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綜研觀察|以海洋城市大腦為核心,布局海上新基建

//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文|胡振宇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員
海洋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 “藍色引擎”,單一城市的智能升級已難以適配復雜的海洋系統治理需求。以“海洋城市大腦+海上算力中心+海上數據中心+海上新能源”為核心的協同體系,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集成創新,更是重構海洋治理格局、激活藍色經濟的制度性突破。這一體系超越城市邊界,以公共基礎設施為錨點,通過場景創新釋放乘數效應,為全球海洋數字化轉型提供“陸海統籌、虛實融合、綠色驅動”的新范式。
一、協同體系的底層邏輯:公共投入撬動海洋市場的 “乘數效應”
海洋開發的高風險、長周期特性,決定了公共基礎設施必須承擔“先行官”角色。相較于陸地經濟,海洋領域的市場失靈更為突出——監測成本高、數據碎片化、技術門檻高,導致社會資本“望海卻步”。因此,以海上公共基礎設施為支點,既能破解“市場不愿投、不敢投”的困境,更能通過標準化、普惠化的公共服務降低全產業鏈成本,形成“公共投入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效應。
從全球實踐看,歐盟“數字海洋”計劃通過 20 億歐元公共投資,帶動成員國及企業投入超120億歐元,建成覆蓋大西洋、地中海的監測網絡;美國IOOS(綜合海洋觀測系統)依托聯邦政府持續投入,已吸引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企業參與深海裝備研發。這印證了一個核心邏輯:海上公共基礎設施的本質是“海洋經濟高速公路”,其價值不僅在于物理存在,更在于通過數據開放、算力共享、能源保障,讓社會資本得以“輕資產” 進入海洋市場。具體到協同體系:
1. 海洋城市大腦是 “神經中樞”,通過統一數據標準、整合跨區域資源,解決“數據孤島”和治理碎片化問題,其公共服務屬性體現在免費向社會提供基礎海洋數據、災害預警接口、生態紅線監測等核心能力;
2. 海上算力中心與數據中心是“數字底座”,依托海底低溫環境實現低能耗運行(PUE值可降至1.1以下),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務,例如為遠洋漁業企業提供洋流模擬算力、為offshore風電企業提供氣象預測數據存儲;
3. 海上新能源是“綠色動力源”,通過波浪能、風能、太陽能協同供電,既保障數字基礎設施的持續運行,又為海水淡化、深海采礦等產業提供清潔能源,形成“能源-數字-產業” 閉環。
二、海洋城市大腦的公共服務屬性:從“治理工具”到“發展賦能平臺”
海洋城市大腦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公共服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賦能,其功能邊界應突破單一城市或單一領域,形成三級服務體系:
1. 基礎公共服務:保障海洋安全與生態底線
全球海洋災害預警網絡。整合衛星遙感、浮標監測、岸基雷達數據,構建跨國家、跨區域的臺風、海嘯、赤潮聯合預警系統。例如,通過南海周邊國家數據共享,將臺風路徑預測精度提升至 90% 以上,為東南亞漁船提供免費預警服務,降低跨境救援成本。
海洋生態紅線監測。對紅樹林、珊瑚礁等關鍵生態系統實施“分鐘級”監測,向公眾開放實時數據接口,推動“全民護海”。如深圳灣紅樹林監測數據接入城市大腦后,社區居民可通過小程序舉報違規排污,響應時間從24小時縮短至4小時。
2. 產業公共服務: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
產業鏈數據中臺。免費向中小企業開放船舶軌跡、港口調度、海水水質等數據,例如為水產養殖企業提供水溫、鹽度預測模型,降低養殖風險;為海洋裝備企業提供零部件供需匹配數據,縮短供應鏈周期。
技術適配公共平臺。建設深海裝備測試場、水下通信試驗田,企業可申請免費使用,例如珠海“澎湖號”波浪能平臺已為2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設備測試服務,加速技術商業化。
3. 跨境公共服務: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跨境物流數字通關。在粵港澳大灣區、東盟自貿區等區域,通過城市大腦對接各國海關系統,實現 “一碼通”,將國際船舶通關時間從 24 小時壓縮至 2 小時,降低貿易成本。
