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輝煌60年·我們的家園|服務賦能 拉薩創新文化傳承思路
7月23日,記者隨“輝煌60年·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麗西藏”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深入了解不同的發展實體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情況。
西藏牦牛博物館:積極傳承推廣“牦牛精神”
作為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重要文化項目,西藏牦牛博物館自2014年開館以來,已成為展現西藏文化魅力、增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該館不僅是西藏自治區唯一的國家二級博物館、4A級旅游景區,還是區市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藏牦牛博物館展廳。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瀚明攝
博物館以牦牛為精神紐帶,通過“自然與科學”“歷史與人文”“精神與藝術”三大維度,全面展現牦牛與藏族人民共生共榮的文明歷程。館內7995件/套館藏文物中,包含2件國家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和 100件三級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是高原文明的見證,更折射出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中共同塑造的文化基因。
作為公益性文化陣地,博物館始終堅守“傳承、研究、展示、教育”的初心,以高質量服務賦能文化傳播。一方面,博物館深耕館藏建設,通過多元征集不斷豐富文物資源,為研究高原文明與民族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實物支撐。另一方面,博物館積極拓展教育功能,舉辦了53場臨時展覽、187場社教活動,并開展了“小小講解員”“游牧文化研學”等品牌項目200余期,讓“牦牛精神”有機地融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西藏牦牛博物館展品。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瀚明攝
此外,博物館還致力于擴大交流輻射范圍,赴北京、廣州、江蘇、浙江等多地開展巡回展覽,線上線下惠及觀眾超110萬人次,成為西藏文化“走出去”的生動載體。同時,博物館厚植紅色基因,通過打造紅色雕塑和舉辦“功勛之舟”展覽,再現牦牛與紅軍、解放軍的革命情誼,讓民族團結的歷史記憶深入人心。
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是京藏兩地攜手共進的生動縮影。北京的支援力量與西藏的本土智慧深度融合,既守護了高原文化的獨特性,又凸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性。
蓮華之寶:構建傳承平臺 創新西藏陶瓷
2017年成立的西藏城發蓮華之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蓮華之寶”)在拉薩投資建設了“蓮華之寶”中華藏瓷文化旅游產業園,該產業園集藏瓷產品展示、銷售、推廣等功能于一體,有效促進了包括藏瓷在內的多種西藏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蓮華之寶牦牛骨質瓷原材料展示。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瀚明攝
在構建產品生產展示平臺的基礎上,蓮華之寶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推出了牦牛骨質瓷這一新型瓷種。據了解,牦牛骨質瓷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骨炭為原材料。“我們在產品中加入牦牛骨炭,有效提升了產品韌性。”蓮華之寶相關負責人介紹,“收購牦牛骨還幫助當地農牧民提高了收入。”
除此之外,蓮華之寶將西藏傳統唐卡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結合,研發出陶瓷唐卡,成為陶瓷文化與西藏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同時,通過創新西藏當地黑陶、土陶工藝,開發西藏巖畫、壁畫等仿古陶瓷技術,設計研發了十大品類5000余種具有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的骨質瓷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蓮華之寶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將骨質瓷做成旅游紀念品和家具日常用品之外,我們還在積極研發工業用瓷,目前已經在高壓輸電線絕緣產品方面取得了成績。”

蓮華之寶牦牛骨質瓷創新產品展示。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瀚明攝
另外,在人才培養方面,蓮華之寶還與西藏各職業技術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采用“廠中校、校中廠”的聯合辦學模式,已錄取201位學生到公司工作,并解決西藏本地農牧民就業50余人。隨著產業園的全面完工和入駐投產,公司總投資已超6億元,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市場。2024年產值約1.6億元,利潤2000多萬元,上繳稅收425萬元,解決西藏本地就業 263人。
通過對西藏牦牛博物館和蓮華之寶的采訪不難看出,文化自信正以多種方式,有效推動西藏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傳播,相信隨著這種創新理念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西藏必將走出一條文旅發展新道路。(記者 馬瀚明)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