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訪談 | 唐輝吉:用鏡頭雕刻時代

明星之路 唐輝吉 攝
用鏡頭雕刻時光
攝影|唐輝吉 訪談|潘萬里
潘萬里:唐老師您好,很高興能與您交流。請問您是何時以及如何踏上攝影之路的呢?
唐輝吉:1980年10月25日,我參加工作,被分配至廣西桂林市興安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自幼我便鐘情繪畫,工作后,業余時間也始終堅持作畫。那時,在縣城里我小有名氣,不少企事業單位找我繪制室內、戶外廣告宣傳畫,縣印刷廠及一些企業也常邀我做美術裝潢設計。
1989年,全國經濟繁榮,卻迎來史無前例的漲價潮,不少體制內人員選擇停薪留職下海經商。同年9月,我用畫廣告積攢的收入,在桂林市購置了一臺日本產攝美 - 1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自此踏上自學攝影之路,本打算“下海”開影樓。自學攝影期間,承蒙興安縣公安局出入管理科干警楊歸學老師悉心指導,他教會我沖洗膠卷與暗房放大技術。

老戲迷 唐輝吉 攝
潘萬里:學會攝影后,您是怎樣從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走向職業新聞攝影道路的呢?又為何會將新聞與紀實攝影作為主要方向?
唐輝吉:初學攝影時,我癡迷于沙龍藝術攝影,對畫面構圖及形象的唯美表現力極為看重。當年,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的《搏斗》令我深受震撼:驚濤駭浪中,三人奮力撐著孤舟,惡浪沖擊,船只顛簸,天空烏云翻滾,而水手們同舟共濟、揮槳搏擊。這般震撼的視覺語言,深深觸動我的心靈,對我的攝影風格影響深遠。受此啟發,我借助暗房技術,采用相紙仿中途傾斜曝光法,創作出《晚歸》《雄風》兩幅作品,其中《晚歸》榮獲第二屆全國文化館(站)攝影比賽專業組一等獎。
1994年,我接觸到深圳大學主辦的《街道》雜志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攝影叢書《光與影》,其中刊載的大量國內外紀實攝影作品,讓我對新聞與紀實攝影有了全新認識,很大程度上促使我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潘萬里:據悉,您很早便開始對南寧市中山路進行長期跟蹤拍攝,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能否分享一下您深度拍攝中山路的初衷呢?
唐輝吉: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中華民國各大城市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紛紛將市內一條道路命名為中山路。從某種意義上講,我長期關注南寧市中山路的變遷,用影像記錄這條路,便是在見證一段歷史。中山路的老建筑雖不算古老,但騎樓頗具年代感。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年中山路歷經拆建,已然成為南寧市發展繁榮的一個縮影。我持續拍攝多年,不僅是為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留存影像資料,更希望通過拍攝,展現建筑文化與城市人文生活景象,留下難忘記憶。

別拿生命開玩笑 唐輝吉 攝
潘萬里:結合您新聞與紀實攝影的實踐經歷,能否談談紀實攝影的拍攝體會?同時,基于您對廣西乃至全國攝影現狀的了解,目前國內紀實攝影面臨哪些困境呢?
唐輝吉:紀實攝影的拍攝周期較長,需要攝影者靜下心,專注于一個題材,才能漸出成果。堅守攝影,不僅要下慢功夫,還得摒棄功利之心。一旦攝影者功利心太重,就會干擾對攝影價值的判斷,難以秉持獨立攝影理念。
當下,國內攝影界普遍缺乏獨立的觀看與表達意識,這已成為一種頑疾。就廣西攝影而言,能潛心攝影、用心攝影的人不多,選擇紀實攝影作為事業并有所建樹的更是鳳毛麟角。比如,2019年榮獲第九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的蔣建雄先生,他耗時二十年拍攝《堯告村》專題,用心且成果斐然。
然而,國內紀實攝影確實存在諸多弊端。許多攝影者受沙龍攝影影響,拍攝時過于注重形式,甚至不惜犧牲內容表現力,這顯然違背紀實攝影追求客觀、真實的本質要求。同時,部分紀實攝影者在實踐中將紀實影像拍成“宣傳”影像,為追求榮耀功能與唯美效果,進行主觀刻意擺拍,背離紀實求真的攝影精神。

