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選擇“吃”,便是選擇自己的日常|翻翻書·書評

在快速流變的互聯網時代,美食博主陳宇慧(田螺姑娘)持續觀察著當代年輕人都在吃什么。
“吃一頓好的很容易,想一直吃得好非常難。我們(這一代人)的初心只是想好好吃飯,結果被通勤距離和周邊配套設施所約束著,這套構建好的預制模型永遠在想不到的地方給人阻力。生活本就重復且乏味,我們看似有著絕對的自主權,卻無法真正決定自己要吃什么。如何與食物平和相處,獲取內心的安定,是這個時代里很難被解答的命題。”
在新書《誰來決定吃什么》中,陳宇慧這樣寫道?,F如今,食物的生產流程越來越快,預制,添加,食物品類看似越發多樣,進食的人與土地的聯結卻日益疏松。農業之興盛曾令我們與食物關系緊密,古人也正是因一粥一飯都出自己手,才創造出那般繁盛燦爛的中餐文化。
日常餐飯,不僅關乎“吃什么”,更關乎構建我們身之為人,最基本的生活選擇。在陳宇慧看來,飯菜關乎健康,也更記錄著漫長時間里,食物與人的情感變化。
此前我們發起了「好好吃飯是一種能力|翻翻書·送書」的征集活動,最后選出三位讀者寄送了這本書。十天的共讀里,《誰來決定吃什么》帶他們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細節,在工業流水線迅速席卷而來的時代,奪回、守衛自己的口味。
以下是他們的書評:

“在廚房仔仔細細撕芹菜”的十分鐘
文|恩加一
如果堅持自我是一種精神上的奢侈,那么如今,“自己決定吃什么”顯然算是其中之一。現如今,口味被賦予了太多標簽:你必須喜歡吃一種食物或者一種菜系,才能被視為“有品位”或“有格調”,食客們也漸漸在外部評價中失去了自己真實的食欲追求,于是長此以往,我們自己或許都忘了自己喜歡吃什么,而食物也漸漸在標簽化的評價中喪失了最本質的價值。這是當下普遍的現象,但卻是我看過這本書才意識到的問題。
“自己決定吃什么”也需要空閑的時間,在我看來,這也近乎一種奢侈。宇慧也在書中提到,短視頻時代,五分鐘快手菜更加流行。在我看來,短視頻所不會涵蓋的,那“在廚房仔仔細細撕芹菜”的十分鐘,也是另一種珍貴的畫面,這意味著食客可以按時回家,精心采購,內心平靜地坐在廚房一隅,只做一件沒那么“重要”的事,沒有人打擾。這件事本身,已是都市生活中難得的消閑。

宇慧說:“沒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口味,我享受點菜的過程,也習慣把點菜權握在自己手里”,我想是因為這一點,宇慧得以對“標簽化”和“快手菜”對人的無形控制保持著敏感和警惕。我也因此意識到,飯桌和餐廳可能是最小單元的組織機構,而吃飯也可以成為探索自我的極佳場景:這個場景一天內可以多次發生,我們得以擁有多次練習認真聆聽自己的食欲并充分表達、自由實踐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會成為安排自己吃什么的人,而不再由標簽或他人控制,最終慢慢實現“餐桌上的包容”:“保持自我卻也不覺得委屈,更不強迫他人”。
總之,宇慧的書讓我看到烹飪的細節,更讓我看到餐桌對自我探索的重要意義。
或許口味和情緒一樣,本身就是多元復雜的,一個羞于表達自己真實口味的人,可能也羞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更多人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從嘗試著用心做一頓飯或者好好吃一頓飯開始。

當我們談論吃飯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文|蔥白
大概是因為天生愛吃,我一直就對和吃相關的內容有興趣,不管是影劇、書籍還是綜藝節目大約都可以吸引我的注意。但我遠遠稱不上懂吃。香菜、內臟、甲魚不少傳說中的人間美味我都望而卻步,有些是怎么樣都不敢嘗試,有些是怎么試都喜歡不上。還好談論吃飯是沒有門檻的,畢竟它就是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拿到這本書前,我曾經聽過一期播客,作者宇慧和扶霞一起討論中餐。僅僅通過聲音,我也可以感到她們對食物和生活的熱愛。

