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麓山南計劃:讓世界看到長沙青年的社區想象力

當來自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消息傳來,我們意識到,一場持續了十三年的在地探索,終于等到了來自世界的深切回響。
這份名為“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AWHEIC)的榮譽肯定了「麓山南計劃」的社區敘事實踐,同時向外界展示另一種可能性——青年自發、以溫和敘事勾畫城市未來與文化認同的想象力。這份想象力植根于長沙岳麓山下那片沒有明確邊界的區域,我們稱之為“麓山南”。
故事始于2012年岳麓山下的麓山路36號(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那時,“麓山南”尚不是一個清晰的文化符號,它或許是朋友口中“師大那邊”的模糊指代,也可能只是公交站牌上的地名。
作為一群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我們最初的沖動源于記錄“附近”的本能。宏大的城市變遷吸引著目光,街角巷尾的微小故事、居民的口述、老店鋪的興衰同樣塑造著城市的靈魂。于是,我們用聲音、影像與文字開始捕捉這片街區獨特的呼吸。
沒有規劃圖紙,也沒有工程預算,我們唯一的工具就是“敘事”。當《下一站二里半》《下一站左家垅》的推文在朋友圈流轉,點燃了一個個普通公交站背后的青春記憶與集體共鳴時,我們確信了“敘事”的力量——這是敘事者與在地居民的雙向奔赴。
后來,越來越多的居民、學子、商戶向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大家也從線上傾聽者,變成了線下“城市守夜人”等行動的同行者和共創者,我們看到一個由共同記憶編織而成的社區認同網絡悄然形成。
這十三年來,「麓山南計劃」像一場漫長的文化實驗:深夜對談、影像共創、社區故事集、公共策展把分散的情感匯聚為流動的集體記憶。
我們發現,“敘事營造”真正的內核,是幫助生活于此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建立情感聯結,并生出“我們同屬這里”的歸屬感。當這種認同感在人群中扎根,原本抽象的城市空間被賦予了可感知、可回味的主觀維度,進而形成富有溫度與認同感的“場所”(引自項目團隊論文《空間敘事與認同塑造:以長沙麓山南路街區為例》)。
今天,“麓山南”已超越了一條路的地理概念,它演化成了一個承載著青年記憶與城市活力的文化場域。AWHEIC主辦方在給「麓山南計劃」的評語中提到,這代表了“未來的方向”。這份肯定讓我們更加篤信: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里,仍有另一條通往未來的路徑,它以人的尺度為起點,尊重在地肌理,珍視每一段微不足道的日常。
城市的活力無需依賴巨額資本,傾聽、記錄并分享“附近”的故事,同樣能為城市注入生生不息的溫情與韌性。
這場源于青春熱忱的社區想象,最終讓世界看到了長沙溫潤而有力的一面。期待未來類似的故事在更多城市的“附近”發生,因為附近的故事,正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