家園 唐輝吉 攝
潘萬里: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都對真實性有著極高要求,但兩者似乎又有所不同。您既是資深的新聞攝影記者,又長期堅持紀實攝影,能否分享一下您對二者關系的理解?
唐輝吉: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緊密相連卻各有特點。最顯著區別在于,新聞攝影強調新聞性、時效性與真實性;紀實攝影時效性相對較弱,更注重專題拍攝的持久性,長期聚焦一個選題,力求拍出深度與廣度。
此外,新聞攝影除注重抓拍瞬間影像,更側重于捕捉獨家新聞并即時傳播;紀實攝影則在保證客觀性、真實性基礎上,追求選題深度與廣度,提煉主題并長期跟蹤拍攝,同時要在作品中體現自己的觀念。不過,二者在追求影像視覺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方面并無差異。
我們可將新聞攝影所追求的新聞性、客觀性與真實性,歸結為影像的“紀實性”,這源于攝影本體語言,是作為視覺媒介的固有屬性。紀實攝影是攝影師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記錄,基于影像媒介的真實性,體現攝影師觀察世界的立場與觀點,形成自身拍攝與表達理念。相較之下,紀實攝影在表現作品深度和廣度上,往往強于注重時效性的新聞攝影。遺憾的是,一些攝影者常常將二者混淆。
潘萬里:內地部分攝影者將紀實與新聞攝影混為一談,這是否反映出國內攝影界缺乏理論自覺的問題呢?您能否簡要談談國內紀實攝影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唐輝吉:確實,目前國內攝影理論研究較為薄弱。許多攝影者在實踐中重實踐、輕理論,不愿拓寬知識面,對攝影認知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他們缺乏攝影理論專業知識,從而喪失自覺性與獨立性。
在國內,攝影理論研究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很多時候只是移植西方理論,未能構建本土特色攝影理論,這始終是國內攝影研究的一大短板。這種攝影生態缺失,加上同質化攝影視覺語境,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諸多攝影者會混淆新聞與紀實攝影,以及出現其他阻礙紀實攝影發展的問題。
潘萬里:您能否更深入地談談攝影研究方面的問題?
唐輝吉:攝影研究不僅存在理論薄弱問題,整個攝影界對于影像文化的研究,尚未構建起良性學術生態,如此一來,國內攝影談何繁榮發展?當下影像視覺文化媚俗現象嚴重,影像教育、理論研究與批評難以規范。
正常的攝影研究應涵蓋對世界攝影史、攝影理論及攝影批評的深入學習,這三者堪稱繁榮攝影的“三劍客”,是推動攝影實踐發展的關鍵支撐,它們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例如,部分攝影者只顧埋頭拍攝,卻不了解世界攝影史、世界藝術史、藝術審美、攝影理論及影像評論等專業知識,這表明他們缺乏對視覺文化的系統學習,對西方影像藝術陌生,對本土攝影實踐的經驗教訓也未進行有效梳理、總結與反思。
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以莊學本、孫明經為代表的攝影家,在西部地區的拍攝實踐與理論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中國攝影受前蘇聯影像文化模式影響,淪為政治宣傳工具,新聞與紀實攝影多依靠集體力量,個人主觀擺拍現象嚴重。這種攝影實踐不僅違背新聞與紀實攝影本體語言,也破壞民意與讀者審美。
潘萬里:針對您剛才提及的國內攝影界存在的問題,是否可以從攝影體制方面尋找原因呢?
唐輝吉:1979年,北京出現“四月影會”,中國新聞與紀實攝影迎來新發展契機,但部分作品仍追求“紅光亮”風格。直至今日,這種模式化攝影觀看方式,仍深深烙印在許多攝影師思維中,尤其是體制內各類攝影協會,這種“模具式”攝影導向依舊嚴重。例如,一些攝影協會組織的比賽或展覽,對作品的風格和題材有較為固定的偏好,限制了攝影師的創作自由。
與西方及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國內攝影批評極不正常。國內文藝雖倡導“百家爭鳴”,但“爭鳴”影響力微弱。在權力影響下,個人審美意識傾向于只聽“好話”,排斥不同意見,這嚴重影響國內攝影理論與影像批評構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同質化攝影現象泛濫。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攝影者不僅要有獨立思考與獨立攝影能力,還需具備扎實理論知識,以持之以恒的自律態度,擺脫盲目跟風攝影行為。
潘萬里:面對國內嚴重的同質化攝影現象,我們應如何改變這一不良現狀呢?
唐輝吉:在國內,一些優秀紀實攝影家憑借自律與獨特攝影情懷,執著于紀實攝影,拍攝出大量優秀作品。然而,絕大多數攝影師受宣傳主導的體制攝影以及商業市場機制影響,若創作具有“獨立精神”的影像作品,可能面臨生存困境,因為這類作品難以迎合他人、獲取利益。
例如,當下一些攝影藝術節及各級攝影家協會主辦的藝術攝影展覽,若能在“獨立”與“個性”方面加以引導與突破,將是對改變中國同質化攝影現象的有力支持。攝影協會可以設置專門的獎項鼓勵獨特視角和創新表達的作品,邀請國際知名攝影師參與評審,引入多元的審美標準。
當然,要改變這一現狀,攝影協會不僅要有先進管理意識,還應具備與世界攝影發展接軌意識。例如,定期組織攝影師參加國際攝影交流活動,了解國際前沿攝影理念和技術,同時鼓勵攝影師在作品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風格。此外,對遏制同質化攝影的支持,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還應形成有效引導機制,激勵攝影家朝著獨立與個性攝影方向發展,這才是正確發展路徑。總之,要解決中國攝影這些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將心比心 唐輝吉 攝
潘萬里:請談談您三十年來堅持新聞與紀實攝影的感悟,您認為自己拍攝出了哪些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唐輝吉:時光匆匆,棄畫從影三十年來,我在新聞媒體從事職業攝影二十一年。其間,我不僅用鏡頭關注都市日常生活,還曾奔赴全區乃至全國重大突發事件現場采訪報道,拍攝諸多影像。
這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攝影師用鏡頭記錄當下,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記錄便成為歷史。新聞和紀實攝影的價值,恰似地窖中埋藏的陳年老酒,時間越久,影像價值越高,“香味”越濃。
回顧自己的攝影實踐,我覺得很難說拍攝出令自己十分滿意的作品。不過,仔細梳理后,令我較為滿意且能讓讀者記住的作品有《搶修》《明星從這里上路》(組照)《別拿生命開玩笑》以及紀實攝影專題《中山路,抹不去的記憶》等。這些作品均取材于城市日常生活,我嘗試從常見事物中以小見大,去體驗、觀察、分析并發掘具有社會與歷史價值的影像。其實,拍攝這類照片并非難事,難的是從司空見慣的現實生活中,發現獨特且值得拍攝的題材。

