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版權筑橋:走出音樂創作的獨木困局
“每當夾起這碗過橋米線我想,旅途的背包裝著自己未來多少,除了那座獨木橋我還有夢想,于是我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p>
這是我大學畢業那年的秋天,聽到的一首來自后弦的作品《過橋》,當時由于受到5.12重創及后續影響,整個成都及周邊的演出娛樂市場幾乎處于停擺狀態,自己在投身災后重建公益活動的同時,也在面臨著工作上的艱難境地。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第二年五月,憑借自己創作演唱的《成都印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的舞臺,并斬獲總決賽第十一場的第一名。從那以后自己的音樂事業便打開了一扇新局面,演出邀約明顯多于以前,同時也有不少詞曲作者邀我合作創作作品去參加各類歌曲征集與評選活動。然而我發現,每一項創作評選活動,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同時也有其難以預料與不可復制性。畢竟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獎,希望自己付出的創作心血與制作成本不會落空,然而最終揭榜的那一刻,只能聽到少數上榜者的欣喜,而聽不到多數落榜者的嘆息。幾次“名落孫山”過后,我不僅反思到音樂創作的根本意義,自己是否真的應該只是為了參評而創作?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后弦那首《過橋》里面的歌詞寫道的:“除了那座獨木橋我還有夢想?!?/p>
那段時間自己在創作征集活動上青黃不接的同時,又遭遇了原創作品被侵權的一系列事件,先是作品《成都印象》的音頻被廣州某公司篡改署名并侵權上線無線彩鈴基地兜售,緊接著自己獲得著作權人授權的演唱作品《當家的人》被長治某藥企私自篡改歌詞并在五一勞動節電視主題晚會上公開播映。還有一首由自己作曲的作品在山東某地獲得地方文化獎一等獎之后,作品報送者為了私吞獎金而銷毀了原本屬于我的那份獲獎證明。
初涉創作之河時,我不過一心追逐著純粹的旋律,并希望能夠憑借創作結識一些朋友,何曾識得“版權”二字的重量?何曾有過一絲防備的心理?可正是這遭背棄的利刃,劃開了自己那天真的繭殼,意外催生了對于版權意識的蘇醒——那份被他人的私欲所銷毀的作品獲獎證書,恰是我蒙昧時期真正的畢業證。
也有一些業界同仁曾寬慰我,讓我不要把這些問題往心里去,人要向前看,努力往上走,等自身足夠強大了,自然就有能力去面對這些問題了。然而作為一名當事人,我深深地知道音樂創作就跟種莊稼是一個道理:壞蟲惡草不除,好禾苗就不會有好收成,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都不是沒有可能,因為在自然界中,當某個地方的生存環境不利于動物的生存和繁衍時,強者會選擇遷徙,弱者會選擇停止生育。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復”,意思是一個人反復經歷的事件,就是他未完成的人生功課。自己所遭遇的這一系列事件,讓我既看到了當時身為一名音樂創作者的弱勢與無奈,同時也看到了自身在版權認知上的不足,于是開啟了音樂版權知識方面的學習和鉆研。
幸運的是當時我們成都市正在創建“全國版權示范城市”。市版權局不僅陸續開展了版權宣傳周、本土原創作品的免費版權登記、還邀請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張廷元教授、四川省律師協會第七、第八屆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黃玲等一眾業界權威專家,為全市創意行業人才開展了相關的知識產權培訓工作,收獲頗多,尤其是張廷元教授講到的“版權四度”——長度、高度、寬度、強度,更是深深地烙在了自己的心中,這套理論以知識產權的角度,將原創作品的四個維度一覽無余地展現在了權利人的面前,為作品版權保護與各項權利開發指出了方向。
以下內容是當時的培訓筆記:
一.作品的長度(作者終身+逝后五十年)
二.作品的高度:原創性和獨創性。
三.作品的寬度(精神權利和物質權利):1.發表權,2.署名權,3.修改權,4.保護作品完整權,5.復制權,6.發行權,7.出租權,8.展覽權,9.表演權,10.放映權,11.廣播權,12.信息網絡傳播權,13.攝制權,14.改編權,15.翻譯權,16.匯編權。
四.作品的強度:版權行政干預和版權司法保障。
正是從以上這份“版權四度”當中,讓我看到了音樂創作的未來,遠不止是為了贏得獎項的光環與業界專家評委們的認可。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版權保護體系的核心——“作品的寬度”,一條更寬廣、更具自主性的創作出路便豁然開朗。音樂的生命,本不該被一座獨木橋所定義,與其困守評獎的獨木橋,不如在數字文明與體驗型經濟的浪潮中,主動理解、策略性運用這十六項權利,在創作者腳下架設起“千橋萬路”。
往后余生,愿自己能夠在“千橋萬路”上邁開腳步,將作品版權的寬度轉化為創作的自由度與生存的韌度。讓每一次“夾起過橋米線”的瞬間,都能成為回望創作旅程時,品味人生百味的欣慰時刻——那里有無數座橋,橋頭有星光,橋上有知音,橋下是版權法理與市場規律共同支撐的奔涌長河。(文/趙迎)

作者簡介
趙迎:青年歌手、作曲家,音樂之旅新媒體矩陣創始人、中國創意產業版權價值開發協作聯盟版權經紀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理事、成都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團委員、成都市文藝兩新聯合會理事,四川省文聯首屆“百家推優工程”優秀文藝家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獲獎者、第五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金慧獎”最佳創意作品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易經序曲》《心密碼》《風中的行者》《成都印象》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