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識中歐|兩個港口的故事:經貿、文化與民心
【編者按】
中國與歐洲,地處歐亞大陸的兩端。2000多年前,歐洲就已知道東方有個生產絲綢的國度“賽里斯”。公元166年,號稱大秦王安敦(即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使者的羅馬商人從海上來到了中國。此后的歲月里,中歐之間的交流不絕如縷,但受限于交通、技術條件和文化差異,在漫長歲月里中歐對彼此的認知,正如英國東方學與歷史地理學者亨利·裕兒所說,彼此都只得到只鱗片爪的信息,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模糊不清。
如今,中國與歐盟建交已滿50年。在現代科技加持下,中歐對彼此的了解不再只有“只鱗片爪的信息”,但無法消泯的文化差異與互聯網上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依然會使當下中歐的彼此認知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模糊不清”。50年來,中國與歐洲,還有世界也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歐需要共同規劃下一個50年合作的歷史節點,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報道團隊踏足中歐十多個城市,采訪數十位中歐各界代表性人物,與他們面對面地溝通交流。近日推出的“重識中歐”系列報道,是我們與中歐各界人士校準中歐對彼此認知的共同努力。
調頭、停靠、下錨,一艘兩萬標箱級的大型貨輪,正慢慢駛入易北河畔的漢堡港。
這是德國漢堡港日常的縮影。作為歐洲第三大港口,如今的漢堡港對這些“大家伙們”早就習以為常,但7年前并非如此。

漢堡港 澎湃新聞記者 朱潤宇 圖
2018年春,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遠海運)的“金牛座”號貨輪從上海洋山港出發,首次遠渡重洋抵達德國漢堡港,漢堡港由此跨越了可泊兩萬標箱級貨輪的門檻。
而放眼歐洲大陸的另一端,位于希臘雅典西南約10公里的比雷埃夫斯港(比港)當下也同樣忙碌。比港是地中海第一大、歐洲第四大港口,坐落于“海上十字路口”愛琴海,輻射歐洲、中東和非洲,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雷埃夫斯港全景
漢堡港和比港,見證了中歐的發展歷程。從幾百年前就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漢堡港,再到成為地中海上“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比港,都因其包容、開放的特點,與中國相連,同時也推動了人文交流這一當前中歐關系的一大支柱。
明年,上海和漢堡即將迎來結為友城40周年紀念,漢堡的上海元素隨處可見。在希臘,中歐企業在綠色合作領域仍有廣闊空間。這種港口間的學習、借鑒,最終反映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
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在歐洲多地采訪時,一些對此頗有感觸的人士對我們表示,盡管中歐當前面臨電動汽車反補貼稅、歐盟對華“三重定位”等的摩擦,但雙方仍應該把對方視作合作伙伴,在挑戰中尋找合作空間。
中歐經貿的海上支點
坐落在易北河畔的漢堡海事博物館,敘說著航海的歷史。從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派出的徐福船隊到鄭和與哥倫布等,一起被列為世界航海史“七大人物”,再到以1:200比例制作的“金牛座”號的微縮模型,串起了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

漢堡海事博物館的1:200“金牛座”號模型。澎湃新聞記者 朱潤宇 圖
漢堡港是德國通往世界的門戶,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731年。當時,第一艘來自中國廣州的商船駛入漢堡港,開啟漢堡與中國的貿易史。1982年,漢堡“福地”碼頭迎來改革開放后的首批中國貨輪,漢堡港也逐漸成為連通中歐貨物運輸的最重要樞紐。
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激發了漢堡港的海陸聯運優勢,成為德國領先的鐵路貨運樞紐,還發展成歐洲最大的海鐵聯運港。若按噸計算,漢堡港在中德貿易總額中占比將近40%。目前,漢堡港通過15條航線與中國主要港口相連接,在其處理的集裝箱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或將運往中國。
根據漢堡港營銷協會今年年初發布的數據,中國已連續多年穩居該港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漢堡港對華集裝箱吞吐量達220萬標準箱,占港口總吞吐量近三成。
在德國漢學家何馬可(Marcus Hernig)看來,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中德、中歐由此連接。“現在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聯系,納入了經濟、基礎設施的概念。大概是三四年前,德國經濟部已經開始研究德國在這一方面的發展變化?!焙务R可對澎湃新聞表示。
作為歐洲“南大門”的比雷埃夫斯港也有著同漢堡港相似的“共贏”故事。比雷埃夫斯在希臘語中意為“扼守通道之地”。比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在歐亞非三大洲海運的交匯地帶,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往中東歐的門戶。隨著中國企業到比港投資,如今比港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
2016年,中遠海運正式接手比港的運營管理。2017年,始于比港的 “中歐陸??炀€”項目正式投入使用,推動比港成為中歐商品海運和陸運的銜接點,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重要支點作用。
2018年8月,希臘成為首個同中國簽署政府間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發達國家。比港成為兩國“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旗艦項目之一,也因此迎來了快速發展。
近年來,以比港為起點的“中歐陸??炀€”快速發展,成為輻射中東歐9個國家、共7100萬人口的中歐貿易第三條大通道。
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中遠海運比港)今年3月公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2024年收入和利潤均創歷史新高,總收入約為2.31億歐元,比上年增長5%。
中遠海運比港總裁蘇旭東向澎湃新聞介紹,中遠海運打造中歐陸??炀€的創新嘗試,與市場上門到門、點對點的全程綜合物流服務需求密不可分。
“不管比港還是中歐陸??炀€,都體現了中遠海運和希臘、中遠海運和歐洲共贏的概念?!碧K旭東表示。
“國與國的交流是由小的部分組成的”
在人類歷史上,港口作為海路交通的支點,歷來都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中國東漢時代,羅馬帝國的商人從北部灣進入漢帝國,當時羅馬帝國已“數與安息(古代波斯地區王朝,西方稱帕提亞帝國)諸國交市于海中”,通過海路與中國進行間接的絲綢貿易。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繁榮,通過海舶往來的,不僅僅是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白銀等物品,也有因宗教傳播帶來的文化交流,更有來自不同族裔的大量人員。唐代廣州因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而形成了外國商人聚居的蕃坊;明代鄭和下西洋后,出現了以泉州、馬六甲、加勒等港口城市為代表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社區;晚明時期隨大航海開辟的海路而來的耶穌會傳教士,不但給中國帶來了天文、歷法、數學、軍事等方面的先進知識,也將中國的情況大量介紹給歐洲,不僅在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也對啟蒙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幾百年前,中國與漢堡通過海運產生的聯系也不僅只有貨物交換,東方的審美、生活方式、飲茶文化等,也在歲月的長河中進入了歐洲。
如今,中歐貿易領域的成功,港口的合作,也在推動城市與城市間的文化互動。易北河和黃浦江,分別貫穿漢堡港和上海,也是了解兩座城市的窗口。1986年,漢堡與上海締結為友好城市。2006年,漢堡市還在漢堡紅磚赤瓦的街道中,命名了一條“上海街”(Shanghaiallee),紀念雙方結為友城20周年。

