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臨港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出租正式接單:穩步推進規模化商業化
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如何破局?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在成為頭部企業加速推進的業態之一。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無駕駛人自動駕駛應用的核心試驗田,上海臨港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出租已于8月15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運營服務。
目前服務覆蓋臨港主城區高校、辦公、商業等58個點位,營運時間每日8時至20時,居民可通過“臨港出行”小程序點擊“致行智聯”進行預約。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體驗,在小程序上將打車信息發出后迅速有Robotaxi接單。類似其他打車服務,小程序頁面會顯示車牌信息、車輛行駛路徑等,同時Robotaxi還有自己的專屬“號碼”。
不到2分鐘時間,一輛無駕駛人的智己轎車就到達打車點位。乘客在訂單頁面確認后方可打開對應車輛的車門,目前乘客只能坐在后排,并且需系上安全帶。隨后,副駕駛座位靠背后方的顯示屏上會提示乘客點擊“立即出發”,車輛才能最終啟動。
目前的收費規則為,小于5公里均為起步價16元,超過5公里的里程費用為4元/公里,無其他費用。

Robotaxi接單。圖 澎湃新聞記者賀梨萍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的7月26日,也就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海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正式發放。涉及企業包括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眾交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賽可出行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強生出租汽車有限公司、賽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小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錦江出租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
此次發放的示范運營牌照覆蓋智能出租與智能貨運兩大業態。在業內看來,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的正式落地,將進一步推動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我國在全球自動駕駛商業化競賽中又邁出了積極一步。

臨港新片區則積極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先機,依托全域開放測試環境與完善的產業生態,開展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活動,為自動駕駛從“技術研發”邁向“商業化運營”提供全要素支撐。
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累計實現386平方公里產城融合區245條、551.7公里自動駕駛測試道路開放,累計有22家企業364輛車開展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示范運營及無駕駛人測試,并向5家企業的41輛車頒發了無駕駛人路測牌照,其中14輛已取得示范運營資質。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無人駕駛業務干部馬立印對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等媒體表示,在制度創新方面,臨港新片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實施細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無人駕駛裝備創新應用實施細則(試行)》管理規定,發布《臨港新片區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申請和日常操作指引(試行)》,明確創新應用申請和受理流程,開通線下辦理和“一網通辦”線上辦理雙通道。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臨港新片區針對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的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及示范運營全鏈條,率先發布兩項管理類標準《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車身標識及裝置要求》《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員培訓和管理規范》,構建了全國首個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全周期管理制度體系,為規模化示范應用和運營提供了安全性保障與合規性支撐。
在監管與應急處理方面,目前一方面建立“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公安交通安全監管平臺”,統一納管創新應用車輛,通過監管平臺路線審批、管控發布、異常行為預警、數據分析、應急處置等提升數字化安全監管能力;另一方面依托“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工作專班”持續開展無駕駛人創新應用情況安全抽查,及時溝通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安全管理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在智能出租方面,除目前在臨港主城區向公眾正式開放運營服務外,臨港還已開展臨港主城區到浦東機場的高快速路示范應用,打造浦東機場智慧接駁,探索商業落地路徑。
此外,臨港新片區還在持續打造更多無人化創新應用場景。例如,在智能公交方面,臨港新片區已開設了通勤、高校、醫療、旅游等定制班線,實現上車即入院、上車即入校,全面提升居民出行體驗感。智能重卡方面,打通“一站一橋一港”(集疏運中心站-東海大橋-洋山港)集裝箱轉運全過程自動化作業鏈路,形成“智能高效、閉環可靠”的物流集散新樣板。
馬立印介紹,下一步,臨港新片區將深化“產業-場景-制度”三聯動機制,充分發揮政策上的先行先試優勢、應用場景覆蓋上的全場景優勢,持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標準體系,確保智能網聯汽車尤其是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的車輛運行的安全監管,穩步推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的規模化、商業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