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擁有更多氣候解決方案的當下,更需政治共識和領導力
在《巴黎協定》十周年之際,全球氣候治理正站在關鍵十字路口。
“我們正處于一個新時代的拐點。化石燃料即將走到盡頭,一個清潔能源時代正如同旭日冉冉升起。”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7月22日在紐約總部的特別演講中說道。面對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與氣候行動滯后,他再次迫切呼吁各國加速邁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并通過發布一份特別技術報告,全面回顧十年來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進展與挑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視覺中國 資料圖
古特雷斯指出,世界正處于能源革命的轉折點,一個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新時代正在迅速到來。根據新發布的報告,自《巴黎協定》生效以來,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增長了近70%,2024年已達到2萬億美元;全球90%以上的新建發電項目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與風能的成本分別比傳統能源低41%與53%。目前,可再生能源已占全球發電量近三分之一,為全球提供超過3500萬個就業崗位,對2023年全球GDP增長的貢獻達10%。
古特雷斯強調,這一轉型不僅是氣候災害和動蕩局勢中出現的希望和機遇,更關系到全球的能源安全、公共衛生、就業與發展公平。他警告稱,盡管化石燃料利益集團仍在設障,但“世界已經邁過不歸點”,清潔能源時代不會自動到來,需要各國立即采取協同行動。
此次講話為即將在聯合國大會高級別周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預熱,古特雷斯表示,將邀請各國領導人在9月的高級別會議上提出新的國家自主貢獻計劃(NDCs),為即將于11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三十屆會議(COP30)奠定基礎。
在古特雷斯發表演講前夕,其氣候行動與公正轉型特別顧問、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塞爾溫·哈特(Selwin Hart)開展了約一周的訪華行程。在接受澎湃新聞氣候變化電子月刊《臨界點》專訪時,他指出,盡管全球減排承諾仍不足以實現1.5℃控溫目標,但中國在風電、光伏和電動車等清潔技術領域的迅猛發展已成為全球典范。

塞爾溫·哈特
哈特呼吁改革全球金融體系,調動更多資金流向發展中地區,并直言地緣政治不應阻礙綠色技術合作。展望COP30,他強調大會必須釋放“加速轉型”的清晰信號,并落實1.3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路線圖。
“我們確實在同一條船上。”哈特以一則中國諺語“同舟共濟”來呼吁各國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并在挑戰中抓住清潔能源革命的歷史機遇。
以下為專訪全文
當前全球多邊氣候合作的挑戰
澎湃新聞:您這次中國之行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收獲?
哈特:我們正處在《巴黎協定》實施的關鍵節點。今年是協定簽署十周年,也是所有締約方提交新版國家自主貢獻(NDC)氣候行動方案的截止年。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與氣候影響持續惡化的雙重背景下。
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所有氣候指標都在亮紅燈:氣溫攀升、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當前正是需要加速應對的關鍵時刻。
中國在其中扮演著獨特角色。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國際社會需要從中國等大國獲得積極信號。中國在清潔能源轉型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我們需要共同推動這場變革提速。
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與中國同仁開展坦誠對話:如何讓2025年成為清潔能源革命的轉折點?如何以此為契機強化多邊主義應對氣候危機?以及中國將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值得慶幸的是,與十年前不同,我們現在已掌握解決方案。各國國情雖有差異,但主要經濟體將如何回應這一挑戰?這正是我們圍繞“如何讓今年成為真正轉折點”展開實質對話的核心議題。

7月7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北京會見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行動和公正轉型特別顧問、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塞爾溫·哈特。“生態環境部”微信公號 圖
澎湃新聞:您提到《巴黎協定》已簽署十年——十年前歐洲剛經歷巴黎恐襲,到處彌漫著緊張氛圍。而如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再度升溫。正如您所說,有些國家又對《巴黎協定》產生動搖,該如何說服其他國家保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團結與承諾?
哈特:目前僅有一個國家表示退出《巴黎協定》——這是各國的主權決定。但現實是氣候危機正在加劇:洪水、干旱、山火頻發。采取氣候行動保護人民生計,符合所有國家的根本利益。
解決方案已今非昔比:十年前全球電動車僅占新車銷量1%,今年國際能源署預計將達25%,中國更是突破50%。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部署規模和成本降幅都創下紀錄。當下真正需要的是主要經濟體的政治共識和領導力。

