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盛夏喝茶:選對茶,養好身
盛夏暑熱難耐,且多伴潮濕,人體易受暑熱耗傷津液、濕邪困擾脾胃。此時喝茶養生,需緊扣 “清熱解暑、生津潤燥、祛濕健脾” 的核心,更要結合自身體質與茶性科學選擇,避免盲目飲用。以下是具體建議:
一、按茶性選茶,精準適配盛夏需求
不同茶類性味各異,對應盛夏常見身體問題,選對茶才能發揮最佳養生效果:
綠茶:清熱解暑,怕熱人群首選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綠茶性寒,富含茶多酚與氨基酸,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特別適合盛夏高溫時飲用,可緩解口干舌燥、心煩悶熱等不適。? 適宜:體質偏熱、易上火、出汗較多者。? 注意:脾胃虛寒(易腹瀉、手腳冰涼)者需少喝,且避免空腹飲用,以防刺激腸胃。
烏龍茶:祛濕解膩,應對 “暑濕困脾”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叢等烏龍茶性平偏涼,茶性溫和且香氣濃郁,能醒脾開胃、祛濕化濁,適合盛夏因貪涼吃生冷、導致脾胃脹滯的人群,也適合吃油膩后解膩。? 適宜:濕熱體質(舌苔厚膩、易困倦)者。
白茶:溫和養津,老少皆宜白毫銀針、白牡丹等白茶性涼(老白茶偏溫),茶性柔和,既能清熱又不苦寒,還能滋陰生津,適合腸胃功能較弱者、老人或小孩少量飲用,不易產生刺激。? 小技巧:老白茶煮飲時加少量陳皮,祛濕效果更強,口感也溫潤不涼。
黃茶:輕清解暑,兼顧脾胃君山銀針、霍山黃芽等黃茶性微寒,因經過 “悶黃” 工藝,寒性減弱,既能清熱解暑,又能保護脾胃,適合盛夏既想解暑又怕涼的人群。
紅茶 / 黑茶:溫養祛濕,體寒者適用祁門紅茶、普洱茶等紅茶、黑茶性溫。盛夏若頻繁吹空調、吃冰飲,易導致寒濕入侵,此時喝溫性茶可溫陽化濕,緩解腹脹、腹瀉等不適。? 適宜:體質虛寒(手腳涼、怕冷)、易因受涼不適者,建議溫飲,忌冰飲。

二、喝茶技巧:增效同時護身體
避免空腹與過量,保護腸胃空腹喝茶易刺激胃黏膜,尤其綠茶、黃茶等偏寒性茶更需注意;每日飲茶量建議 5-10 克(約 1-2 杯),過量可能導致神經過度興奮,影響睡眠。
搭配時令食材,強化養生功效
暑熱明顯時:綠茶或白茶搭配菊花、薄荷,可增強清熱利咽效果;
濕重易困時:烏龍茶加陳皮、荷葉,祛濕解膩更顯著;
津傷口渴時:白茶配麥冬、百合,能加強滋陰生津作用。
控制茶溫,少喝冰茶茶溫建議保持在 30-50℃(不燙嘴為宜)。冰茶雖一時涼爽,卻易損傷脾胃陽氣,引發腹痛、腹瀉,體寒者尤其需避免。
選對時間,不擾日常作息上午 9-10 點、下午 3-4 點是喝茶的最佳時段,需避開飯前飯后 1 小時(以免影響消化);睡前 3 小時不喝(尤其綠茶、烏龍茶,含咖啡因易導致失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孕婦 / 哺乳期女性:選擇淡紅茶、白茶,避免濃茶(咖啡因可能影響胎兒或嬰兒);
貧血者:少喝濃茶(鞣酸會影響鐵吸收),可喝淡茶并與用餐時間錯開;
胃潰瘍 / 胃炎患者:避開綠茶、黃茶等寒性茶,可選溫和的老白茶、紅茶。
盛夏喝茶的核心是 “順時調體”:熱重就清熱,濕重就祛濕,體寒就溫養。結合茶性與自身狀態科學飲用,才能在炎炎夏日喝出健康與舒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