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異鄉的鮮果:中國荔枝越洋記
全球的荔枝有兩種,即原產于菲律賓的菲律賓荔枝(Litchi philippinensis Radlk)和原產于中國南方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前者為野生種,沒有食用價值;后者原產于我國南方地區,栽培歷史已超過兩千多年,素有“百果之王”“果之牡丹”的美譽。1513年,葡萄牙人來到澳門,開啟了西方國家收集、探索和研究中國植物的序幕。荔枝作為原產中國且享有盛譽的果品,很快進入了來華西方人的視野。葡萄牙人克路士(G. Cruz)1570年出版的《中國志》,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了這一中國佳果。自此,到訪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探險家和科學家們持續地關注、介紹乃至引種荔枝。
到了19世紀早期,歐洲學界已經對荔枝的植物學特征、發展歷史以及荔枝果實的化學成分、藥用價值有了較為全面的認知。伴隨著對荔枝認知的加深,歐洲人一些引種的嘗試也隨之產生,一些氣候較為適宜的歐屬殖民地得以成功引種中國荔枝。18世紀下半葉,熱衷于植物收集和引種的法國人普瓦夫爾(P. Poivre)就將中國的荔枝等水果引種到了地處熱帶的法屬殖民地留尼汪島。1775年,克拉克(T. Clarke)將中國荔枝引種到了英屬殖民地牙買加的植物園。18世紀末,荔枝被引種到了法屬殖民地毛里求斯和荷屬殖民地圭亞那。約1853年,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時任總督職務的英國人義律(C. Elliot)將荔枝帶到了英屬殖民地百慕大。荔枝作為一類不耐低溫的植物,在歐洲進行規?;N植顯然并不可行,但是有一個案例可以證明歐洲人曾經付出的努力。
1816年,英國農業先驅奈特(J. Knight)建設“溫室”種植荔枝、龍眼等果木,并成功地使龍眼結了果。但這是罕見的,記載此事的、1835年在倫敦出版的《愛德華茲植物學名錄(第七卷)》也明確地說這是“歐洲獨有的一個案例”。182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的《帕克斯頓植物學雜志與有花植物名錄(第15卷)》也指出:“歐洲植物學家早就熟悉這種植物(荔枝),早在1786年它就被引入這個地區,但是它從未被大量種植。”
西方國家中,盡管歐洲多國最早關注中國荔枝,并在引種方面做了嘗試,但對比而言,美國、澳大利亞的引種無疑是最具備自然條件。伴隨著淘金熱時期華僑移民的大量涌入,1854年前后,荔枝就進入了澳大利亞。美國的佛羅里達、波多黎各、夏威夷等地與華南地區的緯度相近,為荔枝的成功引種和推廣提供了必要的氣候條件。1921年,來華的首位農業傳教士、嶺南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美國園藝學家高魯甫(G. W. Groff)在美國紐約和中國廣州出版了世界范圍內第一本荔枝科學研究專著——《荔枝與龍眼》。通過這本著作,可以看到當時美國已成功引種中國荔枝,實現了初步的規?;N植,還在荔枝科學研究領域處在了世界領先的位置。
一、華僑最早引種荔枝至美國
