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潤濱海譜新篇——濱海縣"八五"普法工作綜述
“八五”普法規(guī)劃實施以來,濱海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圍繞中心工作、創(chuàng)新普法舉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格局,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筑牢法治根基。

紅色賦能:讓法治陣地成為精神地標
濱海作為革命老區(qū),有紅色遺址近40處。為推動紅色基因與法治精神深度融合,當?shù)匾劳兴喂踢@一紅色地標,投入150余萬元打造月堤海景法治公園,沿堤3.5公里設置憲法、民法典、人民防線、法治文化、海洋公益訴訟五大主題區(qū),50余座雕塑展現(xiàn)古今法治智慧,集紅色教育、法治宣傳、旅游觀光于一體,自建成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

請輸入圖片描述(沒有字數(shù)限制)
串聯(lián)宋公堤主題文化展陳館、鹽阜大眾報舊址陳列館、顧正紅烈士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法治”研學路線,組織黨員干部、青少年實地學習,讓參觀者在行走中賡續(xù)紅色血脈、感悟法治力量。
品牌矩陣:讓普法聲音抵達每個角落
以獬豸為原型、融合地域元素,設計普法虛擬代言人——“濱小司”,打造“濱小司”普法品牌。線上推出《濱小司說法》電臺欄目,每期一案拆解法律難點,同步在微信公眾號、“法潤民生”微信群轉發(fā),實現(xiàn)“指尖上的普法”;與融媒體中心合作持續(xù)辦好《法潤濱海》電視欄目,在抖音平臺制作、發(fā)布《濱小司普法課堂》系列短視頻,讓法治聲音融入日常視聽場景。
線下,聯(lián)合郵政公司打造“普法郵路”,將“濱小司”普法便簽貼在快遞包裹上送進千家萬戶;“普法宣傳投影燈”覆蓋65個小區(qū),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抬頭見法、低頭學法”。
精準滴灌:讓普法內容對接群眾需求
緊盯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shù)”,嚴格落實領導干部應知應會黨內法規(guī)和法律法律清單制度,實現(xiàn)縣鎮(zhèn)兩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專題述法全覆蓋,建立黨員活動日“一月一法”學法制度,有效形成“以上率下”的學法氛圍。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實現(xiàn)全縣70所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全覆蓋,《花季少年,莫中“毒”招》課程獲評全市優(yōu)秀法治宣講課程,舉辦“模擬法庭”“法治第一課”等活動140余場,中小學生“帶法回家”活動相關經驗做法獲中國關工委主任批示肯定。

請輸入圖片描述(沒有字數(shù)限制)
面對市場主體,設立“濱企無憂”公共法律服務驛站,開展“送法進企業(yè)”“法治體檢”等活動,助力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為殘疾人、老年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提供“點單式”普法,針對性提升群眾依法維權能力。
普治并舉:讓普法成果扎根基層土壤
培育“法律明白人”4553名,推動落實“1名法律顧問+N名法律明白人”行動,在化解鄰里糾紛、解答日常咨詢中同步釋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建成人民調解組織423家,實現(xiàn)縣、鎮(zhèn)(區(qū)、街道)、村(社區(qū))三級全覆蓋,“1+15+N”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全力推動將糾紛化解在訴前,“有事好商量”協(xié)商議事模式讓群眾在參與治理中增強法治意識。

請輸入圖片描述(沒有字數(shù)限制)
文化浸潤:讓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常態(tài)化開展法治文化基層巡演,五年間累計演出300余場,受眾達10萬余人次;舉辦法治文化書畫展、普法作品征集、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普法氛圍。
法治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成果豐碩,剪紙動畫《子涵的吐槽日記》在全國檢察機關“三微”作品展播中獲“十佳作品獎”“最佳撰稿獎”,非遺法治文化作品——《依法治國》(木雕)被省司法廳進行云展覽。
五年來,濱海縣用實際行動讓法治精神如黃海潮汐般浸潤人心,未來將持續(xù)深化創(chuàng)新,推動普法工作與時代同頻,與民心共振,為法治濱海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