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長說 | 平和萬瑋:AI來了,教育要投喂給孩子9種新“食材”
哲學課程如何在中小學開發與實施?思辨教育如何落地課堂?
恰逢年初AI引發熱議,以此時代為背景,滬上資深的教育專家、全國知名的哲學教授在上海的這所學校有的放矢再談“思辨”。“不同”即是慎思審辨。當人工智能的發展極有可能將傳統課堂逼入墻角,教育工作者則要更多思考如何為學校教育打開天窗。而思辨是一種立足生活經驗、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近日,哲學家與教育者齊聚平和舉辦的“不同論壇”,一起探討AI背景之下思辨教育的挑戰與未來。這也讓主題有了縱向深度:從文明傳承到人格塑造,從教育哲學的轉變到紛呈的學科思辨課堂……正如平和總校長萬瑋所說:“ChatGPT對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改變,將發生在教育領域。”而思辨教育,正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把“鑰匙”。

應時代之問:AI變革下的哲學與教育
“思辨”的目的是什么?從哲學的語境去看,“思辨”是一種對自我處境的反思,是一種幫助人認知自我、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教育者的維度去看,“思辨”是激發孩子找到自己的意義感與創造力,實現個體成長。
在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李百艷院長看來,“思辨”在東西文化之中都有深遠源流,無論是《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還是西方通識教育中的論證與推理,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更智慧、更理性、更有尊嚴的人。“和而不同”源自《論語》,在當前學校教育語境下,可以理解為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讓每個孩子獲得適切的發展。而對仗出現的一個詞,李院長提到孟子的“善與人同”,是教導學生將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聯系在一起,通過思辨教育學會平等對話、達成共識,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

AI日益進化,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副系主任程亮教授直言,“當機器變得更像人,教育還將人教得像機器,并不是對人的褒獎。”程亮教授對蘇格拉底的經典“洞穴”比喻做了延伸:如果人工智能發展將造成一個更深層的認知“洞穴”,教育如何幫助人走出“洞穴”?教育與教育的哲學,都需要重新定義。

那么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如何“定義”?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要教給學生什么?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總校長萬瑋從教育者的經驗與體悟,從回歸人才成長本質的角度,談到“人類創新者”應該如何培養。萬校長引用科學家萬維鋼的論斷,提到人工智能與當前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共同的弊端,那就是:回報感來自管理者的認可、高度重視錯誤、不關心教學范圍以外的新事物。但古往今來“人類創新者”則沒有這樣的弊端,他們的共性是:回報感來自社會、消費者或是自己;不太在乎錯誤、短板,而更重視長板;以及樂于追逐新事物。

基于后者的本質特征,教育需要“投喂”給孩子的九種“食材”,分別對應九種教育的目標——
食材與目標:
運動鍛煉——強健體魄
讀萬卷書——博雅知識
行萬里路——認識世界
人文藝術——直覺洞察
格局視野——審辨思維
挫折磨難——自我認知
愛與陪伴——健全人格
嘗試選擇——興趣特長
榜樣示范——使命覺醒
教育要為孩子準備好應對不確定未來的能力。萬校長的觀點則是,不確定性任何時代都有,但九種“食材”與對應的素養目標,正是讓孩子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形成應對復雜性的關鍵能力,并推動他們以“涌現”的方式造就新時代的精彩。

處行知之間:課堂實踐與思維革新
以“思辨”為內核,去構建充滿“涌現”力量的學校教育。經過多位哲學專家、教育者的探討,AI時代需要何種教育,答案呼之欲出。然而落地到課堂,思辨教育如何實現?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兒童哲學研究室主任顏志豪展示了兒童哲學課程與哲學俱樂部的教學設計。有限課堂僅是一個支點,重要的是要撬動學生的思辨生活,養成與哲學交談的習慣。在顏老師看來,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在尚未被社會化之前,他們有著天真好奇與無邊界提問的能力。而在信息龐雜而參差的數字化時代,這種以嚴肅交流與哲學沉思為底色的哲學對談,將幫助孩子抵抗碎片化、庸俗化和娛樂化的同輩文化。
“電車難題”是一個經典倫理學辯題。當這一辯題面向四年級學生時,顏老師重新設計了情境,擴展了選項,激發孩子們圍繞著生命平等、公司的聲譽與義務、不同身份的社會價值等命題展開激烈討論,讓他們直觀感受到不同觀點的沖突與碰撞,也在這種碰撞中重構他們對生命價值的直覺理解。
英語課也可以是思辨教育的主場。在面向初中生講授閱讀材料《Nobody Knows》時,英語老師陳露茜讓學生通過閱讀與討論,區分事實與推論,并在元認知層面引導學生學會區分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陳露茜老師看來,英語閱讀不能只停留在“閱讀理解”層面,而是要深入到意義層面,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發生關聯,在思辨能力上有所成長。德育教育也可以用“思辨”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在小學語文教師薛紫瑄的一場班會課上,孩子們自由表達觀點:作業有什么用?作業可以取消嗎?可以讓機器人替我們寫作業嗎?通過隨后的分組“辯論”,最終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重新審視“作業的困擾”,和老師達成共識。

在平和課程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田健東博士看來,ChatGPT所運載的知識量級,幾乎覆蓋人類通過文本去記錄與傳遞的“顯性知識”。而更重要的“隱性知識”,存在于人的直覺、經驗與感悟之中。通過情感交流、協同合作的方式傳遞,才是ChatGPT時代教育須多關注的部分。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古秀蓉博士從思辨語言的角度分析,認為ChatGPT的語言智能并不等同于人際智慧。因此,教育需要回歸“人氣”本質。而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劉學良博士則對人工智能發展保持警惕態度。在他看來,技術增強人的能力,同時解構人的能力,最終影響我們對人類主體性的認識和定義。教育者要重視兒童的主體性教育,要讓孩子在真實世界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要過早讓孩子學會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落到高中課堂,徐甲彬老師則巧妙地用一句話總結了他對人機之辨的看法——對哲學問題的熱愛與鉆研,即是人類所特有的追求,是任何AI所不能取代的能力。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葛四友教授一針見血指出,AI時代我們的確要更關注人的本質,但絕不能因此拋開分析思維和理性思辨。他指明在學術研究領域有兩種分野,一種面向問題,通過理性分析建構理論,另一種是追求確定的知識與演繹。這兩種學術的方向,也決定了基礎教育的面貌,前者是充滿思辨與對話的教育,另一種是關注記憶、通過反復操練讓學生不出錯的教育,后者才是AI時代所要揚棄的教育。
人工智能的突進,增加了未來社會的復雜性。而在此背景下的學校教育,似乎也必須回歸生活的復雜性,在真實生活中形成一個包容新事務涌現的、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萬瑋校長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有多寬廣,教育就有多寬廣。生活有多復雜,教育就有多復雜。生活如何變化,教育就如何變化。生活是怎樣,教育便是怎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