19世紀下半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批民眾前往已經工業化的美國謀生,其中一些人就將家鄉的荔枝帶入了美國。在當時的美國,荔枝干被稱作“中國堅果”(Chinese nut),許多城市的華人商店均有銷售。夏威夷最早成功引種荔枝,尚為夏威夷王國時代的1870年,廣東香山縣籍著名華僑領袖陳芳(C AFong)委托運載貨物的船工,將家鄉的一株荔枝樹苗運到了夏威夷,栽在他的房屋附近,但并沒有成活。1873年,陳芳委托同鄉鄭赤連同荔枝樹苗生長的土壤一起運來,結果成活,成就了一段佳話。這株當地最為知名的荔枝樹被當地人稱作“Afong樹”。其后,陳芳又成功地引進了榕樹、木蘭花、玫瑰花和雞冠花。這些花木在島上繁衍,被稱作“中國情調”,為來島觀光的各國游客津津樂道。夏威夷的第二次引種荔枝是數年后,種植于考艾島,被稱作“Wailua 樹”。上述兩棵荔枝均為桂味,生長繁茂并結果。兩棵樹引種成功后,夏威夷人非常喜愛它們的果實,紛紛在家庭花園中種植。之后,Sing Chong、Wong Kwai、Wong Leong、Luke Chan(從姓名判斷,上述人員應為華僑)及喬丹(E. W. Jordan)等個人也多次引種荔枝,但成活率非常低。在缺少專業護理的情況下,長時間的海上運輸極易造成種苗的死亡。有一個案例,曾有400株荔枝種苗引入,僅四株得以存活。
早于1880年,荔枝首次被引種至佛羅里達州,地點是桑福德附近,但此事并未引起很多的關注。據美國農業部1896年出版的《美國的堅果栽培》記載,佛州栽培荔枝已有多年,在馬薩諸塞州園藝學會1883年6月26日舉辦的玫瑰和草莓展覽會上,已有來自佛州的艾默里(C. Amory)培育荔枝樹所結出的果實參展。波多黎各引種荔枝也較早。1903年,美國國家博物館出版的《波多黎各的經濟植物》也如此記載:“(荔枝)在波多黎各可能是最成功的水果之一,并且一經廣泛地引入就顯現出了價值?!瓚貌逯Ψ椒ǚ敝呈且粋€難題,但已有少量有進取心的園丁可以解決這一問題?!?897年,荔枝首次引種至加利福尼亞,不過種苗是來自印度。此外,1900年以前,在華盛頓的一處溫室里就生長著一棵荔枝,此樹雖然已開花,但并未成功結果。
二、蒲魯士取種福建莆田
1898年美國農業部成立植物引種處(后幾度更名),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大批“植物獵人”前往世界各地搜獵農作物資源。迄今所見,植物引種處首次獲得中國荔枝,是由萊思羅普(B. Lathrop)和費爾柴爾德(D. Fairchild)1901年11月20日在廣州采辦的黑葉和糯米糍荔枝苗木。兩人均為美國境外農作物引種的先驅,費爾柴爾德還于1903-1928年間擔任了植物引種處的負責人。1890-1917年間在福建莆田傳教的美國人蒲魯士(W. N. Brewster)是美國引種荔枝早期最為重要的一位推動者。他深信荔枝種植在美國擁有美好的前景,先后于1903年、1906年兩次自費從莆田將莆田荔枝名種——陳紫船運到了美國。蒲魯士1907年出版的著作《新中國的演進》對第一次引種作了細致記載,摘錄如下:
我早就想把這樣美味可口的水果攜帶回國試種,供國人去嘗。乃于1903年秋天回國度假之便,用四個大木桶裝了四棵樹木苗(荔枝、龍眼各二棵),外用木條釘好,沿途親自照料。每天澆水,直至到達目的地,先是雇用民夫,由莆田扛到福州,轉由海運到上海,再搭橫渡太平洋的郵船回國。在郵船上照顧樹苗,倒覺困難,除得另花一筆錢給船上的管事和水手外,還得隨時親自管理照料。郵船到達舊金山時,樹苗保護得完好,經過海港園藝苗檢疫員克拉夫特先生的嚴格檢驗后,準予進口?!召愄兀≒. H. Dorsett)先生是華盛頓農業部派他去加利福尼亞南部創辦苗圃的,專門引進各種熱帶、亞熱帶果樹,進行馴化培育。當克先生告訴他有荔枝、龍眼樹苗進口后,他就于我還未到達旅館時找到我,我立即滿足他的要求,將這四棵樹苗交其帶去。經定植后,生長良好。兩年后農業部來信要我設法再運一批樹苗,準備在佛羅里達州、波多黎各和南加州推廣。而且他們一定也會像中國果農一樣,用高空壓條的方法,進行大量繁殖。
