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金龍:以 “鏡” 破疾護胸腔,以術傳薪守安康

01#仁心為舵:以微創之術解患者之痛

“胸腔手術不能只追求‘治好病’,更要讓患者少受苦、早康復。” 這是王金龍從醫多年的核心信念。
面對胸部疾病患者的痛點,他始終將 “減少創傷、加速康復” 作為技術突破的方向。
2015 年
剛擔任胸外科主任的他,便針對胸部創傷多發肋骨骨折患者 “因劇痛長期臥床” 的難題,在鄭州市率先開展 “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這項技術直擊患者痛點,大幅減輕疼痛,讓患者擺脫長期臥床的困擾,真正實現 “快速康復”。

2016 年
他又帶領團隊率先在河南省開展 “精準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 切口小于 3 厘米,堪稱胸外科手術的 “極限操作”。

單孔胸腔鏡切口愈合瘢痕
相較于傳統大刀口手術的 “慘痛代價”,這項技術不僅在 “早期活動、疼痛減輕、住院時間短” 等治療層面優勢顯著,更上升到 “心理與社會適應” 的新維度:患者無需面對猙獰疤痕,術后能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正如患者贈言: “妙手回春、醫德高尚”, “醫術高明見奇效、醫德高尚口碑好”,這些來自患者的認可,正是他以 “仁心” 做技術的最好證明。
02#匠心領航:以技術突破樹行業標桿
01教學理念得到更新
“精準單孔胸腔鏡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為了給患者更優的選擇。” 王金龍帶領團隊深耕微創領域,用數千例成功手術和多項 “首例” 成果,定義胸外科微創診療的高度。
2017-2022 年,他帶領胸外科開展肺結節、肺癌、食管腫瘤等各類精準單孔胸腔鏡手術,技術水平在河南省位居前列。

多項技術更是填補空白:單孔胸腔鏡肺動脈成型術、單孔食管癌根治術、單孔胸膜剝脫術、單孔膈肌折疊術、單孔胸腔鏡胸交感神經干離斷術…… 這些 “河南省首例” 手術,不僅拓展了微創技術的應用邊界,更讓高難度手術變得 “常規化”。

如今,僅2.5cm切口 的精準單孔胸腔鏡下全肺、肺葉、肺段切除等肺癌根治術,已成為科室標志性技術,“創傷小、疼痛輕、康復快” 的特色深入人心,惠及肺結節、肺癌、肺大皰、肺減容、縱膈腫瘤、手汗癥、漏斗胸、胸部創傷等眾多患者。
在技術創新之外,他還推動理念升級。2017 年 8 月,團隊在河南省率先將 “加速康復外科(ERAS)” 理念應用于胸外科圍術期管理:從入院宣教、氣道管理,到 “無血化” 手術、圍術期疼痛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圍繞 “患者早日康復” 設計。

經過不斷完善,這項成果在省內外學術交流中獲廣泛好評,2020 年,科室更從全國數百家醫院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國家級 “加速康復外科(ERAS)示范病房”,標志著其在康復領域的成績獲全國認可。

03#薪火相傳:以團隊之力拓健康版圖

“一個人的技術再精,不如一群人的技術強。” 作為科室主任,王金龍不僅是技術帶頭人,更是團隊的 “領航者”,以 “崇尚技術、走‘專’‘精’之路” 的理念,帶領胸外科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他的帶領下,胸外科連續 3 年榮獲院 “臨床科室突出效率獎”,又連續 3 年斬獲 “單孔胸腔鏡品牌技術獎” 與 “醫療質量獎”;2020 年,他的團隊更榮獲 “標志性技術工匠獎”,這些榮譽背后,是科室診療能力與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
他還注重將技術與經驗 “傳出去”:作為河南省醫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南省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等,他在行業內推動技術交流;多次受邀做客河南廣播電視臺、鄭州廣播電視臺,開展名醫對話與肺結節科普講座,讓健康知識惠及更多人;2024 年,他更被國家衛生健康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聘為 “基層醫療機構腔鏡技術規范化培訓” 項目專家,為基層培養微創技術人才,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從 “微創小切口” 到 “精準單孔胸腔鏡”,從 “ERAS 理念落地” 到 “團隊技術傳承”,王金龍用十余年的堅守證明:醫者的匠心,藏在 3 厘米切口的精準里,顯在數千例手術的零差錯中,更寫在患者康復的笑容間。

他以 “鏡” 為刃破病痛,以仁心為燈護安康,成為胸外科領域 “技術與醫德并重” 的典范。
來源:鄭州市中心醫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