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游學不火了,小學生擠進攀巖館

攀巖館的“扛把子”。
聽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創
文 | 饒 言
編 | 陳 珂
一項曾被貼上“危險”標簽的極限運動,開始獲得家長們的青睞。
這個暑期,青少年攀巖夏令營席卷全國,攀巖作為曾經的“小眾運動”正成為城市孩子們的暑期新寵。
色彩斑斕的巖壁上,孩子們像“小蜘蛛俠”般手腳并用向上攀登,教練的指導聲此起彼伏,這是今年暑假全國各大城市攀巖館的日常景象。
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攀巖館里,剛結束一條線路的小學生黃同學抹去額頭的汗水,略微興奮地表示,“暑假后,我幾乎每周都來三四次,攀巖不僅能鍛煉體能,還讓我變得更勇敢。”
實際上,這背后是攀巖整體行業的快速興起。諸多分析指出,近幾年來,攀巖行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尤其是“青少年培訓”已成為攀巖館的營收主力。據行業報告,青少年攀巖培訓逐漸成為許多攀巖館的主要服務項目,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營收。
北京“我攀攀巖館”負責人、我攀創始人&CEO黎雙富便對《聽筒Tech(ID:tingtongtech)》透露,他所在的攀巖館,青少年攀巖的人數日漸增多,是巖館的主要客源。
當然,目前來看,整體行業在國內尚處于初期,存在諸如行業標準不統一、訓練存在誤區等問題。不過,盡管青少年攀巖仍是“小眾運動”,但毋庸置疑,這項“巖上芭蕾”,已經走入大眾視野。
-01-孩子們開始“泡”在攀巖館
“與其去參加走馬觀花打卡式的夏令營,不如給孩子來點實踐的鍛煉。”每年夏天都會送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的黃爸楊媽,今年選擇將孩子就近送進了攀巖館,學習攀巖。
實際上,早在去年,黃同學便在父母的帶領下,開始學習攀巖。相比體育運動,他過去學習得更多的,是文化類培訓,“以前學的培訓班,主要是機器人、編程,還有鋼琴。”
但當黃同學第一次跟隨愛好運動的父親體驗了攀巖后,便體驗到了這一運動的快樂。“我完成了一次挑戰。”他對《聽筒Tech》坦言,“我爸爸剛開始帶我來玩的時候,我不是很愿意,我覺得這個太難了,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當黃同學在教練的指導下,完成了一條V1線路的挑戰后,他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原來我可以做到。”
在黃爸看來,這種成功帶給孩子的成就感是顯而易見的,“他以前很排斥體育運動,我們曾經給他報過籃球班、足球班,甚至跆拳道,但都半途而廢。”
更重要的是,和諸多青少年一樣,黃同學深度沉迷電子產品,用黃爸的話來說,“只要在家,就想方設法地玩手機。”
在征求黃同學的意見后,從去年開始,黃爸將黃同學送進了攀巖館學習攀巖,“孩子的進步非常明顯,不僅僅是體能有了很大的進步,甚至整體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黃爸笑言,“感覺攀巖鍛煉的,不僅僅是他的體能,還有他的整個身體和心理素質。”
黃爸向《聽筒Tech》透露,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黃同學每周會進行兩至三次訓練,目前其水平處于同齡孩子的中上游,“像抱石(攀巖類型之一),他已經能夠完成V5(攀巖難度等級指標,基礎為V1)。”
“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每完成一條線路,都很興奮。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也敢于挑戰。”黃爸笑言,“他已經是班上攀巖小明星了。”