蒲魯士第一次送抵的荔枝苗木雖然只有兩株,卻轟動一時。例如,雖然蒲魯士的兩株荔枝未在佛羅里達種植,卻有美國學者評價說,與1880年之前的第一次引種相比,蒲魯士的事跡對佛州荔枝產業發展產生了更大的影響。1898年,美國農業部成立了外國植物引種處。蒲魯士引種事跡引起的轟動,無疑是與美國農業部的高度重視有直接關系。蒲魯士1906年10月的第二次引種(引種編號:21204),被高魯甫評價為“時間最早和最為成功的引種之一”。此次他所運送的二十箱陳紫荔枝苗木(這些種苗及其繁育的后代被稱為“蒲魯士荔枝”),回美國后先是被種植于華盛頓的溫室,后于1907年9月29日至次年2月7日先后被農業部送到了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夏威夷等地種植(表1)。從這年開始,美國農業部境外植物引種處開展了一項將荔枝引進種植的專項項目。
1901年,夏威夷農事試驗場成立,境外植物的引種、適應性研究、品種測試是其主要業務。1907年,美國農業部送給該場的三株蒲魯士荔枝,正是其荔枝繁殖的開端。蒲魯士的貢獻并不限于此,他1906年完成了一篇題為《中國荔枝栽培法》的文章,內容涉及荔枝的種植、施肥、防害、滅蟲等方面。談及荔枝害蟲時,蒲魯士特別強調:“如果這些(害蟲)不能跟隨進口的荔枝樹進入美國,那么它們就不會對荔枝樹造成煩擾。”1907年7月至次年1月間,植物引種處陸續收到蒲魯士提供的文章及照片,后者也是該部門第一次收到掛有成熟果實荔枝樹的照片。
三、引種中國荔枝的熱潮
1907年,剛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畢業并獲園藝學學士學位的高魯甫啟程前往中國。1908年1月抵達廣州后,高魯甫開始了嶺南學堂(基督教教會學校,后更名為嶺南大學)的任教生涯。高魯甫很快就被校方安排對原產于華南的荔枝和龍眼做了詳盡的調查。就職于嶺南大學的中方人員曾如此評價高魯甫的工作:“(高魯甫)集中精力在研究華南果樹尤其是荔枝、龍眼,他去過不少地方調查,采集不少的果樹種類,進行育苗、嫁接工作多年?!贝送猓唪敻€利用一切機會將廣州的優良荔枝品種送到美國。由表2可見,截至1921年,已有超過11個中國荔枝品種被引至美國(后來的種植推廣證明,只有黑葉、桂味、田巖、山枝等少量品種在佛羅里達得以存活,在夏威夷則有更多的品種能夠存活)。取種人方面,做出較大貢獻的有高魯甫、蒲魯士、關約翰(J. M. Swan)等。取種地方面,以今天的廣東,特別是廣州居多,其他地區包括福建、上海、江蘇、海南等。緣何廣州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
首先,高魯甫以及波普諾(E. Popenoe)等美國學者均將廣州周邊地區認定為中國荔枝栽培最為適宜的地區。再者,當時的嶺南大學已經成為美國本土之外最為重要的荔枝研究基地,如在此就職的生物學家考活(C. W. Howard)就專門研究對荔枝危害最大的害蟲——荔枝蝽象,這類工作被校方看作是“對于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以及中國都非常重要”。除植物引種處外,夏威夷農事試驗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夏威夷農事試驗場1912年的年度報告就有記載:“從中國直接進口的荔枝植株,以及通過植物引種處收到的植株,生長情況非常令人滿意,可視為已度過關鍵階段。”

表2 美國自中國取種荔枝情況統計表(1902-1921)。說明:(1)資料來源于高魯甫的《Describing Florida varieties of lychee》《The Lychee and Lungan》,“引種地及相關信息”一欄為筆者補充,主要參考美國農業部植物業局編輯出版的系列讀物《進口種子和植物目錄》(Inventory of Seeds and Plants Imported)的相關引種記錄;(2)加注“*”的為夏威夷農事試驗場引種編號。
四、引種帶動科學研究