2025年7月10日,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塞爾溫·哈特參觀星星充電工廠。“星星充電”微信公號 圖
澎湃新聞:所以我可以理解當前應對氣候變化最大障礙是政治意愿嗎?還是其他因素?
哈特:坦率地說,政治意愿確實關鍵,但還存在其他問題。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面臨著諸多經濟與金融壁壘。此刻我們亟須展現政治決心,同時必須解決這些國家面臨的系統性障礙。
數據顯示,在清潔能源領域每投入5美元,僅有1美元流向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及新興經濟體。令人遺憾的是,現行全球金融體系仍在助長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包括化石燃料消費。盡管技術成本已降至歷史新低、普及度空前提高,但破除這些系統性壁壘依然至關重要。
澎湃新聞:我注意到您多次提到我們已有解決方案,但我們也清楚技術和資金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障礙。多年來,發展中國家一直在向發達國家呼吁資金支持問題。您本人也來自小島嶼國家,所以更能理解并共情他們的憂慮。他們質問:“我們的家園年復一年被洪水吞噬,當我們連應對現有挑戰都舉步維艱時,該如何發展清潔能源?”對此您作何回應?
哈特:遺憾的是,當前現狀是許多發達國家作出的資金承諾都未能兌現。這就是現實。現階段我們既需要發達國家履行資金承諾,還必須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
坦白說,過去幾年我們已看到更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不僅要擴大對多邊開發銀行的改革力度,更需要這些銀行以更大規模、更成熟機制和更具創新性的方式,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與不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們還需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挑戰,為其創造財政政策空間。同時必須找到更有效的大規模動員私人資本的方式,尤其是在清潔能源領域,因為隨著能源解決方案成本快速下降,如今調動私人資本或社區資金已變得更為可行。因此,我們并非沒有應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清潔能源方面)融資挑戰的工具和手段。
但在我看來,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挑戰更令人擔憂——氣候災害已在肆虐且不斷加劇,而絕大多數適應資金必須來源于公共部門。可目前發達國家的出資意愿卻在持續下降,這種趨勢亟須我們全力扭轉和應對。
澎湃新聞:當下眾多地緣政治沖突、貿易沖突等因素分散了國際社會對氣候問題的關注,有觀點認為多邊氣候外交日漸式微,這種背景下,聯合國如何協調各國在氣候領域的合作,凝聚氣候共識和動力?
哈特: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挑戰。而像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應對。多邊合作至關重要,現在絕不是從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中退縮的時候。氣候危機的嚴峻性和復雜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多邊合作。
《巴黎協定》正是應對氣候危機的多邊解決方案之一。今年我們將通過審核機制證明《巴黎協定》正在發揮作用,正在取得成果。雖然目前進展可能還不夠迅速,這也正是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如此重要的原因。新的承諾必須向世界證明,即便面臨種種挑戰,《巴黎協定》仍在持續推進。現在不是弱化多邊機制的時候,而是應該強化應對氣候危機的國際合作。
澎湃新聞:眾所周知,貿易關稅戰已經對綠色技術合作共享造成了嚴重損害。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哈特:貿易政策本應助力清潔能源轉型,而不該成為加速這一進程的障礙。長遠來看,我們需要進一步實現清潔能源供應鏈的多元化。各國確實需要以成熟、建設性的方式化解貿易分歧。
但與此同時,必須明確認識到:貿易政策必須對應對氣候危機的努力起到支撐作用。各國應坐下來,以成熟務實的態度解決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供應鏈需要更加多元化,但絕不能因此剝奪發展中國家獲取這些廉價高效清潔能源技術的權利。發展中國家獲得這些技術的渠道不應受到阻礙。
中國的氣候貢獻與行動
澎湃新聞:除了北京、上海,聽說您此行還去了一些地方城市?我知道您曾多次訪華,此次有哪些新的發現?

2025年7月11日,上海,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舉行的“對話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暨氣候公正轉型圓桌”會議圓滿完成。“UNGC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微信公號 圖
哈特: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每次訪問中國,我都能感受到私營部門日益增強的信心。因為我不僅會見政府官員,也始終注重與企業交流。這次我明顯感受到,各界對加快清潔能源部署的信心更足了。從數據就能看出這種趨勢:無論是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應用,還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電網穩定性等技術方案都在加速推進。
私營部門給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們不僅堅信能源轉型勢不可擋,更確信中國當前積累的經驗和研發的解決方案,完全可以推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聽到企業界人士在交流中傳達這樣的信心,著實令人振奮。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塞爾溫·哈特在“對話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暨氣候公正轉型圓桌”會議上發表講話。“UNGC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微信公號 圖
澎湃新聞:您如何評價過去十年來中國在氣候行動和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總體貢獻?
哈特:在過去十年中,我們看到中國提前6年完成了上一輪國家自主貢獻中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及指標。中國的“雙碳”目標也獲得了聯合國秘書長的贊賞。我們見證了可再生能源在各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真正踐行了承諾。
在審視新版國家自主貢獻時,關鍵要看主要經濟體如何通過承諾助力《巴黎協定》目標實現,如何在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推動化石能源轉型。這將成為包括中國在內所有主要經濟體國家自主貢獻中的重要信號。
中國在清潔能源發展方面成就斐然,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化石能源仍是氣候危機的根源。國際社會都將密切關注主要經濟體如何落實COP28關于“有序擺脫化石能源”的承諾,我們也不例外。