海洋碳匯交易支撐。統一海洋碳匯計量標準,為企業提供碳儲量監測、交易撮合等公共服務,例如通過紅樹林固碳數據核算,幫助沿海地區企業參與全球碳交易。
三、場景策劃的核心價值:讓技術落地有“場景”,社會資本入場有“路徑”
場景是連接技術與市場的橋梁,也是公共投入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關鍵。缺乏場景的技術投入如同“無的放矢”,而精準的場景策劃能讓社會資本清晰看到盈利點,形成“公共搭臺、企業唱戲” 的良性循環。基于全球海洋經濟轉型需求,可重點打造四類標桿場景。
1. 智慧遠洋漁業:從“經驗捕撈”到“數據捕撈”
公共投入方面,建設覆蓋西北太平洋的智能浮標網絡,實時監測水溫、浮游生物密度,通過海洋城市大腦生成 “漁情預報地圖”;
社會資本方面,漁業企業可基于公共數據開發精準捕撈APP,提供漁具租賃、冷鏈物流對接等增值服務。例如,挪威企業利用類似模式,使捕撈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
產業協同方面,海上算力中心提供洋流模擬算力,海上新能源為浮標和捕撈船供電,形成“數據-算力-能源”支撐的完整產業鏈。
2. 深海資源開發:從“高風險探索”到“可控開發”
公共投入方面,建設深海觀測網(如我國正在推進的“透明海洋”工程),為深海采礦、油氣開發提供環境基線數據和風險評估模型;
社會資本方面,企業可聚焦深海裝備智能化改造,例如開發基于數字孿生的采礦機器人,利用海上數據中心存儲實時作業數據,通過城市大腦實現遠程運維。如招商局工業集團在菲律賓深海采礦試驗中,依托公共觀測數據將設備故障率降低30%;
產業協同方面,海上新能源為深海平臺提供持續供電,解決傳統柴油發電成本高、污染大的問題。
3. 藍色旅游生態:從“低端觀光”到“沉浸體驗”
公共投入方面,通過城市大腦整合海島資源、文物古跡、海洋生態數據,構建“數字海洋公園”,向企業開放API接口;
社會資本方面,企業可開發AR潛水眼鏡、元宇宙海洋博物館等產品,例如游客佩戴眼鏡即可看到海底沉船的三維復原,或通過VR設備參與珊瑚礁修復互動;
產業協同方面,海上數據中心存儲高清海洋影像,算力中心支撐實時渲染,新能源保障島嶼供電穩定性。
3. offshore數字產業集群:從“陸地延伸”到“海洋原生”
公共投入方面,在離岸島嶼建設“海洋數字特區”,配套海上數據中心、算力中心和風電-光伏互補供電系統,提供稅收優惠和數據跨境流動試點政策;
社會資本方面,云計算企業可布局海底數據中心,利用海水冷卻降低能耗;AI企業可開發海洋大模型,服務于氣候預測、災害防控等領域。例如,微軟在蘇格蘭的海底數據中心,PUE值僅1.07,較陸地降低40%;
產業協同方面,城市大腦提供數據合規監管服務,確保跨境數據流動安全,形成“算力-數據-能源-監管”四位一體的產業生態。
四、全球引領價值:從“技術集成”到“規則輸出”
這一協同體系的終極意義,在于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1. 在標準層面,主導制定海洋數據分類、算力調度、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例如將海洋數據中臺的“三權分置”(所有權歸政府、使用權歸企業、收益權共享)模式推廣至“一帶一路” 沿海國家;
2. 在綠色轉型層面,通過“海上新能源+數字基建”融合模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低碳發展路徑,例如幫助東南亞國家建設波浪能供電的監測浮標,既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又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3. 在治理模式層面,構建“政府-企業-國際組織”多元協同的治理框架,例如通過海洋城市大腦的開源接口,讓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接入數據,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過度捕撈等挑戰。
“海洋城市大腦+海上算力中心+海上數據中心+海上新能源”的協同體系,本質是一場海洋開發范式的革命——它以公共基礎設施為“錨”,以場景創新為“橋”,以全球協同為“翼”,讓海洋經濟從“資源掠奪式開發”轉向“可持續價值創造”。當一個數據接口能催生一個新產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力量,更是制度創新的價值,這一體系超越了城市與國家的邊界,將書寫人海和諧新篇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