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追問|在公共場合也要撓的濕疹,究竟有多癢?
·除了長在四肢和面部以外,濕疹也會出現在一些私密部位,讓患者苦不堪言。
·“癢-抓-更癢”的循環一旦形成,神經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哪怕輕輕一碰都可能誘發癢感。長期瘙癢會導致焦慮、失眠,而焦慮又會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加重炎癥反應,進一步放大癢感。
近日,“武大男生圖書館因濕疹搔抓被疑性騷擾”一事,將一種最常見的皮膚病推上風口浪尖。當事人因患有濕疹,在圖書館搔抓大腿,被誤解、舉報,最終陷入網絡暴力的漩渦。
濕疹的癢究竟有多難忍?應當怎樣治療?我們是否給予了患者足夠的理解與支持?夏秋之交,正值濕疹高發,澎湃科技邀請華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康俞莉,探討濕疹的病因、癥狀以及治療。

視覺中國 圖
年輕人高發,甚至長在私密部位
從醫學角度講,濕疹的定義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核心特征是出現具有反復性、瘙癢性、多形性、滲出性、對稱性的皮疹。
“更通俗地說,健康的皮膚像一層完整的‘保護膜’,能鎖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而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漏洞百出’,水分容易流失,外界的過敏原、刺激物也更容易入侵,從而引發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結痂、瘙癢等一系列癥狀。”康俞莉說。
“很多人會把濕疹和感染、過敏混為一談,其實三者有本質區別。”康俞莉解釋道,濕疹本身不是感染性疾病,沒有傳染性。但濕疹患者皮膚屏障破損后,容易繼發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反過來又會加重炎癥和瘙癢,形成“瘙癢-搔抓-感染-更癢”的惡性循環。過敏是濕疹的常見誘因之一,但更多患者的濕疹與“非過敏因素”相關,比如皮膚干燥、摩擦、壓力、環境潮濕等。
嬰幼兒、年輕人以及老年人是濕疹的高發群體。嬰幼兒皮膚屏障尚未發育完善,皮脂腺分泌少,容易受干燥、摩擦、尿液/糞便刺激的影響。老年人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患者群體,皮膚老化導致含水量下降,屏障功能減弱,加上可能合并糖尿病、靜脈曲張等基礎疾病,或長期使用利尿劑等藥物導致皮膚干燥,更容易發生濕疹。
“年輕人則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比如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會影響免疫平衡)、常接觸化妝品、過度清潔或頻繁更換護膚品(破壞皮膚屏障)等。”康俞莉說。很多年輕患者常被告知“長大后就好了”,然而濕疹可能會反復發作,貫穿青春期甚至成年,給他們帶來失望與困擾。
除了長在四肢和面部以外,濕疹也會出現在一些私密部位,讓患者苦不堪言。“如肛周、外陰、腹股溝等,因潮濕、悶熱、摩擦、分泌物刺激,濕疹易反復發作,且瘙癢劇烈,患者往往因尷尬而延誤治療。”康俞莉說。
奇癢難忍
“癢”是濕疹患者最痛苦的癥狀。“很多人覺得‘癢忍忍就過去了’,但濕疹的癢真的不是意志力能對抗的。”康俞莉說。
她告訴記者,濕疹的癢不同于蚊蟲叮咬或者其他皮膚病,其核心是“炎癥介導的瘙癢”。皮膚屏障受損后,炎癥細胞(如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會釋放組胺、白三烯、細胞因子等炎癥介質,這些物質直接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發瘙癢信號。同時,皮膚干燥導致的神經末梢暴露,也會放大瘙癢感受。這種癢往往伴隨炎癥反應,越抓越癢,因為搔抓會進一步破壞皮膚屏障、釋放更多炎癥介質,形成惡性循環。
“患者常形容為‘鉆心的、陣發性的癢’——不是持續存在,而是突然發作,像有小蟲子在皮膚里爬,抓撓后會短暫緩解,但很快會更癢。尤其在夜間,瘙癢會明顯加重,很多患者形容‘躺下就癢,越癢越抓,天亮時皮膚已經被抓爛’。”康俞莉說。
瘙癢會觸發一種強烈的搔抓沖動,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生理反射。有研究顯示,搔抓可以暫時緩解瘙癢感,通過釋放神經遞質和激活大腦中的獎賞通路來產生快感,從而強化搔抓行為, 這種短暫的緩解會使患者難以用意志力抵抗搔抓的沖動。
“癢-抓-更癢”的循環一旦形成,神經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哪怕輕輕一碰都可能誘發癢感。長期瘙癢會導致焦慮、失眠,而焦慮又會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加重炎癥反應,進一步放大癢感。“臨床中很多患者說‘越緊張越癢,越癢越緊張’,手就抓不停,一定要抓破痛了才行。”康俞莉說。
有學者甚至指出,濕疹患者大腦中調節注意力偏向和控制沖動的結構和功能可能在長期搔抓中發生改變,導致對瘙癢的敏感性增加。當生理沖動、行為習慣與心理負荷疊加在一起,意志力便顯得不堪一擊。
科學認知,規范治療,長期管理
濕疹的反復無常讓患者備感挫敗。一項針對年輕濕疹患者的研究指出,由于濕疹呈周期性發作,改善和惡化交替出現,讓患者很難判斷究竟是治療起了作用還是疾病本身進入了緩解期。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尋找確切誘因和評估治療效果變成了一場反復的試錯,極大地消耗著患者的精力與信心。
“面對濕疹,正確的態度是 ‘科學認知、規范治療、長期管理’。”康俞莉說,“濕疹是慢性疾病,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過規范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癥狀、減少復發,不影響正常生活。”
她介紹道,濕疹治療的核心原則首先是修復皮膚屏障,通過保濕、減少刺激等方式恢復皮膚的鎖水和防御功能,這是貫穿治療全程的基礎。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醫學護膚品(如保濕霜、潤膚劑)修復屏障,避免熱水燙洗、過度清潔,穿寬松棉質衣物等。
其次是及時控制炎癥和瘙癢,打斷“瘙癢-搔抓”循環,避免病情加重。口服和外用藥物是控制急性癥狀的主力,例如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糖皮質激素藥膏,或在敏感部位使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口服抗組胺藥等藥物則能夠快速控制炎癥。
“需要提醒的是,激素藥膏并非‘洪水猛獸’,不要談到激素就立馬抗拒,在醫生指導下短期、規范使用是安全的;而盲目使用偏方反而可能加重刺激,反而延誤治療。”康俞莉說。
第三個治療原則是尋找并規避個體化的誘因,記錄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過敏原、刺激物),并主動調整。最后,應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避免盲目停藥或濫用藥物,長期管理,預防復發。
“濕疹的斗爭是一場持久戰,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但通過科學管理,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實現‘少發作、輕癥狀’的目標。”康俞莉說。這需要的不僅是患者的耐心和科學的治療,更需要來自家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的理解與善意。當你在公共場合看到有人無法控制地搔抓皮膚時,或許可以少一分評判,多一分共情。
參考文獻:
Ghio, D., et al. "How young people adapt to living with eczema."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82.1 (2020): e18-e18.
Wimalasena, Nivanthika K., et al. “Dissecting the Precise Nature of Itch-Evoked Scratching.” Neuron, vol. 109, no. 19, Oct. 2021, pp. 3075-3087.e2. Crossref,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1.07.020.
Wu, Guang-Yan, et al. “The Prelimbic Cortex Regulates Itch Processing by Controlling Attentional Bias.” iScience, vol. 26, no. 1, Jan. 2023, p. 105829. Crossref,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5829.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