本書的內容大多圍繞著作者的日常的生活展開,從小時候看爸媽燒飯的回憶,到長大后自己開始燒飯,開始關心食物的來源,食物的保存,食物的選擇。廚藝漸長,做飯就不僅僅在意自己的口味了,開始關心桌上的菜能不能做到主賓盡歡,開始思考為什么預制菜會漸漸彌漫開來。
預制菜是保鮮技術發展的見證,技術的發展讓人人都可以吃上“長安的荔枝”,盡管滋味一般,卻也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小時候,我的家里人人會做菜,讓我覺得燒菜是一項長大就會的技能,但如今當,大費周章卻做出難以下咽的食物時,就覺得,預制也是不錯的,至少代表穩定和高性價比。對許多人而言,預制菜意味著方便、快捷、高效??梢?,預制菜并不是一無是處,有時候,它也能提供更多的選擇,但是我卻還是保留著我的偏見。除了希望吃到更好吃的食物,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正是這本書的名字,“誰來決定吃什么”。
對我而言,是不是自己選擇了預制,是最重要的。倘若習慣了吃預制菜,被迫餐餐隨便應付,那么,真的想要吃非預制食品的時候,或許,就可能再也找不到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了。這不僅僅事關“吃什么”的決定權,還是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
我已經想好,雖然沒有什么天賦,還是要多嘗試自己做菜,要在食物上多爭取一點主動權。畢竟,田螺姑娘的菜譜都已準備好了。

真正會做飯的人,都懂得物盡其用
文|馬長春
翻開陳宇慧的《誰來決定吃什么》,封面上那根生動的紅辣椒、一片翠綠的菜葉和一顆飽滿的紫色果實,立刻喚起了我的美好想象。這本書看似只討論飲食菜飯,實際上卻是一部關于生活智慧的暖心之作。

“回不去的番茄炒蛋”這一章節讓我感觸頗深。
作者陳宇慧寫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媽媽的味道”,這道菜承載著太多情感記憶。我是北方人,讀到這一段時,我立刻回憶起媽媽做的炸醬面——那碗面不僅有黃豆醬的咸香,更是整個童年的味道。而我的南方朋友則常常懷念他們家中燉煲的老火靚湯,那種需要耐心等待的鮮美。這種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恰恰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味覺記憶。
作者生動描繪了與“菜市場的關系戶”那些微妙的人際互動:攤主會記得老主顧的口味,悄悄留出最新鮮的食材;買菜的大媽們會互相交流烹飪心得。
我想,這種充滿煙火氣的場景,在南方人生活中,可能表現為早茶樓里的熟客與服務員之間的默契,在北方,則可能是早點攤上老板記得每位客人喜歡的面食軟硬度。
“麻煩的‘一人食’”一章,道出了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困境。外賣雖然方便,卻少了做飯的儀式感。記得有次我去廣州出差,一個人走進老字號茶餐廳,點了一份煲仔飯。砂鍋端上桌,揭開蓋子的那一刻,米飯的香氣混合著臘味的油脂香撲面而來,這種獨食的滿足感是外賣永遠無法替代的。
我想起在北京,一人食的午飯,大概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炸醬面,面條要現煮現吃,黃瓜絲要現切,過程的“麻煩”反而成就了一頓有溫度的獨食。
陳宇慧說,真正會做飯的人,都懂得物盡其用,這讓“廚房里的邊角料”給了我更多新的啟發。我想起南方朋友會把剩飯做成炒飯,北方人則會把剩餃子煎成鍋貼。媽媽最拿手的就是把各種蔬菜邊角料做成美味的“亂燉”,這種智慧不僅體現在烹飪上,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們的預制生活”讓我反思現代飲食的異化。速凍水餃雖然方便,但永遠比不上媽媽親手包的餃子有溫度。
《誰來決定吃什么》最打動我的,是它提醒我們重新發現日常飲食中的美好。無論是南方人講究的“不時不食”,還是北方人“大口吃肉”,飲食習俗背后是對生活的熱愛。在這個快節奏的當下,或許我們應該偶爾放慢腳步,像挑選食材一樣認真對待每個生活選擇,像烹飪美食一樣用心經營每一天。
合上書頁,我決定今晚親自下廚,做一道帶著回憶的菜肴。畢竟,吃什么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在品味生活本身的味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