漢堡的上海街 澎湃新聞記者 龍云杰 圖
漢堡駐中國聯絡處首席代表安克(Lars Anke)對澎湃新聞表示,在城市更新上,兩座城市“有太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方面。
最典型的例子,是按照上海豫園1:0.8比例設計的漢堡豫園。和上海豫園一樣,其核心在于九曲橋、湖心亭茶樓,以及中國美食。園內還有一副對聯:“姐妹之橋曲徑通幽皆入畫,友誼之樹滿庭芳香又催詩”。這些中國元素,描繪出人文交流對上海與漢堡、中德合作的精髓。

按照上海豫園1:0.8比例設計的漢堡豫園。 澎湃新聞記者 龍云杰 圖
如果把目光轉回漢堡市中心,也能發現和上海相似的影子。兩座城市正秉持可持續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同步進行城市更新,改造沿江、沿河的工業設施,實現在城市中打造世界級濱水區。
在何馬可看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由很多小的部分組成的,比如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中國企業進入比港以來,通過開設“中國書架”、主辦或贊助相關文化活動、鼓勵員工學習語言等多種形式拉近兩國民眾的距離,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經常受邀參與活動的比雷埃夫斯市市長莫拉里斯認為,密切的商業活動和人文交流可以使人們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積累更多共識,中國企業為此提供了很多機會。
近年來,參與運營比港的中企還持續幫助當地幼兒園和學校升級校舍、更新設備,與希臘慈善組織“愛護生命”合作,向行動不便人士和周邊社區提供諸多支持,并在疫情期間向希臘方面捐贈了抗疫物資。
《人民日報》去年12月的一篇報道稱,中希經貿合作不僅為中希雙邊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與資源的高效配置提供條件,也為兩國人文交往創造了大量機遇。而比港項目通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也在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文明互鑒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談起中歐未來50年人文交流的前景,何馬可認為歐洲對東方的學習還需要更細致,比如歷史、人物、作家、藝術家等,“我們在這方面的知識還不夠。”
但他也向澎湃新聞坦言,他擔心今后很多中國的年輕人會覺得自己國家發展得很好,什么事情都很方便,就不愿意走出去,因而會看不到歐洲的文化、特色和生活。
“所以,這種交流一定要加強。”何馬可總結道。
支撐合作最強固的根基是人心
中歐建交50年來,雙方關系在各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雙方關系不斷進展,交往頻次日益密切,以及中歐各自和世界在50年里的巨大變化,中歐關系在當下也面臨諸多現實困境。
在比利時中國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看來,當前中歐之間信任度不高,但仍應該接近彼此、尊重規則,多談一談,為中歐關系重新引入信任。
“確實,歐洲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合作伙伴,也是一個競爭對手。正如歐盟委員會所說,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但我會把更多重點放在合作伙伴上。重要的是,與其試圖擊倒對方,不如嘗試看看我們能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建立什么共同點,實現雙贏。”德威特表示。
不過,中歐廟堂之上商量決定的雙贏與合作能否讓身在閭巷的普通民眾切實受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此,習近平主席就“一帶一路”建設曾提出:“注意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p>
中遠海運參與比港的運營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比港業務持續下滑,經營難以為繼。同年,中遠海運與希臘方面簽署為期35年的特許經營權協議。

比港滾裝船碼頭
在比港工作了近半個世紀的希臘雇員塔索斯·瓦姆瓦基季斯親眼見證了這座港口的興盛、衰敗和復興。他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回憶起在中遠海運入股前,比港二號碼頭只能擺兩層集裝箱,每年最多只能處理150萬標箱,三號碼頭則什么都沒有。中遠海運入股后的十多年里,比港從瀕臨破產發展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年操作箱量均超過500萬標箱。截至2024上半年,比港為希臘直接創造4300個就業崗位,間接創造1.2萬個就業崗位。
“我們一直把比雷埃夫斯港作為希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典范。也希望通過雙方的合作與貿易投資,進一步增進希臘和中國的互相了解?!?瓦姆瓦基季斯表示。
比港、漢堡港這樣聯結中歐的港口,不僅是雙方經貿往來的重要支柱,也是人文交流的橋梁,更是惠及普通人、改善中歐民眾對彼此認知、增進互信、連接民心的紐帶。畢竟,合作產生的利益能讓普通民眾切身感受到,才是支撐合作最強固的根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