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老年人都這么樂觀?僅僅是因為心態好嗎?
“對方明明是在夸我,但我卻更在意另一句似乎是在抱怨的話。哪怕對方只是在無意間脫口而出,我也會忍不住多想,然后自顧自地難過。”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通常來說,我們對消極信息的關注度要比積極信息高,對消極信息的印象也更深刻。這種心理傾向被稱為“消極偏差”。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報告指出,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信息的關注傾向恰好相反,他們更重視積極信息。這就是老年人的積極效應。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老年人對積極事物的印象更深
有這樣一項研究:向被試分別展示讓人感到積極的照片、讓人感到消極的照片及不帶有感情傾向的照片,并要求被試記住照片中的內容,結果發現年輕人(18~29歲)更容易記住帶有消極信息的照片,而老年人(65~80歲)則更容易記住帶有積極信息的照片。

為什么老年人更愛 “想好事”?
像這樣的積極效應在老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決策力等許多能力的應用場景中都有所體現。
想要解釋積極效應的產生機制,還得從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說起。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主要是因為這些情緒能夠起到警示作用,提醒我們盡快遠離危險與困難。而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當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時日無多后,就會將心理側重點從回避危險轉移到滿足自身情感需要上,從而減少對消極信息的關注度。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比年輕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了。

人在老年階段情緒調節能力更好
在正常情況下,當我們感到有壓力時,是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盡量向前看的。這種行為被稱為“情緒調節”。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經常做這樣的事情,比如,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想想以前開心的事,讓心情平復下來;看事情不是只看壞的一面,也關注好的一面……實際上,這些都屬于情緒調節。

研究表明,老年人進行情緒調節的頻率會比年輕人高。雖然在進入老年階段后,需要更頻繁地面對體能下降、衰弱病痛等讓人感到有壓力的事情,但老年人更關注積極信息的心理傾向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壓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