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多場建筑展為上海注入城市建設新思考
8月10日晚9:30,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落下帷幕。為期三個多月的展期內,觀眾們的觀展熱情持續高漲,數次刷新PSA單日入館人數記錄,總參觀人數逾16萬,單日最高觀展人數出現在8月9日,為7265人。同一天閉幕的西岸美術館“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亦勾起上海市民的集體回憶。
事實上,在這個春夏,多場建筑主題展在上海展開,從西扎、高迪,到貝聿銘、梁思成,建筑師們在上海交會,展覽既各自獨立,又彼此呼應,為上海這座城市注入城市建設的新思考。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最后的周末,館外等待的觀眾排起了長隊。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作為中國內地首個全面回顧展,展覽以逾400件展品(包含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勾勒出貝聿銘的百年人生,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國內地公開亮相。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現場,貝聿銘的眼鏡,1960年代
而上海對于貝聿銘,意義非凡。這座城市不僅見證了少年貝聿銘的成長,更是一份記憶,多元文化體驗成為他日后“用現代語言詮釋傳統”設計理念的萌芽。目前已知上海對貝聿銘影響最大的是國際飯店,這座由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從芝加哥摩天大樓中汲取了靈感、由中國民族資本四行儲蓄會共同投資建設,于1934年落成的“遠東第一高樓”是貝聿銘建筑夢的起點,這座建筑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象征著一種現代與民族可以并存的建筑理想。

國際飯店舊影
同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為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現年92歲的葡萄牙籍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álvaro Siza)以“阿爾瓦羅·西扎的檔案”為名,帶來其迄今為止亞洲最大規模的個人回顧展。800多件展品構建了一張跨越時空、互文觀照的建筑地形圖,勾畫出這位建筑大師悠長而豐沛的創作經歷。

西扎與貝聿銘,兩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分別在上海當代博物館5樓和7樓展廳展出。

“貝聿銘展”閉幕日,“阿爾瓦羅·西扎的檔案”的觀展人流。
這并非兩位普利茲克獲獎建筑師的首次交會,早在1990年左右,他們在同一片城區開展項目——展覽中呈現的曼努埃爾·卡爾加萊羅基金會的項目(位于里斯本“西班牙廣場”區域)?!拔髟撠焻^域總體規劃,貝聿銘受邀設計東方博物館。盡管最終兩個項目都未能落成,但兩位大師在那段時期有過實質性的接觸?!闭褂[“阿爾瓦羅·西扎的檔案”策展人,也是西扎的學生和合作者安東尼奧·喬彼納(António Choupina)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他同時還認為,波爾圖“西扎之翼”的三角形入口,既帶著葡萄牙修道院建筑的傳統,也像是對貝聿銘為盧浮宮所設計金字塔入口的回應。

貝聿銘(左一)與阿爾瓦羅·西扎(左三)合影。

塞拉維斯基金會-西扎翼樓,葡萄牙波爾圖,2018-2022年。圖片 ? Fernando Guerra
從西扎、高迪,到貝聿銘、梁思成,建筑師在上海交會
這種對話,也延伸到了這座城市之中。
西扎早年一直鐘情雕塑,后來因為機緣巧合在一場途經巴塞羅那的旅程中被這座城市以及安東尼·高迪的作品所打動,隨后結束了自己的雕塑之旅,轉入建筑系。位于外灘的上海久事藝術空間正在舉行高迪聯展。高迪的加泰羅尼亞建筑世界雖然遠在西班牙,但影響力卻輻射全球,或許在展覽所呈現的建筑構件、歷史照片、工作手稿之中,能些許觸碰到當年西扎的感動。
上海久事藝術空間“絢爛歸樸——高迪與他的時代”展覽現場
1935年,貝聿銘離開上海赴美留學,首先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短暫停留,那里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建筑師,范文照、楊廷寶、梁思成、童寯、陳植等均畢業于賓大。

中國留學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左二:林徽因;右一:陳植。陳植家屬供圖。
在虹口,趣看美術館的“棟梁——梁思成林徽因學術文獻展”以梁、林為代表,講述中國第一代建筑學者的生命與理想。這對伉儷不僅在1930年代開創了中國建筑史研究的學術體系,也參與了多個重要城市規劃和建筑保護項目。展覽中不少文獻資料呈現了梁、林與上海的淵源。比如,1928年9月,林徽因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筑系之前赴福州探親途中,途經上海時給梁啟超的信件。信中她向公公匯報了自己的行程,提到要去城隍廟花園(今豫園),用了當時滄州飯店(Burlinton Hotel,今錦滄文華的前身)的信紙。