酷暑之下 唐輝吉 攝
潘萬里:最后,您如何看待廣西乃至國內攝影的發展現狀?您即將退休,退休后有何打算?
唐輝吉:廣西攝影乃至全國攝影,長期存在攝影同質化、宣傳意識過重以及模仿作品泛濫問題,攝影者普遍缺乏獨立觀察、攝影與思考能力,作品難以實現個性表達。
此外,國內攝影界普遍存在只會拍攝、不會寫作與編輯現象。在全民攝影時代,一名合格攝影師應具備拍攝、寫作、編輯以及理論知識等多方面能力。若攝影師缺乏“三獨立”能力,很難成為獨立攝影師,拍攝作品大多是似曾相識的同質化影像,難以發揮影像傳播力量。
如今,我距離退休僅有半年時間。雖常言道“年逾半百,諸事淡然”,但在攝影之路上,我仍會繼續前行。退休后,我將堅守紀實攝影,同時不斷開拓與嘗試新攝影領域。
我希望努力發現和培養一批既具備過硬攝影業務能力,又有獨立攝影意識的專業人才。培養他們獨立觀察世界的能力,關鍵在于提升操縱相機者的思維,而非依賴先進相機,以此打破同質化攝影束縛。通過嚴格訓練,將他們培養成“四能”型攝影師,即能拍、能寫、能編輯、懂理論,這將是我今后攝影教學的努力方向。同時,我也期待廣西乃至國內攝影界能夠打破現狀,迎來多元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局面,創作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個性的優秀作品,推動中國攝影事業邁向新高度。
2019年11月29日于南寧

搶修 唐輝吉 攝

暴雨來襲 唐輝吉 攝

危難之際 唐輝吉 攝

內澇里的快餐店 唐輝吉 攝

灑向人間都是愛 唐輝吉 攝

唐輝吉,影像觀察者,影像批評家。許多攝影作品,在國展及其他全國性影展獲獎;許多論文發表在《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中國攝影家》《南方文壇》等專業刊物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