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處暑開漁?時下“頂鮮”水產是啥?上海海洋大學專家解讀
處暑節氣,我國沿海地區再度迎來一年一度的開漁盛典。為啥老祖宗偏偏選處暑開漁?咋就不怕氣候變化,年年都能準時“打卡”?最關鍵的是,上海人的餐桌上,這會兒能吃上哪些“頂鮮”的水產?對這份深植于海洋生態規律的千年智慧,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張瑋帶來解讀。
老習俗算準海洋“生物鐘”
“將處暑(通常在公歷8月23日前后)定為開漁時節,絕非偶然,而是古人順應海洋生態規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張瑋說。
從海洋生態來看,暮春至夏季是眾多海洋生物的繁殖黃金期,長江口、東海水域的小黃魚、銀鯧、梭子蟹,以及紅蝦、竹節蝦等經濟物種,都會在這一季節集中產卵孵化。到了處暑前后,它們的繁殖高峰期基本結束,此時開漁能最大程度避免捕撈親魚,守護海洋生命之源。
同時,夏季豐沛的降雨會把陸地營養物質帶入近海,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海洋生物打造了天然“育嬰房”。溫暖的海水與充足的餌料,讓魚苗、蝦蟹幼苗快速生長育肥,貝類、甲殼類(如皮皮蝦、梭子蟹)也迎來高產生長期。
“像大黃魚、帶魚這些上海人愛吃的魚,幼魚夏天長到處暑,體長能有 5-10 厘米,剛好能從普通漁網的網眼里‘溜’走。這一下,既不耽誤漁民捕魚,又給小魚留了長大的機會。”張瑋表示,處暑開漁是對海洋生命周期的精準把握——既避開了關鍵繁殖期以保護親體和幼苗,又等幼魚長到相對安全的尺寸,為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處暑吃這些正當時
如今,全球多地傳統習俗因氣候變暖發生改變,但我國沿海的處暑開漁節卻歷久彌新。這背后,是跨越千年的生態智慧與動態調整的現代管理在共同發力。
“盡管海水溫度有所上升,處暑作為幼魚育成、餌料豐富、漁汛開啟的‘黃金窗口’依然有效。”張瑋指出,現代漁業通過建立綜合性漁業資源監測網絡,動態追蹤關鍵經濟物種(如帶魚、小黃魚、銀鯧魚、梭子蟹)的種群數量、洄游路線、產卵場分布及幼魚補充狀況。 基于大數據模型分析,漁業管理者得以科學應對產卵期偏移、優化休漁時間窗口、評估開漁資源基礎,并動態調整休漁時間與范圍。 這一系列舉措有效保障了處暑開漁的科學性及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古老的“生態時鐘”在現代得以精準校準。
此外,休漁期恰好為漁民提供了修船補網、積蓄力量的時間,處暑開漁則迎來隨洋流涌動的秋季魚汛(如舟山漁場因冷暖流交匯形成高產),形成“休養-豐收”的可持續循環。
處暑也標志著又一批時令水產登上市民餐桌,開啟一輪“鮮味接力”。處暑前后的水產不僅風味正濃,更暗含“順時而食” 的養生智慧,無論是嘗鮮還是 “秋補”,都是難得的好時機。
張瑋指出,眼下“六月黃”進入尾聲,東海梭子蟹膏滿肉肥,大量涌入市場;大閘蟹仍在育肥,待秋分后膏黃豐盈。蝦類中,紅蝦、竹節蝦、滑皮蝦彈嫩鮮美,簡單烹飪便顯其原味;經歷休養后的東海帶魚、小黃魚、鯧魚,肉質尤為細膩飽滿,深受青睞。此外,涼拌海蜇清爽開胃,崇明黃鱔肥美滋補,正是“秋補”的好時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