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警告:極端天氣事件推高全球食品價格,社會動蕩風險加劇
“我的公寓在洪水中被完全淹沒,不得不整夜躲在屋頂上避難。”作為去年11月西班牙部分地區災難性洪水的親歷者,馬克西米利安·科茨(Maximilian Kotz)至今仍難以忘記那些場景。
在經歷了持續幾年的嚴重干旱后,西班牙一些地區在去年秋季遭遇了異常猛烈的暴雨和洪水。這場災難導致科茨的住所徹底毀損,最終被迫搬離。而眼下,他正在忍受超過40℃極端高溫的煎熬。
2025年夏季,全球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西班牙部分地區氣溫高達46℃,超過1000人死亡;北極圈也遭遇罕見熱浪,局部地區超過30℃;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洪災已致上百人喪生。
親身的經歷讓科茨更深刻地認識到,氣候變化已不再是遙遠未來的威脅,而是正在重塑人們當下的生存環境。這也正是他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原因。近期,他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極端天氣正在推高全球許多基本食品的價格,并帶來更廣泛的社會風險。

當地時間2025年6月22日,西班牙馬略卡島,阿里亞尼村附近的田地干旱。視覺中國 資料圖
氣候沖擊:從農田到餐桌
這項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文章聚焦于2022年至2024年間發生在全球18個國家的16個案例,這些案例包括因極端高溫、干旱或強降水導致糧食價格短期飆升。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和干旱,對農作物產量造成了嚴重沖擊。這些事件在可預見的將來,尤其值得重視。”科茨對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說。
例如,2024年席卷東亞的熱浪導致韓國白菜價格同比上漲70%,日本大米價格上漲48%,中國蔬菜價格在6至8月間累計上漲30%。
此類影響并非僅限亞洲,西方發達經濟體也遭遇顯著沖擊。占全美蔬菜產量40%以上的加利福尼亞州在2022年與亞利桑那州一道經歷史無前例的干旱,導致美國蔬菜生產者價格同比飆升80%。
而占全球橄欖油產量超過40%的西班牙,因2022/2023年度南歐特大干旱疊加前一年漲幅,至2024年1月歐盟橄欖油價格同比上漲50%。
除了本土市場,極端氣候事件還推高了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加納與科特迪瓦兩國貢獻全球近60%的可可產量,2024年2月其大部分地區遭遇破紀錄月均溫,疊加前一年持續干旱,導致全球可可市場價格截至2024年4月同比暴漲約300%,甚至迫使美國巧克力生產商好時公司宣布漲價。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總干事伊斯瑪漢·埃露阿菲博士(Dr. Ismahane Elouafi)向澎湃新聞介紹,氣候變化給農業帶來七大結構性挑戰:包括作物減產與適耕區縮減;土壤退化加速;灌溉水源減少;病蟲害范圍擴大;農民生計受沖擊;田間勞動效率降低;農資供應鏈頻繁中斷。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食品價格影響社會穩定
科茨的研究指出,這些由氣候驅動的食品價格飆升,可能加劇多個領域的系統性社會風險。研究提到,英國和美國分別有14%和13.5%的家庭面臨食品不安全問題,預計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一比例將繼續上升。
食品價格上漲尤其對低收入家庭沖擊顯著。低收入家庭可能將60%-80%收入用于食物,糧價波動對其沖擊巨大。其次,食品價格上漲還將加劇公共健康風險,價格飆升迫使消費者選擇營養較低的廉價食品;新鮮蔬果等健康食品更容易因極端氣候而價格上揚,也會引發膳食質量下降的連鎖反應。
埃露阿菲博士則指出,氣候驅動的價格波動對全球5億小農戶的影響尤為嚴峻。他們缺乏保險和信貸支持,薄弱的抗風險能力使其在價格波動中難以維持生計。
科茨的研究還進一步指出,極端天氣條件推高食品價格,從而加劇整體通脹,導致社會和政治動蕩風險增大。歷史屢次證明,食品價格上漲常是政治動蕩與社會變革的前兆。
研究的參與作者之一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拉吉(Raj Patel)舉例告訴澎湃新聞,2010年,俄羅斯遭遇的熱浪和野火燒毀了大量小麥作物,嚴重威脅該國的糧食安全。為保障國內供應,俄羅斯宣布暫停小麥出口,這一決定立即引發全球小麥價格飆升。
這一事件對依賴進口的國家造成嚴重沖擊。以莫桑比克為例,這個幾乎完全依賴小麥進口的國家在價格暴漲后迅速陷入糧食危機。盡管國際社會宣稱“市場供應充足”,但現實是普通民眾根本無力承擔飛漲的食品價格,最終導致街頭爆發大規模糧食抗議活動。
“歷史一再證明,食品價格危機往往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從引發‘阿拉伯之春’的面包漲價,到法國大革命前的糧食短缺,再到1917年紐約的‘面包暴動’,當民眾面臨饑餓卻又申訴無門時,社會變革往往隨之而來。如今全球面臨的已不是‘是否會再次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會發生’的嚴峻現實。”拉吉說。

當地時間2025年7月7日,德國勃蘭登堡州彼得斯多夫,一名農民駕駛圓盤耙在勃蘭登堡東部一塊收割后的麥田上作業,揚起大量灰塵(無人機航拍)。勃蘭登堡部分地區已連續數周未出現明顯降雨。視覺中國 資料圖
應對之策
研究強調,未被遏制的氣候變化將持續對糧食系統構成社會性風險。因此,作者們指出:“我們必須加快減排政策的落實,將全球變暖控制在各國共識的目標范圍內。這仍是降低風險的根本途徑。但當前趨勢顯示氣候持續升溫已不可避免,我們還需通過研究和政策增強適應能力,以應對氣候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帶來的廣泛社會風險。”
“關鍵詞在于‘緩沖’。” 拉吉告訴澎湃新聞,“歷史上,各國通過管理糧倉和戰略儲備來抵御天氣或沖突引發的沖擊。”
但他也憂心忡忡地指出:“然而,私營部門和新自由主義政策已將全球庫存管理邊緣化。糧食儲存成本高昂,當政府負債累累時,為明日囤糧意味著今日削減社會服務。”他補充道:“基于公平與正義原則,高排放國家顯然對受害最深的全球南方國家負有責任,應當資助這些國家建設糧食儲備。但現實是,目前全球南方國家支付的利息遠高于其獲得的援助。”
埃露阿菲博士則指出,對于小農戶而言,技術干預(如補充灌溉)和政策支持(如安全網計劃)比保險更有效。此外,縮短價值鏈可減少中間環節,讓小農獲得更高收益,消費者也能以更低價格獲取產品。
科茨的研究最后指出:“盡管存在不確定性,但諸多衍生風險的核心在于家庭的食品支付能力。在日益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增強家庭抵御價格沖擊的韌性,將有效緩釋相關風險。具體措施包括:為兒童、孕婦、老年人等脆弱群體設立指數化社會保障計劃、營養安全網等定向支持方案。雖然此類政策可能面臨財政約束,但能顯著降低對公共健康和政治穩定的潛在連鎖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