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謊言為何長期未被識破?三大央媒共同關注“假院士阮少平”
近日,一則關于“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聞引發輿論熱議。經由澎湃新聞持續報道,這位長期利用假身份招搖撞騙,多年來混跡于學校、企業、醫院、行業論壇等場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
隨著媒體合力深入打假,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三大央媒也先后發布評論文章或視頻,呼吁關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問題。
8月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評論文章《合力清除“阮院士們”生存的土壤》稱,動動手指就能查證的謊言,為何長期未被識破?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計和套路招數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縣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學成了他行騙的重災區,通過頻繁曝光、高頻報道來做循環“背書”,降低相關方對其身份的懷疑,騙取更多邀請單位的信任。
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一些機構和單位熱衷于請“大牌”“名人”撐門面進行“榮光加持”,在對光環、標簽的盲目跟風熱捧追逐中,疏于審核查驗,讓騙子乘虛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動主辦方可能對“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將錯就錯假戲真做,這其中的貓膩和責任,有待進一步調查。
文章強調,對假冒身份的騙子,必須依法依規嚴厲打擊,提高違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懾。“狠打”的同時還得“嚴防”,騙子的戲臺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進一步壓縮“阮少平”們的生存空間,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動。從組織方來說,徹底清除對頭銜的迷信,精簡活動,注重實效;監管部門應加大對各類行業活動的指導和監管力度;而全社會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別能力,讓每一個騙子都無處遁形。
8月9日,白巖松在央視節目《新聞周刊》中點評稱,“這樣的事發生在互聯網時代,讓人大感驚奇,稍微仔細去核查一下,‘真假李逵’就很容易分辨出來。但是作假的人要么利用熟人的關系,要么利用作假的論文等等,已經獲取了某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中醫院院長等頭銜,變得更容易行騙。可憐了那些聽過他講座或發言的中小學生。而這個人之后,人們又發現有偽造國務院參事的人在四處公開活動。今后,我們能讓這樣的騙子絕跡嗎?”
8月10日,“新華視評”欄目發布評論視頻《“假院士、假參事”背后的真問題》稱,在信息公開的時代,如此顯赫的身份本不難核查,但涉事機構要么迷信權威、不加把關,要么裝聾作啞、不愿拆穿,給騙子鋪上紅毯,給自己臉上“貼金”,雙方各取所需。
評論視頻指出,這背后折射的深層次問題是有些地方存在的“頭銜”饑渴和“帽子”崇拜。這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一旦戴上某頂“帽子”,似乎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偏離榮譽稱號的本質,也催生了畸形的追逐。
消費“頭銜”、亂戴“帽子”,助長了歪風邪氣,也讓騙子有了得以生存的土壤。杜絕類似現象,不僅要涉事機構增強自律、嚴格把關,相關部門也應及時澄清、維護聲譽,全社會更要擦亮眼睛。如查實造假,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不給騙子提供任何“唱戲”的舞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