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醫之談|“小胖雞醫生”舒秦蒙:為什么醫患關系是人和人的關系 ?
【編者按】
何為醫者?醫者何為?“藥王”孫思邈曾說: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一千多年前后的當下,這樣的問題,還在不斷叩擊著醫生、患者和公眾的心靈。當人們把更多期望和光環賦予醫生,也意味著把更大壓力、更多不確定擺在他們面前。
所以真實的醫生是怎樣的?醫患之間應如何相處?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澎湃新聞推出“行醫之談”特別策劃。本篇對話在社交平臺頗具人氣的“小胖雞醫生”舒秦蒙。

“小胖雞醫生”詼諧的簡介
打開某生活方式平臺搜索“醫生”,通常在首頁就能找到“小胖雞醫生”。
白天,他手握手術刀冷靜而精準地為病人進行眼科治療;夜晚,他常以或幽默、或犀利的帖子記錄醫患故事。他擁有十幾萬粉絲,他寫的一條醫患文章最高點贊超31萬次、留言超2.5萬條。有人稱他為“網紅醫生”,但他覺得,無論貼上什么標簽,他的身份始終都是一名醫者。
“小胖雞醫生”,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舒秦蒙。他英文名叫Jimmy,給自己取了網名“小胖雞”,同事也戲稱他為“雞哥”。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小胖雞醫生”最常講述的,一直都是醫患的故事。

舒秦蒙,獲評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征集展播活動“網絡正能量”精品。受訪者供圖
今年39歲的舒秦蒙從醫十幾年,曾作為援滇醫生在中國邊境服務,接診過各種各樣的病人。他會因為病人走了二十公里來看病,而毫不猶豫地為病人加班;他會因為病人的一只眼睛無法挽回,而半夜驚醒,心里難過;他也不得不面對來自病人的誤解乃至投訴。
“本質上,醫患關系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近日,舒秦蒙在接受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采訪時說,患者在病痛中依賴醫生,會給予醫生很高的尊重與信任,但也可能因為誤解、焦慮或期待落空,而產生相反的態度,都是人之常情。
走上醫師這條路,舒秦蒙自認“順理成章”,他從小學習好,父親又是醫生。他稱,自己身上有樸素的英雄主義,能幫助到其他人就覺得很開心。他性格細膩,面對不善言辭的病人也樂于保持耐心。當病人在他手上好起來,“事情沒有搞砸”,這種成就感會令他很自豪。同時,醫師這條路需要持續鉆研,去理解復雜的事物,他喜歡這樣的狀態。

舒秦蒙在住院部查看病歷。
但身為醫生,痛苦和矛盾無可避免。“當你在醫學領域鉆研時,你會覺得醫學、科學很偉大,很了不起。但當你面對具體的病人,你才會意識到醫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時候病情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造成病情的成長軌跡,病人的命運,你都無法解決。”他說。
2023年,舒秦蒙因一篇《他走了二十公里來看病》的文章一夜爆紅。他寫的是一名從安徽縣城來上海看病的患者。這名患者50多歲,由于眼內出血、視野不清晰,一大早從山里出來,走了二十多公里到縣醫院,花費了一上午時間,結果縣醫院看不了,推薦他來上海看。
隨后,他乘車來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抵達門診時,已接近下班時間了。“當時他也沒做任何檢查,沒檢查是不好明確診斷的,我就有點不耐煩,問他為什么這么晚才來。”舒秦蒙說,當他得知這個患者當天的歷程,一下被觸動了。
舒秦蒙檢查了患者眼部癥狀、了解病史,對他作了初步診斷,并為他進行簡單治療。這個病人隨身帶了200多元,舒秦蒙為他開了便宜的止血藥,又在急診湊了近10瓶洗眼液送給他,叮囑他注意事項和隨訪時間。許久之后,當舒秦蒙再次在門診遇到這名患者時,對方一句“我想謝謝你”,讓他深受感動。于是,他便把這段故事記錄了下來。

