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蘋果AirPods入局翻譯耳機!時空壺如臨大敵?不見得是壞事
AI 耳機太火,連 Apple 都坐不住了。
在 iOS 26 Beta 6 里,Apple 悄悄藏了個不小的「驚喜」——在系統翻譯 App 的資源文件中,一張 AirPods 被多國語言的「Hello」包圍的圖片素材被曝光,而文件名更是直白地叫「Translate」。

圖片來源:Apple
結合近兩年 Apple Intelligence 在通話、信息、FaceTime 實時翻譯上的布局,幾乎可以肯定 Apple 將為 AirPods 提供面對面實時翻譯能力。用大家更熟悉的話來說,Apple 這是要把 AirPods 打造成一款「翻譯耳機」。
事實上,Apple 也不是第一個把一般的 TWS 耳機用手機 AI 能力「升級」成 AI 翻譯耳機的品牌,小米、OPPO、華為等國產手機品牌都有類似的 AI 能力。
但問題是,打造一款翻譯耳機,還真不是「給耳機配個翻譯 App」這么簡單的事情。
常規耳機想成為翻譯耳機,有多難?
首先,常見的 TWS 的工作邏輯就是不是為 AI 翻譯等高強度對話場景設計的。前段時間小雷曾和某翻譯耳機品牌的工程師做過交流,他表示「很多 TWS 耳機在設計時就沒想過麥克風雙工的可能,通話時只有一邊耳機的麥克風會工作」,而這種單模收音的工作方式從天然上就無法用于面對面對話的 AI 翻譯場景。
當然了,品牌也可以通過驅動升級的方式,改變耳機的工作模式,讓兩只耳機可以同時平行處理上行和下行聲音源。但擺在 TWS 面前的,還有麥克風降噪的挑戰。

圖片來源:Apple
不同于各品牌長期發力的主動降噪(ANC),主流耳機品牌對麥克風的「上行降噪」,即收音降噪的重視程度較為有限,只要把近距離的人聲和遠處的環境噪聲分清楚就萬事大吉。
但翻譯耳機不一樣——基于對話的場景,翻譯耳機在近距離內會「同時」收取到對話雙方各自的說話聲。剛剛我們提到,一款優秀的翻譯耳機需要擁有兩只耳機同時分別處理兩條音頻流(各自說話)的能力,這意味著翻譯耳機需要「重寫」常規 TWS 的收音降噪邏輯。
不然的話,整個對話的翻譯鏈路就會被噪聲干擾得支離破碎——比如在嘈雜的展會現場,雙方說話的聲音會同一側麥克風拾取進去,AI 模型要先「分離」出兩個人的語音,才能進行正確的翻譯和播報。如果降噪算法無法精準識別和隔離雙方的聲音源,翻譯結果必然會出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像時空壺這樣的專業翻譯耳機,在硬件層面會為左右耳分別配備獨立的拾音與降噪通道,并通過雙工架構實現「邊聽邊譯」——既能保證佩戴雙方同時講話時不互相干擾,又能將每個人的語音流穩定地傳遞給翻譯引擎處理。
除此之外,專業翻譯耳機往往在麥克風陣列布局、指向性優化,以及近場與遠場的聲源分離等方面做了大量定制化設計,而這些改動并不是普通 TWS 耳機的硬件基礎能輕易支撐的。
更現實的挑戰在于續航和延遲。AI 翻譯是一個持續的、高計算量的任務,尤其是在本地+云端混合推理模式下,需要耳機和手機在數據傳輸與處理上保持穩定高速的連接。這不僅考驗耳機的藍牙鏈路,還對功耗控制提出了高要求——常規 TWS 在長時間高負載工作時容易發熱、掉電快,這對需要一整天連續使用的差旅人士來說幾乎不可接受。
可以肯定的是,如 AirPods 以現有形態進入翻譯耳機領域時,如果只是依賴 iPhone 的 AI 能力,而不針對雙工拾音、收音降噪、續航優化等環節做專門適配,很可能只能滿足輕度、短時、安靜環境下的臨時翻譯需求,而難以替代那些為高頻、多場景交流而生的專業翻譯耳機。
AirPods入局將推動翻譯耳機大眾化
但考慮到現階段「翻譯耳機」市場良莠不齊,時空壺、有道等高端產品和百元機「AI 翻譯耳機」同場競技的現況,在雷科技看來,AirPods 的入局極有可能成為市場的分水嶺。
一方面,Apple 在品牌信任度、用戶基數和生態整合上的優勢,足以在短時間內將大眾對翻譯耳機的認知門檻大幅降低,讓更多原本從未考慮過此類產品的用戶直接體驗到「戴上耳機就能跨語言交流」的便利。這種用戶教育作用,反過來也會加速整個品類的普及。

圖片來源:京東
另一方面,這種普及會讓低端翻譯耳機的處境迅速惡化。此前主打「價格便宜、功能夠用」的入門產品,主要服務于偶爾出國旅游、偶爾需要跨語言交流的輕度用戶。但當 AirPods 在這些輕度場景中提供了更流暢、更穩定的系統級體驗,且無需額外花錢購置新設備,低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幾乎瞬間蒸發。
更何況,Apple 的生態協同意味著翻譯功能可以和 iOS 通話、Siri 等原生服務打通,這種便利性不是低端廠商能輕易復制的。
不過,這并不代表高端品牌會被全面取代,AirPods 的入局其實也進一步凸顯專業翻譯耳機的價值:更精準的雙工拾音、更強的語音分離與降噪算法、更長的續航時間,以及覆蓋嘈雜環境、多語言口音、復雜會話等極端應用場景的穩定表現。這些技術壁壘短時間內難以被 TWS 產品補齊,也是高端市場的護城河。
未來的競爭,很可能會呈現出「輕度用戶被 AirPods 吸收,高頻用戶向專業品牌集中」的二極分化格局。換句話說,AirPods 會收割低端用戶,高端品牌則有機會在更集中的細分市場里深化差異化競爭。
和 AI 深度綁定是高端翻譯耳機的必修課
而從翻譯耳機的發展趨勢上看,「和 AI 掛鉤」已經成為高端翻譯耳機的核心競爭力了。過去,翻譯耳機更多依賴傳統的語音識別與云端機器翻譯技術,功能邊界相對固定,更新迭代節奏緩慢。
而在大模型時代,LLM、多模態等技術的出現讓高端翻譯耳機在語義理解、上下文推理、多輪對話銜接等方面有了質的提升,這不僅改善了翻譯的準確率,也讓耳機在跨場景應用中更靈活。
對于高端品牌來說,這種能力不僅是產品賣點,更是維持溢價和市場地位的基礎——AI 能力一旦落后,將直接影響最終的用戶體驗。畢竟在國際商務、學術會議、外語采訪等專業場景之下,精準與流暢的翻譯既是剛性需求,也是普通 TWS 無法輕易復制的競爭壁壘。

圖片來源:時空壺
雷科技認為,未來的高端翻譯耳機必須把 AI 當作產品迭代的核心驅動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在 AirPods 帶來的大眾化沖擊下守住核心用戶群,并在更細分、更高價值的市場中延續優勢。
用更直接的話來說,想成為翻譯耳機領域真正的王者,必須先在 AI 領域「卷贏 AirPods」。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