林徽因致梁啟超信,1928年于上海,梁思成親屬提供
梁思成、林徽因更多與上海的交集還包括1936年4月,由中國營造學社發起,在舊上海市博物館(現為長海醫院影像樓,長海路174號)舉辦了中國建筑展覽會。梁思成作為核心發起人之一出席了展覽會,并以《我國歷代木建筑變遷》為題進行演講,林徽因擔任陳列組主任。

上海市博物館舊影

今楊浦區長海醫院影像樓(長海路174號,舊上海市博物館)。 攝影:尹舜
十年之后(1946年)貝聿銘在哈佛的碩士畢業論文設計了一座中華藝術博物館,選址就在舊上海市博物館。有別于當時盛行的飛檐翹角式大屋頂,貝聿銘構思出一座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結構建筑,外覆大理石飾面。博物館展廳圍繞景色優美的庭院而建,讓建筑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份早期、未建成的設計與時隔60年的蘇州博物館存在諸多關聯。

現上海江灣區域地圖(左)與展覽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1946)位置平面圖(右)。對比可見,路網依舊部分保留過去的形態

貝聿銘,《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1946年。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弗朗西斯·洛布圖書館提供。
在貝聿銘給同學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S. Roth)的信中解釋其畢業論文設計的初衷:“我始終在思考如何尋求建筑中地域性或‘民族性’的表達……難就難在如何不借助任何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建筑裝飾元素與符號體系,創造出本質上屬于中國的建筑語言。”

貝聿銘致同學弗雷德里克·羅斯的信
這也是20世紀以來,中國幾代建筑師的探索。早在2016年和201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分別推出“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和“覺醒的現代性——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探索了上海的城市歷史與建筑文化。其中,就包括由趙深、陳植、童寯三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于1933年在上海創立的華蓋建筑事務所。作為當時的“求新派”,事務所摒棄傳統大屋頂設計,為上海留下了至今為人稱道、且仍在使用的建筑。

“覺醒的現代性——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年

童寯,《金城大戲院》,現為黃浦劇場,華蓋建筑師事務所,1934。童寯家屬供圖。
“覺醒的現代性”的策展人童明為童寯之孫。他博士就讀于同濟,而貝聿銘與同濟大學也有著深厚淵源。同濟大學教授、古代建筑園林學家陳從周與貝聿銘是至交。兩人相識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設計北京香山飯店時,貝聿銘邀請陳從周布置園林景觀。

貝聿銘先生(左)與陳從周先生(右)在香山飯店
1981年,貝聿銘首次訪問同濟大學。1985年10月24日,貝聿銘獲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證書,這是他在中國接受的第一個名譽學銜。當天,貝聿銘作了題為《談談近年來的創作和思想》的報告。他表示,同濟大學陳從周、馮紀忠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他希望中國的建筑在吸收國外技術的同時,保持中國的特色,認為“根不能丟”。

1981年4月25日,貝聿銘先生訪問同濟大學,與建筑系師生作學術交流。

貝聿銘(中)與陳從周(左)、馮紀忠(右)在一起
與巴黎互文,城市發展縮影于“建筑”
在上海松江一隅,1980年代初,馮紀忠先生設計的“何陋軒”可謂“中國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實驗。這一建筑的模型,在西岸美術館“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中陳列,被“建造上海”主策展人、同濟大學副校長李翔寧稱為“同濟現代建構傳統的圣地”。的確,初看謙遜、細節隱忍,實則承載著豐富學術與文化底蘊的何陋軒,展現出的正是“建造上海”展想要挖掘的連續性——上海這座城市的建筑與城市文化,既尊重傳統,也面向未來。

何陋軒內景

西岸美術館“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何陋軒模型
對于展覽名“建造上?!保钕鑼幍年U述是,“建造”強調過程、參與與延續性。他認為,上海是一座由無數人共同“建造”的城市——不僅包括政策制定者、建筑師、施工者,還有廣大市民的日常行為與情感投入。

