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蚊子叮咬后離死亡有多近?
78萬人, 這不是某個國家的人口增長數,而是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每年因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數。這個冷冰冰的數字,將蚊子推上了“全球最致命動物”的榜首。
在中國,蚊媒傳染病同樣不容小覷——登革熱病例近年激增,瘧疾輸入風險持續存在。更令人意外的是,蚊子最多的省份并非全在南方,它們的“作息”各異,毒性也大相徑庭。

夏季來臨,又到了蚊蟲肆虐的季節。
半夜睡夢正酣,多少人曾被蚊子嗡嗡聲“騷擾”得煩躁不已。
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容忍,因為如果你被蚊子叮咬,就是被世界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動物攻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蚊蟲每年平均造成全球 78萬人死亡,位居最致命動物榜首。

蚊子叮咬造成的皮膚紅腫、鼓包和瘙癢,一般都可以短時間自愈,要命的是蚊媒傳染病。
我國流行的蚊媒傳染病主要有登革熱、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等。這三種傳染病都屬于乙類傳染病,發病后輕則發熱、頭痛,重則出現凝血障礙、腦炎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據國家疾控局統計,我國每年報告的三種蚊媒病的病例數少可上千,多可上萬。近年,我國乙型腦炎病例數控制在較低水平,瘧疾則以境外輸入為主,危害最高的為登革熱,2023年起病例急速增長。

蚊媒疾病的傳播范圍與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及氣候變化緊密相連。 近50年來,全球變暖疊加經濟全球化與旅游業興起,大幅提升了人口流動性,全球登革熱病例激增約30倍。
在我國,登革熱主要媒介白紋伊蚊已分布25個省份,埃及伊蚊則集中于廣東、海南,并呈現向云南擴散的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1年6月30日宣布中國已經獲得了消除瘧疾認證,但是全球范圍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受到瘧疾威脅,非洲、東南亞為高發地區,來自瘧疾流行國家的輸入性病例仍然是一個潛在威脅。
盡管中國并非傳統蚊媒疾病重災區,疾病防控確實不可掉以輕心。

通常觀念上,蚊子會在夏天大規模出現,越潮濕、越炎熱,蚊子也就越多。這一觀念認為,越是靠近南方的省份,蚊蟲應該越多。
但一項研究顯示,蚊子喜愛出沒的省份沒那么簡單。該項研究通過整理蚊蟲監測站點的數據,計算蚊子在中國大陸不同省份被監測到的年數,發現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遼寧這幾個省份蚊子出現的年份頻率最高。
換種表達,就是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遼寧,這些省份的蚊子最多。

中國現已知蚊蟲達46屬418種。《2019年全國媒介蚊蟲監測報告》指出,我國廣泛分布的蚊種主要是淡色/致倦庫蚊、三帶喙庫蚊、中華按蚊和白紋伊蚊等。
在蚊子的世界里,數量并非決定其影響力的唯一標準。蚊子有自己的“輪崗輪休”——庫蚊在日落后1-2小時(19:00-21:00)達到第一個活躍高峰,即“昏峰”,高溫地區可延至23:00,日出前1-2小時(4:00-6:00)又形成第二個活躍高峰,為“晨峰”。
中華按蚊夜間覓食高峰為19:00-21:00,凌晨4:00-5:00還有小高峰。而白紋伊蚊則稱得上是“勞模”,除晨昏高峰外,白紋伊蚊全天均可吸血。

蚊子不僅吸人的血,甚至還可能吸過恐龍的血。
最早的蚊子化石,是一塊距今約1.3億年前的黎巴嫩琥珀。而科學家推測,其應該起源于約2.5億-2.01億年前。這份跨越億年的演化歷程,以紅腫包塊的形式,讓遠古的生存策略在現代人類皮膚上留下鮮活的印記。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過敏原,被叮咬后皮膚上腫起的紅包就是免疫系統為了保護我們,而產生的過敏反應。蚊子唾液中的過敏原含量越高,人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水平也隨之升高,這會導致叮咬部位的炎癥反應更為強烈——表現為紅腫更明顯、痛癢感更劇烈。因此,過敏原含量越高的蚊子,其叮咬引發的癥狀就越嚴重。

那么,怎么避免被蚊子咬?
蚊子其實也是挑人的,體溫高、氣味重、汗液多、身上的衣服顏色深,這類人最受蚊子歡迎。所以,要想避蚊,除了噴驅蚊液,還要勤洗澡,穿淺色衣服,減少劇烈運動。

這個夏天,你被咬了幾個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