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解讀與調治思路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理論中多歸為 “鼻鼽” 范疇,其記載最早可追溯至《素問?脈解篇》:“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上海好的中醫院-徐浦中醫醫院醫生表示,中醫對這一病癥的認識,既關注局部癥狀的表現,更注重整體體質的失衡,形成了獨特的病因病機觀與辨證施治體系。
一、病因:內外合邪,以虛為基
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體質虛弱是發病的根本。
內因:正氣不足,肺脾腎失調中醫強調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過敏性鼻炎患者多存在正氣虧虛的基礎。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于鼻。若肺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等邪氣易從皮毛、口鼻侵入,導致鼻竅失利,出現噴嚏、流涕等癥狀。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常,水濕內停,上犯鼻竅,可致鼻流清涕、鼻塞不暢;同時,脾虛無法充養肺氣,進一步加重肺虛。
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溫煦全身。腎陽不足時,肺失溫養,衛氣生成不足,鼻竅失于溫煦,易受外邪侵襲,且癥狀多在遇寒后加重,如冬季發作頻繁。
外因:風邪為主,兼夾寒熱中醫將誘發過敏性鼻炎的外部因素統稱為 “外邪”,其中以 “風邪” 最為關鍵。風邪具有善行數變、輕揚開泄的特點,易侵犯人體上部(如鼻竅),導致鼻癢、噴嚏頻發等突發癥狀。此外,風邪常與寒邪或熱邪相兼:
風寒相合:常見于秋冬季節,除鼻癢、噴嚏外,多伴流清涕、鼻塞、惡寒怕冷等癥狀。
風熱相兼:多見于春夏或氣候干燥時,表現為鼻癢、噴嚏、流黃涕或黏稠涕,可伴口干、咽喉不適等熱象。
二、辨證:分證論治,找準核心
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關鍵在于 “辨證施治”,即根據患者的癥狀、體質等特點,劃分不同證型,再針對性用藥。常見證型包括:
1. 肺氣虛寒證
主癥:鼻癢,噴嚏頻發,流大量清涕,鼻塞,遇風寒后癥狀加重;平素易感冒,怕冷,面色蒼白,氣短乏力。
病機:肺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侵襲鼻竅。
治法:溫肺散寒,益氣固表。
2. 脾氣虛弱證
主癥: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同時伴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病機: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水濕上犯鼻竅。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化濕。
3. 腎陽不足證
主癥:鼻癢,噴嚏頻繁,清涕量多,鼻塞嚴重;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增多,甚至黎明腹瀉(五更瀉)。
病機:腎陽虧虛,肺失溫養,鼻竅失煦。
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4. 肺經伏熱證
主癥:鼻癢,噴嚏,流清涕或黏白涕,遇熱或刺激性氣味后加重;伴口干、咽癢、咳嗽,舌紅、苔薄黃。
病機:肺經素有郁熱,復感風邪,熱邪上擾鼻竅。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三、調護:內外兼修,預防復發
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需 “三分治,七分養”,日常調護對減少復發至關重要:
避其誘因: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動物毛發等),風寒證者注意保暖,風熱證者避免燥熱環境。
情志調節:中醫認為 “怒傷肝”“思傷脾”,不良情緒可影響臟腑功能,進而加重癥狀,需保持心情舒暢。
中醫對過敏性鼻炎的認識,始終圍繞 “整體觀” 與 “辨證施治”,既重視外邪的誘發作用,更強調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的內在根源。
過敏性鼻炎中醫-忻耀杰

上海徐浦中醫醫院特聘專家&曙光醫院耳鼻咽喉科忻耀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