華東電力大樓及周邊航拍,1994年,陸杰
從早年的工人新村、紀念性建筑,到浦東開發開放與陸家嘴的建立,世博會與“一江一河”的開發,這些建筑與街區不僅是空間節點,也是社會記憶場所。如果說,當年的陸家嘴塑造了城市意象,那么如今,隨著“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的持續開發,城市空間不僅美觀,更真正成為市民游客便利使用的生活場域。無論是蘇州河沿岸,還是西岸區域內的文化、休閑、餐飲設施,讓公眾流連其中,其空間質量與倫敦、巴黎等國際濱水區相比,并不遜色。這是當代上海文化創造力的體現。

藝術家丁乙公共藝術作品《光塔》,為落地楊浦濱江第21件公共藝術作品。 Art Pioneer Studio 供圖
2021年,西岸美術館曾與蓬皮杜中心合作展覽“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進程的見證”,講述著作為世界之都之一的巴黎,何以成為世界性的模范城市。展覽將二戰后新一代現代建筑師,以及倫佐·皮亞諾、讓·努維爾、安藤忠雄、弗蘭克·蓋里、雷姆·庫哈斯等國際建筑大師的現代城市圖景構想濃縮其中。展覽中的部分建筑師的建筑作品亦落地上海,同時,他們也參與了上海歷史街區的改造。

洛克·外灘源,資料來源: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

西岸美術館“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進程的見證”展覽現場,2021年
與之呼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作為國內最早將建筑和城市納入展示和研究范疇的當代藝術機構。通過20余場建筑師的研究性展覽(“城市與建筑研究系列”),展示讓·努維爾、倫佐·皮亞諾、磯崎新、伊東豐雄、坂茂等普利茲克獲獎建筑師在當代建筑領域的成就。

“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年
對于上海而言,無論就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工業遺存活化、城市更新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還是城市美學、理想的城市生活環境等諸多議題,這些建筑師帶來在巴黎、東京的實踐均提供了參照和啟示。

“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23年
2023年夏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行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講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飛速發展的巴黎,以及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實驗與爭論。這對應的正是展覽“覺醒的現代性”中的上海,這樣的上海,被李歐梵通過對文學、電影的講述,記錄在《上海摩登》之中,也在張愛玲的文字和展覽“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中凝固。

“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展覽現場,上海當地藝術博物館,2016年
上海與巴黎在城市歷史文脈、地緣文化、城市精神和價值觀、社會生態等方面息息相通。當下上海,在不同歷史階段吸納、轉化全球潮流,在一個延續百年的全球都市網絡之中,構建出獨特的城市經驗和文化理念。

西岸美術館“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今年6月,普利茲克建筑獎執行主席曼努埃拉·盧蓋·達祖(Manuela Lucá-Dazio)來到上海西岸,這是她第五次來上海,她將上海視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吧虾2粌H是建筑展示的平臺,更是建筑實踐、教育、對話和創新的發生地,它不斷吸收國際經驗,又以中國方式做出回應?!边_祖從建筑和城市層面評價說。
一同來滬的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曼努埃爾·布蘭科(Manuel Blanco,曾任西班牙國家建筑與城市規劃博物館首任館長、第10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西班牙館策展人)則將“建造上?!钡日褂[視為“呈現了多元建造方式和本土建筑師的獨特回應方式,打破了西方預設的統一范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活力”。他還特別提到:“學術與文化的互動,正是上海能夠在全球建筑語境中保持開放與生機的原因,也是值得自豪的城市特質?!?/p>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7年帶來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全球首次回顧展“曲水流思”,展出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自1971年成立以來所有重要作品。圖為展覽現場。
回顧這些以城市和建筑為主題的展覽,像是在時空褶皺中,建立起一座座“隱形建筑”——它們以展覽為形式,以建筑為線索,以上海為場域,讓梁思成筆下的“中華營造之精義”、高迪的“有機構造”、西扎的“光之詩意”,以及貝聿銘對“東西融合”的執著,在此刻交匯、重疊,仿佛是建筑史本身,被安置于上海這個巨大的展臺之上。
如果說城市是一座不斷生長的建筑體,那么這些展覽將建筑視為綜合社會裝置,從生活經驗和身體尺度切入,探討個體與空間、機制之間的錯綜關系。展覽本身也像是一種“建造”行為——在城市中,建筑定義著我們與空間、時間、記憶和未來。

“貝聿銘展”落幕日的展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