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拉響心腦血管健康警報
立秋時節,暑熱未消,早晚卻悄然添上一絲涼意。這種看似溫和的時節轉換,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卻可能暗藏風險。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樂指出,季節轉換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較大的晝夜溫差導致人體血管收縮,引起血壓波動,從而增加心臟負荷。
秋涼悄至,心腦血管拉響健康警報
涼爽天氣還可能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栓形成的風險隨之上升。一項針對600例中老年人的監測發現,立秋后一周內血液紅細胞壓積平均上升3.2%,血漿粘度上升8%。
季節轉換時人體免疫調節發生變化,慢性炎癥狀態可能加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研究表明,秋季CRP、IL-6等炎癥標志物水平較夏季上升15-20%,增加斑塊破裂風險。
“立秋后,晝夜溫差加大,交感神經張力升高,夜間血壓波動、心率不規則,而很多冠心病患者用藥節律未及時調整,容易形成癥狀突發點?!?/p>
破除迷思,心腦血管保護的三大誤區澄清
在衛健委發布會上,王樂主任醫師特別澄清了三個常見的季節性健康誤區:
“換季輸液能通血管預防腦?!笔清e誤觀念。輸液并不能“沖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盲目輸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甚至誘發心力衰竭。
“血壓稍高沒關系,換季后會自然降下來”也不科學。季節轉換期血壓波動更明顯,高血壓患者必須堅持規律用藥和監測血壓,切勿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
“喝紅酒、喝醋軟化血管”缺乏科學依據。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能起到這種作用,過量飲用反而傷身。保護血管要遵從醫囑,注意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些誤區在老年人群中尤為流行,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專家強調,科學防護比盲目跟風更為重要。
定期復查,防患未然
不要等到出現明顯癥狀才就醫。每年做一次動態心電圖、血脂檢測、心臟超聲檢查,比單憑感覺更可靠。心臟問題往往在運動或睡眠中出現早期跡象,靜態心電圖可能無法捕捉全部問題。
特別關注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現,如容易疲勞、夜間憋醒、下肢水腫。如有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
心腦血管患者的特別注意事項
立秋后,天氣逐漸干燥,我們俗稱“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而肺與心血管系統密切相關。
食療是應對秋燥最直接溫和的方式。提倡“以潤為健”,多吃梨、銀耳、百合、蓮藕、蜂蜜等潤燥之品,可將其熬制成湯羹或粥品。減少辛辣、油炸和燒烤類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干燥。
按摩特定穴位能激發身體的濡養能力。用食指指腹輕輕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對緩解鼻腔干燥、預防感冒有良好效果。常按手背上虎口處的“合谷穴”,也有助于促進面部氣血循環,改善口干問題。
有意識地練習深長而緩慢的呼吸,有助于濡養肺臟。在干燥的室內使用加濕器或放置一盆清水,保持環境濕度,也是對抗“秋燥”的有效方法。
國家衛健委專家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切勿輕信“換季輸液通血管”等謠言。科學防護的核心在于堅持規律用藥、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和定期監測。
隨著秋風漸起,讓我們用科學知識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線,平穩度過這個“多事之秋”,迎接金秋時節的寧靜與豐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