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陸建非:《南京照相館》英譯片名的雙關含義

陸建非
市歐美同學會顧問
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會長
曾任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南京照相館》一經上映,各大影院人頭攢動,票房火爆。這是一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為背景的戰爭劇情片,通過微觀視角展現普通人在亂世中的抗爭與覺醒。影片圍繞南京吉祥照相館展開,講述一群避難于此的百姓被迫為日軍沖洗照片時,意外發現記錄屠殺罪證的底片。他們從最初的求生妥協,到最終決定冒死保存并傳遞這些證據,揭露日軍暴行。出于好奇,筆者想了解此片的英語譯名是什么,無容置疑,此時此刻該片走向國際市場恰逢其時,順理成章。
一查得知英譯片名為“Dead to Rights”,所有權威來源(包括導演申奧的公開聲明、國際媒體報道及影視平臺信息)均表明,這是官方唯一的英文譯名,未發現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替代譯名,且沒有副標題。海外市場的宣傳資料、媒體報道等均沿用中方提供的此譯名,未出現地區性變體。從字面上看,與中文原片名毫不相干,看英語片名,首先想到的是“死”,還有“權力/權利”,這兩個英語單詞,即便英語初學者也耳熟能詳。
那為什么放棄直譯“Nanjing Photo Studio”呢?其實,dead 和 rights 在這里都是特殊用法:dead 在片名中作強化性副詞用,強調“完全地、徹底地、絕對地、毫無疑問地”。例如dead wrong 表示“大錯特錯”;又如dead sure意為“絕對肯定”;再如dead serious(超級認真),dead center(正中央),dead ahead(正前方)等。
這種夸張的修辭手法在中文里也不少見,譬如:“痛得要死”“無聊得要死”,通過“要死”的夸張表達,突出程度之深。在部分方言(如徽語、陜西方言)中,“死”可直接作為語氣詞使用,例如徽語中“好個死尸”表示貶低;陜西方言“死氣敗殆”加重貶義語氣。此外,文言文中“死期至矣”中的“死”也帶有語氣強調作用。
而“to rights”則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英語短語,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主要表示“以正確的方式”或“井井有條”的狀態。詞典釋義為“就序;整理妥當”。例如:The water supply was put to rights.(供水系統已恢復就緒。)。又如:The new manager set the company to rights.(新上任的經理把公司整頓得井井有條。)若從司法和犯罪領域的專業視角去理解Dead to Rights,它通常以catch/have somebody dead to rights的搭配形式出現,意思相當于“鐵證如山,證據確鑿”。《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的釋義是:with proof that you are guilty。《Farlex習語詞典》(Farlex Dictionary ofioms)的解釋是:to have enough evidence to prove that one is guilty of a crime or other misdeed。由此可見,都強調通過“證據”(proof/evidence)來給人定罪,有點類似中文“實錘了、坐實了”的說法。例如:The criminal was caught bang to rights.(罪犯被當場確鑿抓獲。)又如:The evidence had him dead to rights.(證據使他罪責難逃。)
在電影中,日軍屠城的證據都被照片清晰記錄了,可謂鐵證如山。英譯片名Dead to Rights就呼應了影片中的照片證據。實際上,要表達“鐵證如山”,英語里面還有一個更常見的表達,即red-handed,字面意思很形象,即“雙手沾滿鮮血的”,引申為“證據確鑿,當場抓住”。
從翻譯策略來看,放棄直譯,選擇文化適配的習語,既保留中文片名隱含的“影像證據”線索,又通過英語語境強化歷史真相的不可辯駁性,雙關意義的構詞手法暗藏玄機:dead一詞讓人想起南京大屠殺造成的30萬民眾死亡。rights則暗指human rights(人權),日軍屠城是對基本人權的踐踏。同時,它還可指向ethical rights(道德權利),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將日軍屠殺罪證公之于眾,背后的驅動力就是道義和良知。導演申奧表示該譯名“一針見血”,旨在激發對歷史的銘記與反思。國際媒體認為“Dead to Rights”比直譯更具沖擊力,有效傳遞了影片的警示意義。這一翻譯被視為跨文化傳播的典范,通過語言藝術實現歷史敘事與普世價值的結合。
筆者認為,英譯片名的選定過程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文化翻譯典型案例,除了功能對等,語義契合之外,情感象征性尤為突出,該譯名被賦予“向死而生”的隱喻:既指遇難者的犧牲(dead),也暗示幸存者堅守正義(rights)的意志,傳遞“矢志不渝的情緒”,比直譯更富有精神厚度,且在跨文化傳播效率上更具穿透力。有英語媒體指出,相比更常見的“red-handed”,“Dead to Rights”雖小眾但更有歷史厚重感,其法律術語的屬性強化了證據的權威性。海外眾多觀眾認為該名稱通過語言張力將歷史真相(照片證據)、人物命運(郵差冒險護證據)和普世價值(追求正義)三重敘事巧妙融合,體現“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的精心設計。
Xinhua(新華社)和China Daily(中國日報)報道指出,該譯名既保留了“照相證據”的意象,又強化了歷史真相的司法重量,被評價為“跨文化傳播的典范”。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選片人更稱其“片名本身就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犀利反擊”。從海外觀眾反映來看,歷史敘事的國際共鳴高度一致,影片通過1:1復刻日軍“親善照”與原版對比的紀實手法,獲得專業媒體的肯定。《中國日報》說,悉尼觀眾對“假笑比慘叫更令人窒息”的段落產生強烈共情。意大利媒體人在倫敦放映現場質問“為何真相被封鎖80年”,引發全場響應。情感沖擊與認知轉變特別明顯,俄羅斯記者觀影后落淚,坦言“歐洲人以為二戰1945年結束,卻不知中國仍在抗戰”。美國學者震撼于影片揭露的日軍“親善照”騙局,認為“全人類都需正視歷史”。日本留學生承認“教科書從未提及暴行”,呼吁本國播放。澳大利亞、北美等地華人組織“集體觀影”活動,影院出現接力高呼“南京永銘記”的場景。許多觀眾自發曬票根、寫影評,形成二次傳播效應……
此外,專業評價亮點頻出,多倫多電影節的影評說“攝影如法醫解剖般精確,黑白畫面中的門框像沉默的十字架”。倫敦電影節評論道“聲音成為第二敘事者,快門的機械噪音像亡靈在按下歷史快門”。柏林觀眾稱演員的表演為“東方式的成長史詩”,尤其贊賞“蜷縮護相冊”的肢體語言張力。有專家指出:導演申奧成功采用了克制敘事手法,用衣衫破碎替代凌辱戲份、嬰兒哭聲替代摔地鏡頭,這種留白處理被《悉尼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評為“比視覺沖擊更持久的心理震撼”!
本篇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