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萬物皆可飯圈”損害的是什么
剛剛過去的周末,幾條熱點新聞讓公眾結結實實地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做“萬物皆可飯圈”。
樊振東在微博上發文呼吁:體育不該淪為飯圈戰場,愿賽場回歸真實與熱血;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標榜“為大熊貓發聲”的網絡大V利用大熊貓炒作話題、煽動粉絲情緒,進而借機斂財;汽車媒體《懂車帝》發起的智駕大橫評節目,也引發了多個汽車品牌粉絲的爭吵乃至相互攻擊。
從乒乓球運動到可愛的國寶,再到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行業、領域,竟然都飽受飯圈的侵擾,實在不能不讓人感嘆飯圈文化的“強大”。
這些年來,飯圈文化早已成了人人喊打的目標,但其之所以屢禁不絕,背后也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原因。比如,有人特別偏愛某位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英姿,有人特別喜歡大熊貓的憨態可掬,有人特別欣賞某個汽車品牌的產品。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也就會有特殊的愛好,誰都不希望自己喜愛的事物被批評,這實在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說從前大家還能做到“相安無事”,那么如今身處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各種意見和觀點通過社交媒體發生激烈的碰撞,似乎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對同一個事物有不同意見,本不是問題,但問題在于,由飯圈文化帶來的無休止互撕和爭吵,已經讓很多粉絲有意無意偏離了初心。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部分大熊貓粉絲的不理智行為。正如新華社記者在調查中指出的,一些情緒被帶偏的“貓粉”并不愿意真正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也對國際合作等問題缺乏認知,成了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的幫兇。
同樣的,測評智能駕駛技術的本意是提高汽車產品的安全性能,對于測評本身的客觀性、科學性當然值得討論,但把技術討論變成不同品牌粉絲之間的互相攻擊,事實上無助于提升技術、突破瓶頸。結果,受到損害的就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也是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
說到這里,我們也就應該認識到,“萬物皆可飯圈”帶來的危害,絕不只是網絡輿論的烏煙瘴氣,而是對相關行業、領域正常發展的阻礙。就拿“車圈”來說,中國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根本就沒有必要糾纏于“內斗”,而是應該互相學習借鑒、共同做大市場,將目光投向世界市場,力爭盡快“走出去”。
樊振東說得好:體育,從來就不該“淪為飯圈的戰場”,它應該“屬于熱愛、激情、堅持與團結”。不管是喜歡某項運動、某種動物還是某個汽車品牌,每一位粉絲或許都應該問問自己,還記不記得自己的初衷,到底希不希望熱愛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好?
進而言之,抵制有害的飯圈文化之所以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是因為如果任由其繼續蔓延、滋生下去,我們可能看不到精彩的乒乓球比賽,難接近可愛的國寶熊貓,用不上值得信賴的智能駕駛技術……到頭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