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9%靠進口?海南三亞這個地方的人,立志把最“貴”水果國產化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有沒有發現中國人的食譜很神奇:食物越臭,越能吸引一大批擁躉,比如浙江紹興的臭豆腐、廣西柳州的螺螄粉、安徽黃山的臭鱖魚……它們是被勸退者避之不及的“生化武器”,但也是癡迷者的舌尖美味。這不近幾年,國人DNA里的“嗜臭基因”再次覺醒,榴蓮這款“臭味炸彈”日漸成為國人的新寵。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早在600多年前,鄭和船隊在南洋第一次遇見榴蓮時,隨行的通事馬歡就在《瀛涯勝覽》里這樣描述與它的初次舌尖碰撞:“賭爾焉(即馬來語榴蓮的音譯,durian)……若爛牛肉之臭。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
一直以來,因為氣味難聞,榴蓮在原產地是不太受待見的。去泰國旅行的朋友這樣說,在泰國帶著榴蓮坐出租車,師傅是有權拒載的,入住酒店被發現是要罰款的。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但也因為其“難聞”,國人從600年前捏著鼻子勇嘗它的味道后就對它好奇不已,榴蓮這種“爛牛肉臭味與軟糯香甜復雜風味”的碰撞,精準地戳中了國人對“臭味”美食的奇妙偏好,導致其600年后在中國大行其道。
香港作家蔡瀾就是狂熱的榴蓮粉,他這樣描述榴蓮:“就像發霉的老芝士,又像七天不洗澡的運動鞋襪子,更像躲在茅坑里吃奶油蛋糕。”如此奇臭,但不吃還難受,他說自己可以連續一個星期吃都沒問題,甚至將榴蓮列入“死前必食”清單。

中國榴蓮貿易進口量及金額
追“臭”的中國人有多喜歡吃榴蓮呢?一個數據足以說明:“中國人吃了全球91%的榴蓮”。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鮮榴蓮數量為29.9萬噸,到2023年,這個數據就飆升到142.6萬噸,為吃榴蓮國人花掉了67.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70億);到2024年約花費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00億),預估2025年將升到98.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00億)。
沒錯,目前為止,中國榴蓮絕大部分依賴于進口,主要來自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熱帶國家,靠著出口中國榴蓮的高消費量,甚至直接盤活了這些國家的整個水果市場。
也因為受限于長距離運輸費和保存難度,榴蓮一直走的都是小眾、高價的奢侈品路線,價格卡脖子是最主要的原因。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新媒體素材庫
直到2021年,由中國主導修建的1035公里中老鐵路開通,從老撾首都萬象能直接運達中國云南昆明,萬象緊挨泰國北部邊界,從此由泰國東部、南部來的金枕榴蓮便由這條鐵路“魚貫入華”。為了滿足國人的榴蓮需求,你敢相信嗎?在中國口岸,榴蓮車最快只用15秒就能順利通關。
而國人的高需求、運輸成本的降低和冷鏈技術的成熟,倒逼價格,終于把榴蓮從高高在上的神壇拉了下來,開始走進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2025年,中國榴蓮價格逐漸穩定在40元/斤左右,偶爾還能見到不到20元的。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新媒體素材庫
既然國人這么喜歡吃榴蓮,為什么不自己種呢?其實,了讓榴蓮在中國扎根掛果,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就開始嘗試引種榴蓮了。
不過,榴蓮屬純熱帶作物,在中國除海南、廣東和云南部分地區外,幾乎沒有適合榴蓮生長的環境與氣候。再就是榴蓮十分嬌弱,“喜炎熱濕潤氣候”,全年生長期最適宜的溫度為22℃-33℃,低于14℃會幼芽幼樹會被凍死、果子也會停止生長;但它又怕高溫,溫度過高會導致葉片干枯;再就是,榴蓮“需水還怕澇”,水多了根部就會缺氧腐爛。
這對果農來說,榴蓮生長周期長,通常要5-8年才會結果,投資大、收益周期長,種植它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新媒體素材庫