今年暑假,黃爸將孩子過去參加研學的夏令營改成了攀巖訓練,“在我看來,與其參加那些流于形式的夏令營,不如針對孩子的愛好,來點有用的系統性訓練。”
坐標上海,今年13歲的楊同學,已經學習攀巖三年。作為女生,她是為數不多征服了V6線路的青少年。但在三年前,她還只是一位“文弱書生”,用楊同學媽媽的話說,“很內向,體質不太好,又瘦又小,總生病。”
經過三年的訓練后,楊同學在攀巖館已經開始“飛檐走壁”,楊媽媽笑言,“她的肌肉線條比很多成年人都好,同學都叫她‘女漢子’,她不但是班上的體育委員,也是學校的‘運動健將’。”

圖:社交平臺上關于“青少年攀巖”的討論
來源:小紅書 《聽筒Tech》截圖
實際上,不僅僅是黃同學和楊同學,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近年來,青少年攀巖的熱度日漸攀升。
在社交平臺,關于青少年攀巖的討論隨處可見。在小紅書,搜索“青少年 攀巖”,相關的筆記超2萬篇。在抖音,與#兒童攀巖 相關的話題,播放量超1300萬。
黃爸亦發現,他身邊也有更多的孩子學習攀巖,“像我們家孩子經常去的攀巖館,以前去的孩子很少,現在越來越多了”,而黃同學所參加的攀巖館,“從剛開始參加夏令營的,只有5個孩子,現在已經20來個了。”
-02-青少年已成攀巖館“扛把子”
青少年的熱捧,給攀巖行業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
黎雙富便坦言,目前,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我攀攀巖館的重要收入來源,“占整體收入的一半以上。”
“攀巖是一項身心素質的復合訓練。”黎雙富認為,在體能上,攀巖能夠同步鍛煉上肢拉力、核心穩定、下肢蹬伸及柔韌性,進而實現運動時的全身協同發力。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層面,需在高空環境中管理恐懼、快速決策,大幅提升抗壓能力和專注力。
在黎雙富看來,相比其他運動,攀巖的“問題解決式”挑戰(如破解路線和合理規劃動作)帶來強烈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提升,完美地契合了青少年“取悅自我”的消費動機,“青少年在面臨學業壓力或成長焦慮中,可以通過攀巖‘專注攀登—登頂釋放’的閉環,找到即時的情緒出口。”
不僅如此,攀巖還是一項社交屬性極強的運動,同樣一條線路,不同人爬,因為身高、體型、性別等原因,一定會出現不同的爬法。
“這樣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相互競爭,憑什么你能上去而我不能?第二種是合作,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指導,也就是合作磕線,一個自然交流的場域就形成了,最‘i’的孩子到了巖館,都有機會變成‘e’人,進而交到好朋友,成為攀巖搭子。”黎雙富解釋。

圖:在我攀攀巖館參加競訓營的青少年
來源:黎雙富供圖
黃爸和楊媽均認同這一觀點。在他們看來,通過攀巖訓練,孩子整體素質確實獲得了明顯的提升,“身體素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他們可以更勇于接受挑戰和直面問題,也更自信。”
當然,黃爸和楊媽均承認,除攀巖外,還有其他運動同樣適合孩子,之所以選擇攀巖,一方面,是“性價比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也是“攀巖館越來越多,訓練越來越方便”。
黃爸給《聽筒Tech》算了一筆賬,相對其他當下流行的其他運動,攀巖性價比更高,“我們剛開始報的是一對一私教,300元一節課,后來參加的是一對多的團課,算下來也只有120元左右一節課。今年暑假的夏令營,5天的課程,費用是2280元。”
“這個費用在孩子的培訓班里,算是中等水平。”黃爸告訴《聽筒Tech》,相比另一項當下流行的運動網球,攀巖從整個評估來看,性價比更高,“比如我朋友孩子的網球集訓營,最低費用是5天2480元,如果報提高班等,費用更高。”
“更重要的是,攀巖也是一項非常‘時尚’且全面的運動項目,更能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黃爸笑言。
