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丨許倬云,站在世界看中國的史學大家
2022年,已經92歲高齡的許倬云,曾在媒體訪談中以“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這個世界”一語勉勵年輕人。從個體經驗來說,許倬云確實有資格說出這句話。
2025年8月4日,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在美國匹茲堡去世,享年95歲。
祖籍無錫、1930年出生于廈門鼓浪嶼的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一出生就手掌內屈,足背向地,13歲才能拄拐走路,一輩子離不開拐杖。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動蕩時代,他幸運地出生在一個既有能力供養他又不缺疼愛的家庭,讓身有殘疾的他從未被冷落和歧視。
抗戰期間,許倬云的父親許鳳藻主持第五戰區經濟委員會,主要工作是保障軍糧民食供應以及安定社會秩序。年少的許倬云面對戰時炮火,始終跟著父親流離各處,也經歷過危險與饑餓。作為無法獨立行動的殘疾人,他面對的困難更是無法想象。
但許倬云也有幸運的一面。雖然在1946年之前,他因為殘疾只能在家自修,但父親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家中豐富的藏書,使得“書房即課堂”。家庭的關愛和熏陶,給了許倬云足夠的力量,使之一生都與殘疾搏斗。他曾說:“我從自己的殘疾得到一則經驗: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勁,一旦松了勁,一切過去的努力都將成為白廢。”
在學術領域,許倬云堪稱大家,他精通上古史、經濟史、文化史、考古學、社會學?!肮糯袊壳保ā段髦苁贰贰吨袊糯鐣氛摗贰稘h代農業》)為學界典范之作。在通俗史學領域,他也堪稱學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都是大眾史學的經典。
年過八十后,許倬云曾經歷兩次大手術,不能低頭和彎腰,后來徹底癱瘓,吃飯要靠喂食,寫作只能靠口述。即使如此,他仍著述不斷,可見韌性。
作為史學大家,許倬云可謂“走過世界,回望中國”。
年少時的抗戰記憶,讓他深愛中國這片土地;在世界文明研究領域的長期浸淫,使得他從不狹隘偏執。也正因為“走過世界”的開放性思維,許倬云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理解,始終立足于文化而非立場層面。他曾總結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即“以親緣為主的團體結合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色的農業經濟,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的文官體制”。
在他看來,“中國”既是一個政治、文化綜合體的代表,同時又是一個長時期變化改造過程的呈現,它占有空間和時間的雙重坐標,是世界文明歷程的一部分。1991年,中國大陸首次引進出版的許倬云著作,便是以世界眼光看中國歷史的通識讀本《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
許倬云治學的可貴之處,并不在于“絕對正確”,而是他提出的問題和站在世界看中國的角度。作為兼具中西學養的知識分子,他的歷史研究專注于“常民”視角,堅信“歷史的意義在于大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傳統的帝王將相和政治斗爭。
比如在《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他關注社會的分層與流動機制,在《漢代農業》則關注人口壓力、市場網絡、政府和工商關系。這種跳出固有桎梏的史學觀念和更為宏觀的視角,同樣基于他對世界文明的吸納。
一個優秀的現代歷史學者,最基本的特質便是“漠視權威”,不迷信和崇拜任何政治人物。為普通人寫作,許倬云確實做到了。
尤其可貴的是,許倬云盡管身有殘疾,但從來都不是困守書齋的學者。
上世紀70年代,他因政治壓力遠走美國,但仍會為臺灣主流報刊撰寫時事評論,在他看來,“新聞是短歷史,歷史是長新聞”。相比學術著作,他更為人們熟知的是那些普及性的通識讀本。直至晚年,他仍然每天閱讀英文報刊,關心政治、經濟乃至人工智能等新技術。
這種一生不忘觸碰世界的“習慣”,正是許倬云得以立身的關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