2025年7月21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橫岱山風電場風車隨風旋舞,綠色清潔能源源源不斷供給電力市場。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談到能源轉型,我還記得在迪拜參加COP28大會時,各國就“擺脫化石燃料”達成共識的艱難歷程。但如今許多國家似乎對此猶豫不決,有些甚至重新加大化石燃料投資。您到過許多國家,他們如何評價中國的發展?希望從中國經驗中學到什么?中國又能為他們提供哪些支持?
哈特:現實情況是,我們都知道化石燃料,或者說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是氣候危機的首要根源。盡管可再生能源發展創下紀錄,化石燃料仍在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構成了嚴峻挑戰。必須承認,盡管能源轉型取得積極進展,但轉型速度依然不足。
加速行動的兩大關鍵指標在于:第一,必須加快擺脫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的進程,因為當前轉型速度遠遠不夠;第二,要確保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平等參與轉型。目前在中國以外地區,每5美元能源投資中僅有1美元流向這些國家,而它們卻承載著全球三分之二人口。這種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嚴重失衡亟待改變。以非洲為例,盡管占全球人口20%,該地區僅獲得2%的清潔能源投資。我們必須消除阻礙發展中國家真正參與轉型的系統性壁壘。
許多發展中國家正以中國快速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實踐為典范,渴望復制這樣的發展路徑。我認為只要給予選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會選擇清潔能源,原因有三:首先是成本優勢;其次能確保能源主權與安全——當建成太陽能電站、風力發電機并配備儲能系統后,就能徹底擺脫化石燃料價格波動的束縛。若依賴燃氣或燃煤電廠,則不得不受制于進口能源及其地緣政治風險,無論是烏克蘭危機還是中東緊張局勢引發的化石能源價格波動都印證了這點。可再生能源恰恰能保障能源安全與自主權。
第三大優勢在于能源可及性。在這個物質豐裕的時代,全球仍有7億人缺電數十載,化石燃料始終未能彌合能源鴻溝。可再生能源才是終結能源貧困、實現電力普及的唯一現實途徑。綜上所述,市場規律決定了可再生能源是最快速、最經濟的選擇;它同時保障能源安全自主權;更是消除能源鴻溝的根本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中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宣布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全球都在密切關注。您此次訪問從中方那里得到了什么反饋?
哈特:這些討論屬于私下交流,但氛圍是積極的。基于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的致辭,各方明確承諾堅持多邊主義,將強化多邊機制與加強《巴黎協定》實施緊密結合。正如習主席所強調的,我清楚地聽到:中國不會放緩清潔能源轉型步伐,中國將繼續與各國攜手加強全球氣候治理。當然,我們也坦率探討了這一承諾對中國下一階段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具體含義。
當前,我們無法從外部強加雄心。但中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或者說世界迫切需要中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是一份能夠激勵全球、讓國際社會確信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且不可逆轉的承諾。
我們需要的,是中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共同展現的這樣一份國家自主貢獻:它能夠奠定從現在到2035年的關鍵十年,一個加速行動、加快減排的十年,確保我們朝著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軌道全力邁進。
我仍持樂觀態度。每個國家都需要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正如我之前所說,當前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發展中國家必須在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同時采取氣候行動。但現實是,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最經濟、最快速的新增發電方式。我們看到經濟增長正與碳排放脫鉤。許多國家證明,在減排的同時仍能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甚至加速擺脫對高碳增長的依賴。
如今,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氣候行動之間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但另一方面,氣候災害正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累積。如果我們不緊急行動,如果錯失先機,這些影響只會愈演愈烈。
COP30巴西氣候大會的目標與挑戰
澎湃新聞:聯合國秘書長對COP30有哪些期待?希望會議能達成哪些成果?
哈特:《巴黎協定》通過十年后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必須釋放明確信號:未來十年將是加速轉型的十年。所有會議成果都應體現這一核心精神。我們將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這些承諾將表明我們距離協定目標還有多遠。但NDC或許無法完整反映已取得的進展和待實現的突破。關鍵在于,主要經濟體必須通過NDC發出強烈信號,表明轉型正在加速,未來十年我們將彌合雄心與執行力的鴻溝。
在COP30會議上,我們還需要在資金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制定可信的1.3萬億美元融資路線圖。由COP29和COP30主席國牽頭制定的這份路線圖,必須確保所有會議成果的可信度。雖然巴西方案的具體內容尚不明確,但這些成果必須證明未來十年是加速行動的十年。我們已掌握解決方案,現在需要的是大規模快速部署。與十年前相比,我們已具備更強大的能力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這必將成為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勝利時刻。
澎湃新聞:最后一個問題,我知道您來自小島嶼國家。您能否代表那些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嚴重的人們,向中國讀者說幾句話?
哈特:我無法代表所有島國發言。但中國有句諺語深得我心——“同舟共濟”。雖然氣候危機的沖擊在某些前沿國家表現得更為劇烈、更早顯現,但中國同樣有許多社區和地區正身處氣候危機的最前線。采取氣候行動符合我們共同的集體利益,因為我們確實在同一條船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