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術教材封面的大衛像出自她手,如今用畫筆創作“娑婆之境”
根據佛教的世界觀,我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一意為“娑婆世界”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在其中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另意為釋迦牟尼等佛菩薩能忍受勞累,在“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有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白話一點就是在各種忍之中修煉,這種境界、如此的忍功與觀察,被一位藝術家巨細靡遺地記錄提煉下來。

喻紅,天上人間,布面丙烯,750×300 cm,2018
2019年3月婦女節,一個以“婆娑”之意為展覽名稱的“婆娑之境”在上海西岸龍美術館展出,從小到大藝術之路平步青云,畢業就有個人畫展、全國美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女性藝術家喻紅(1966年出生于西安,現居北京),總結30多年在“婆娑之境”修煉而得藝術語言,以四幕劇展示自己的創作(“重生之時”、“肖像系列”、“半百”、“目擊成長”),呈現多個“大千世界”。在帶著朝圣的心情觀展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幾件事:
1、偏愛描繪女性
最初喻紅所接受的是源于歐洲現實主義的社會現實主義風格訓練;但在此之后,她從自己與周邊人的生活中獲取了靈感,發展出了一套獨特且個人化的油畫視覺語言。“我喜歡畫女性,對女性有著天生的親近感。不管是周圍的女性朋友,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女人,我看到她們,就會自然地想象她們的生活。”

喻紅,青春可以迷茫,布面丙烯,225×270 cm,2018
2、其素描《大衛》是中央美術學院史上最好的大衛像
從十四歲起,喻紅開始在北京的中央美院附屬高中學習油畫,一直到1996年研究生畢業。登上全國高校美術教材封面的大衛像,是喻紅大學一年級花了4個星期完成的第一張素描習作。因此喻紅獲得了25塊錢,并靠這些錢過了好幾個月。

3、童年在畫宣傳畫
喻紅的母親是六十年代畢業于中央美院的一位藝術家,后成為一名美術編輯,1966年難產生下喻紅,所以,特別寶貝她。其名字是喻紅的姥姥取得,寓意“越來越紅”,“5歲時,媽媽被下放到農村,白天她在地里干活,我就在廟堂里上學,晚上她帶我在農民家的炕上睡覺。在那個紅色的年代,老師會讓我們畫“批林批孔”的宣傳漫畫,耳濡目染的是各種樣板戲,整個童年時代都是在文革中度過的。”

4、嫁給自己的中學同學
1979年,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恢復招生,1980年,14歲的喻紅考入央美附中,她的同班同學,17歲的劉小東,“他經常在校園里練武術,在女生宿舍的樓下去表演,其實是想讓喻紅注意”,后來成為她的丈夫,“愛上他完全是個失誤,因為那時候見識太少,沒見過幾個男生……”,而結婚也沒有想象中那么浪漫,“沒有什么鮮花呀求婚呀什么的,我們出國前就有結婚打算,當時國內結婚還挺麻煩的,又開證明又要蓋好多章的,國外簡單,填表,登記,還有一個24小時的生效期,也就是說你還有24小時的時間可以反悔,這點不錯。”

5、“凝視”為其教學、創作與生活的秘訣
上午上課,下午畫畫,絕不能熬夜的喻紅,在教學生的秘訣為“凝視”。“人物需要凝視,這種凝視不僅體現在創作中,也體現在生活里,教學生涯里與學生之間的每一次溝通,不同年代的思想碰撞,就是對生活的另一種’凝視’”


6、生小孩不是創作的墳墓
為了陪伴女兒的成長,喻紅女兒劉娃出生后的四五年時間里,她都沒有畫畫。“我的女性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誕下女兒之后。一直以來生活工作都較為平順,沒有被特別糟糕地對待過,也沒有得到走捷徑的優待,都是一點點努力得來。在有孩子之后,我才發現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的角色與男性非常不同,對孩子的生育和養育大部分是由母親承擔,是不可能拒絕推托的,這也是我的一個轉折期。有孩子之后畫了“目擊成長”系列,關于成長,關于兩代女性從60年代至今不同的生活處境。”

7、性別不是她所關注的唯一問題
“無論男性、女性,在世界中都有各自的艱辛或焦慮,我覺得都是每一種性別所面臨的共同的東西。”,“但它與個人的成長有關。女性問題并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問題。”

8、繪畫要走心
一起考上油畫系的她,是唯一的女學生,會選擇油畫第三工作室是因為希望有一天能畫出在母親所藏的蘇聯雜志和畫冊上看到的東西方古典繪畫,而其母也是從第三工作室畢業的。“畫畫其實是挺費心血的事情,畫一張畫真的很累,每一張都是覺得值得才會畫,對我有觸動才能畫。人永遠不可能真正進入另外一個人的內心,但我試圖接近我所描繪的人物的內心。”

9、王小帥是其記錄者
1992年,喻紅與劉小東本色出演王小帥用樂凱35毫米黑白膠片拍的電影《冬春的日子》,隨后此片榮獲1994年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并被紐約MoMA收藏,1995年獲意大利托米諾藝術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9年被BBC評為自電影誕生以來100部佳片之一,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影片。2009年,王小帥以高清DV拍攝《冬春之后·喻紅篇》、《我的名字叫紅》連同《冬春的日子》在其個人大型個展“時間內外:喻紅作品展”巡回內地展館放映。

10、創作媒介不限于油畫,還有VR作品
2018年1月,喻紅最新VR作品《她曾經來過》亮相北京林冠藝術中心,喻紅將自己個人的經歷,對女性身份的思考以及對歷史與現實的關照融匯在一起組成一件虛擬作品。“VR是出于興趣去做的。但真要開始做了人一下子就傻了。首先我不懂技術,不知道VR最強的優勢在哪兒。只能憑感覺來。我印象最深的是看VR最開始當你戴上眼鏡的時候,眼前忽然變黑,周圍的環境也忽然安靜了下來,你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這種刺激是我想抓住觀眾的一個心態,從一個黑暗當中帶入一個場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