舒秦蒙為病人做檢查。
有一些患者則讓醫生“哭笑不得”。2019年冬天,舒秦蒙接診了一位約70歲的老太太,她眼睛發炎。當時經一番檢查,舒秦蒙懷疑老太太的葡萄膜炎是結核導致的,便讓她去綜合性醫院再檢查一下。幾個月后老太太再來,稱肺科醫生懷疑她是肺腺癌,她很難過,舒秦蒙也覺得難過,讓她積極治療。
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老太太再來醫院,并掛了舒秦蒙同科室的另一位主任醫師。老太太告訴醫生,肺科醫院的活檢結果顯示她不是肺癌,病因就是結核。這時候她的眼睛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老太太向醫生指責之前的醫生(指舒秦蒙)耽誤了她。
“我聽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很信任這個患者,其實一開始我對她的診斷是對的,沒有讓她走岔路,但她卻因為眼病加重而怪我。”舒秦蒙說。等老太太病情好轉后,經過醫生的解釋,她又找到舒秦蒙并專門道了謝。
舒秦蒙說,醫患之間由于信息差等種種原因,難免會產生誤解,但大多數時候通過溝通和耐心,誤解能夠被化解。但還有些時候,醫生面對病人的痛苦是無力的。
他記得有一個遠洋漁船上的漁民,在秘魯附近出海時被魚鉤劃破眼睛。本來漁民應該盡快上岸治療或乘飛機回國,但漁船老板沒讓他這么做,他在船上漂了一個月才回國。上岸的當天晚上,這個漁民拖著箱子風塵仆仆地來到了醫院急診。
舒秦蒙在急診檢查他的眼睛,發現細菌進去后,經過一個月時間,那只眼睛已被“燒空”了,視網膜沒了,沒有留下搶救空間。舒秦蒙還記得那個漁民失落的樣子,他說“我以后只有一只眼睛,打工不會有人要了”。
在進行后續治療時,這個漁民告訴舒秦蒙,他受傷的消息沒有告訴母親,馬上要過年了,他不想讓母親看到他的一只眼睛沒了。舒秦蒙聯系做義眼的學姐,為這個漁民裝了精致的義眼,安了眼片,讓眼睛遠遠看去比較逼真。在治療過程中還有一些插曲,他為漁民介紹了律師,幫其去辦理工傷鑒定和維權。
“醫生和患者,換個角度看,和其他人際關系是相通的,不只是簡單的看病。”舒秦蒙認為,一個人如果真誠、值得信賴,那在不同場合、不同領域都更容易贏得尊重,反之亦然。
他講到最讓自己崩潰的一次經歷。
兩年前,有一對父子走進他的診室,父親是工人,在工地時眼睛扎進了鐵片。這個父親一開始沒當回事,以為睡一覺就好了,但第二天受傷的眼睛還是看不見,被兒子送到醫院。
舒秦蒙一檢查,那只眼睛的視網膜已碎成片,眼睛成了空殼。醫生能做的,只是幫病人取出鐵屑,控制眼睛的炎癥。這個結果對病人和家屬來說無疑是悲劇,但在醫院里,令人遺憾的事情時有發生。
“為什么這件事情會讓我覺得崩潰?”舒秦蒙回憶,病人的兒子當時已站不住,馬上要倒在地上,哭訴著救救他父親。這時醫生得知,患者的妻子幾年前也因工傷失去一只眼睛,患者兒子因尿毒癥接受過母親的腎移植。在這個家庭,父親原本是唯一的頂梁柱。
說到這里,舒秦蒙有些沉默,事情已過去兩年,現在想起來他的情緒還是會有起伏。“那段時間我有時會半夜醒來,心情很難過,覺得自己為什么救不了他的眼睛。”舒秦蒙說,他也明白,這種無力感就是醫生的一部分。
他愈發體會到,醫生并非萬能,醫學有無法逾越的邊界,同時醫生和患者一樣都是有感情的人。患者的期望,家屬的痛苦,常常會一瞬間壓到醫生頭上。有些誤解,來自期待和現實的落差。
每隔一段時間,舒秦蒙會把心頭難忘的醫患故事寫下來,貼在社交平臺上。讓他感動的是,絕大部分網友都能理解和認同其中的情感,留言評論經常有“謝謝你”“加油”等字樣。很多人和他一樣都明白:“醫患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共同與疾病抗爭。”

祝碧晨 設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