美國得以成功引種中國荔枝,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美國學者在荔枝科學研究(特別是栽培方面)的積極推進。1915年,時任美國駐廣州總領事的哲士(F. D. Cheshire)在植物引種處刊印的《植物移種》上發文介紹了廣東的掛綠、玉荷包、黑葉、甲甴枝、淮枝、苧麻子、塘壆、桂味、山枝、紅繡球、糯米糍、妃子笑、鳳凰球、香荔、尚書懷等15個荔枝品種。熱衷于引種荔枝的美國人深信,中國人能做到的,他們一樣可以。佛羅里達的泰勒(W. S. Taylor)長期鉆研荔枝的培育,到1915年他已經讓三棵荔枝樹開花結果,他曾對涉及荔枝的英文著述做了摘錄,并撰文呼吁佛州的人們種植荔枝。1917年,夏威夷農業試驗場的園藝學家希金斯(J. E. Higgins)撰寫的《夏威夷荔枝》系統介紹了該場在荔枝栽培領域的研究成果。瑞德(B. E. Read)1918年通過實驗總結了荔枝果實的藥理活性和食用價值。曾多次來華的美國農業部植物學家施永高(W. T. Swingle)用大量數據對比了廣州與佛羅里達多地的氣候條件,指出:“佛羅里達南部與華南的夏季氣候非常相似,如果荔枝在冬季能夠得到妥善保護,荔枝在佛州無疑能夠找到家的感覺?!敝参飳W家科威爾(F. V. Coville)的《荔枝:一種菌根植物》通過實驗證明,荔枝更適合于在酸性土壤種植。1920年,波普諾所著《熱帶與亞熱帶水果手冊》對荔枝的栽培、繁殖、產量與季節、害蟲與災害、品種等相關方面做了長篇介紹。
1921年,高魯甫出版了英文專著《荔枝與龍眼》。該書內容以荔枝為主,可謂是當時荔枝研究的“百科全書”,內容既包括中國荔枝的人文歷史,栽培相關的氣候、溫度、土壤、繁殖、品種、病蟲害等內容,又介紹了西方國家相關的文獻記載、引種及科學研究等情況。此外,該書還附有69幅插圖,大部分為1913-1920年間廣州及周邊地區荔枝的相關照片,附錄部分還刊載了多篇美國荔枝研究的論文、宋代蔡襄《荔枝譜》英譯版、明代宋玨《荔枝譜》卷二《荔社》的英譯版等內容。高魯甫如此總結這部書的價值:西方園藝學家對荔枝、龍眼認知非常少,能夠為他們的工作提供有關信息;中國果農的這些理論與實踐,對西方果樹生產具有借鑒意義;為有志于引種荔枝、龍眼的園藝學家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有助于西方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科學。除了切實的行動外,高魯甫寫作該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同樣是為美國引種中國荔枝服務。
荔枝盡管只是西方國家引種的數以千計的中國植物之一,但其引種歷程卻是不平凡的。高魯甫曾言:“居住在華南地區的多數西方人和中國人一樣,對荔枝充滿了熱忱?!敝袊笾Φ奈幕腥玖Γ偌由先A南地區的臨海區位優勢、眾多海外移民、對外貿易優勢等因素,使得荔枝成為了來華西方傳教士最早關注的果品之一。自1570年起,他們不間斷地以文字、繪畫等形式向西方國家介紹荔枝,并且將果實和種苗帶出了中國。進入19世紀中葉,華南地區大批民眾前往西方國家謀生,讓承載著鄉愁的荔枝成功地落戶異國他鄉。19世紀末至1921年間,美國農業部成立植物引種機構,組織“植物獵人”來華,實施荔枝引種計劃。來華傳教士、外交官、生物學家等人員將大批優良品種的種子、苗木提供給了引種機構,再加上科學研究的有力支撐,迅速推動了美國的荔枝規?;N植。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原產我國的荔枝無疑是屬于最具價值的一類。回顧這段歷史,一方面,讓我們不禁感嘆中國荔枝的魅力之大;另一方面,我們更是得到警示,這就是需要牢記歷史教訓,繼續完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制度,以進一步規范境外人員獲取我國遺傳資源的行為。
(本文曾以《西方國家對中國荔枝的關注與引種(1570-1921)》為題,刊于《中國農史》2019年第2期。本次于媒體首發時,作者對原文進行了較大的刪改和完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