貫徹關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的決策部署,以上海儀電集團人工智能孵化器為載體,創新設立全市首個人工智能綜合類就業見習基地,并于大會當天授牌。徐匯區率先打造“AI+就業”垂類應用場景,引進、培育垂類應用數字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0余家,通過AI新技術賦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數字化轉型。大會現場為11家“AI+就業”合作伙伴頒發證書,攜手推進“AI+就業”垂類應用的落地與深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