不過這種局面正在悄然發生改變,2018年,海南啟動規?;N榴蓮,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如今國產榴蓮的種植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人們多將榴蓮種植在丘陵或緩坡地帶,選擇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在平地則起壟種植有效排水。
當前,海南保亭、三亞、樂東、陵水、萬寧、瓊海等市縣已大規模種植榴蓮,榴蓮種植總面積已達5萬畝,有4000畝成功實現掛果,產量約有250噸。其中,三亞育才生態區為當前國產榴蓮的主產區之一,有著國內最大的榴蓮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基地,這里榴蓮種植面積近1.2萬畝,年產榴蓮200噸,占到國產榴蓮的五分之四,人們引種了金枕、干堯、黑刺、貓山王等多個品種,如今多已成功掛果。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底圖來源/天地圖www.tianditu.gov.cn
相比于進口榴蓮品控不好把關,國產榴蓮優勢顯著:在三亞育才生態區,精準化管理和智慧種榴蓮已成“標配”——自動灌溉、人工雨系統、水肥一體化裝置,果樹能實現全天候環境調節;蟲情測報儀、孢子分析儀、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為榴蓮成長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務——智慧種植加持下的國產榴蓮,不僅長得好,而且甜度高,單株就能掛果四五十個。
在三亞育才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國首條智能化榴蓮AI檢測分選線正式投用,通過AI技術,生產線能快速精準識別蟲果、霉果、燒核等問題榴蓮,還能分析榴蓮房數并預測出肉率,實現“未開果即辨優劣”,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會遇到“榴蓮刺客”了。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國產榴蓮最大的彩蛋,還在于“樹上熟”的獨特優勢。
榴蓮易壞且難保存,進口榴蓮為了便于長途運輸,得在榴蓮七八成熟時就采摘,否則送到老百姓手中的就是裂口變軟的次品。
而國產榴蓮,就能讓它在樹上自然成熟至最佳狀態,充分吸收陽光和養分,讓它的糖分、甜度和香氣充分積累,這樣出產的榴蓮,不僅不臭,還自帶獨特濃郁香甜味的,對不愛臭的小伙伴十分友好;最主要的是,它的口感和甜度都是遠高于進口冷凍榴蓮的。
但相比于2024年進口榴蓮的156萬噸,顯然300噸的國產榴蓮產量(市場占有率不足1%),是遠遠無法滿足國人對榴蓮的海量需求的,怎么破?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對此,海南榴蓮園早已悄悄布局榴蓮種質資源庫的建設。近年來,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海南省優稀水果產業技術體系、海南省南繁種業集團等研究機構和專家一起努力,廣泛收集國內外優異榴蓮種質資源,并嘗試通過雜交育種、輻射誘變等技術手段,篩選出更適合海南氣候的、具有抗逆性強和優良品質的新品種。
當前,海南目前已收集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的優質種質資源60余份,建成榴蓮種苗培育基地約100畝,年培育榴蓮苗約30萬株,這些榴蓮苗還將計劃向云南、廣西等地推廣種植。

圖源/三亞榴蓮協會
相信在政策扶持、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的多重助力下,隨著榴蓮種質資源庫的建立和國產榴蓮栽培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種植版圖的持續拓展,榴蓮大種植,國人離吃上“國產榴蓮”,真正實現榴蓮自由不遠了。別的不說,以后買榴蓮,不用再看泰國、越南人的臉色啦!
不止如此,榴蓮深加工生產線也已建成,榴蓮糖、榴蓮月餅等衍生品的生產,也會更大化刺激榴蓮規模化生產,將帶動當地更多的村民種植榴蓮、家門口務工,而三亞榴蓮“樹上熟”模式也備受認可,人們紛紛慕名而來,只為親手采摘一棵帶刺的果子,當地也順勢推出了“果園現摘”直銷模式,滿足小伙伴們產地現吃現摘的需求!
參考資料:
[1]海南農墾報《國產榴蓮“種植版圖”北擴提速》
[2]新華網《從“靠進口”到“樹上熟”:三亞榴蓮展現中國熱帶農業新圖景》
[3]吳曉波頻道《全球每10個榴蓮,中國人吃掉9個》
[4]正解局《中國人,為什么一下突然愛上吃“臭烘烘”的榴蓮?》
圖片來源特別鳴謝:三亞榴蓮協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