當然,黃爸承認,攀巖館越來越多,也是他們最終選擇送孩子去學習攀巖的因素之一,“以前即便是想學,附近沒有攀巖館,也不方便,現在小區周邊就有攀巖館,老人帶著孩子,訓練完了,還可以在巖館自行練習。不像網球,想練習,還需要找伴,場地也不好租。”
誠如黃爸所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商業攀巖館數量達636家,首次超過美國,較2022年初的485家增長31%。這些場館主要分布在北上深等經濟發達地區,并加速向二三線城市滲透。
更值得關注的是行業的盈利能力。數據顯示,2023年,約80%的攀巖館邁過盈虧線,其中60%實現盈利。盡管半數巖館啟動資金超過百萬元,但平均回本周期約為3-5年。
當然,攀巖館也敏銳地嗅到了家長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攀巖館針對青少年,推出了相應的培訓課程或者活動。
黎雙富便告知《聽筒Tech》,近期以來,我攀攀巖館便針對青少年,推出了不少活動,比如親子課、社區班、夏令營,以及針對參加比賽的青少年開設的競訓班等。
-03-仍須理性看待
實際上,不僅僅是攀巖館的逐漸普及,給青少年有了更多接觸攀巖的機會,近兩年來,校園推廣和賽事的推進,也帶動了青少年攀巖的熱情。
公開的資料顯示,柳州、眉山等地,已經將攀巖納入校本課程,眉山計劃3年建成50所攀巖特色校,提供日常訓練場景。
另一方面,近兩年來,青少年攀巖比賽也日漸火熱,從市賽(如柳州中小學錦標賽)、省賽(如貴州青少錦賽),到全國少錦賽,形成金字塔選拔體系,激發了青少年持續參與的熱情。
楊媽便對《聽筒Tech》透露,楊同學已經參加數次比賽,今年將挑戰市賽,“每年各種賽事比較多,孩子的熱情也很高。”
不過,在黎雙富看來,攀巖雖好,仍須理性看待。
“行業處于發展初期,總體尚處于野蠻生長階段。”黎雙富指出,這主要表現在,從行業角度來看,巖館整體水平良莠不齊,尤其是不少巖館,教練水平都有待提升。
誠如黎雙富所言,上海一家攀巖館的教練李強亦向《聽筒Tech》透露,他所在攀巖館,不僅創始人是剛入行的新手,就連教練,實際上也都只是攀巖愛好者,“都沒有經過專業和系統的訓練,更不用說考取資質。”
黎雙富指出,實際上,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攀巖館都存在類似情況,“很多攀巖館是普通愛好者開的,對攀巖缺乏系統的認知。”
實際上,黎雙富所言,并非危言聳聽。
黃爸和楊媽均承認,孩子在培訓的過程中,踩過不少坑。
黃爸便告知《聽筒Tech》,孩子在初入攀巖館學習時,便因有教練不專業,對孩子過度訓練,造成孩子一度排斥訓練,“甚至在某次訓練中,因教練并未考慮到孩子能力,急于讓孩子完成高難度線路,導致孩子失誤,造成受傷,休息了幾個月,最終只能換巖館學習。”
楊媽亦指出,黃同學在過去三年的訓練期間,探過不少攀巖館,“有些攀巖館,甚至連基本的安全防護措施,都不全面。”
不過,在李強看來,實際上,在攀巖學習上,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有些家長,可能是虛榮心,也可能對孩子過于嚴格,會過于‘望子成龍’。”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攀巖館為了“討好”家長,也會“拔苗助長”。
“在這種情況下,對青少年的培訓,便會存在一些誤區。”黎雙富指出,比如,過度卷成績忽略“巖感”培養、不注重孩子的個性挖掘、強迫孩子追求攀巖難度等,這些現象目前在青少年攀巖訓練中,比較常見。
對此,黎雙富建議,攀巖實際上是一項需要系統且長期鍛煉的運動,家長和孩子均應理性看待,切忌急于求成,“在青少年的培訓上,不要過度消費孩子的體育生涯,應該進行科學且系統的訓練。”
(文中李強為化名。)
(頭圖和部分配圖由黎雙富供圖。)
(聲明:本文僅作為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建議。)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