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奉化70后、80后、90后創業者的堅守與破局
子寫過不少創業故事。
從文人下海的《阿炳的書法傳承》,到奉化兄弟失敗后東山再起的《老王燒烤》;還有外來媳婦在奉化打拼出一片天的《慧姐和慧慧家》,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藏著一份挺平凡的人生故事。
這一次,胖子想換一種方式來講。
不再過多糾纏于老板的口述人生,而是以“年代”為線索,用時間作為標尺,去丈量那些藏在產品里的堅持與創新。不靠煽情,不講大道理,只看他們手中捧出來的那一件件成果----那是比任何語言都真實的努力。
所以,接下來的故事,我們按“年份”來排序。
70后:奉化餐飲行業的學霸
奉化餐飲行業門檻比較低,“參加過中考”是目前的平均水準,“參加過高考”基本算是比較“高知”。所以,“學院派”的餐飲老板,在奉化似乎沒怎么聽說過。
奉化有“學霸”級的餐飲創業者么?肯定有!只是胖子不熟而已。朋友圈里恰好有一位,還是一位70后末班車的創業者。她曾是奉化首家麥當勞的經理,溪雨觀那個愛吃魚的姐姐,也是口罩期間送出3000杯咖啡的貝影小貝---溫姐。
和溫姐還沒有面基過,微信上因為兩篇文章漸漸熟悉,一篇是胖子之前寫《奉化炸雞故事》找溫姐請教麥當勞和KFC的問題。一篇是《奉化不知名小吃店系列》探店到了貝影咖啡和復咖咖啡。
復旦咖啡在寫完文章后不久就關門歇業,變成了復旦冷飲排檔。不知為什么作為學渣的胖子對于這個充滿復旦元素的咖啡店倒閉異常的惋惜。

慶幸的是,沒過多久溫姐在朋友圈宣布:貝影咖啡接手復旦咖啡。并在25年的春節前試營業。
胖子說一定會更新一篇,看看這個前世界500強的奉化經理會給復咖帶來怎么樣的變化。

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意,貝影復旦店樓下新開了一家麥當勞,兩家的巨幅廣告就這樣并排列著。
乘坐電梯上了2樓就是咖啡店,裝修基本還是保留了原來工業復古+復旦元素的風格,但是,一看指引:清華、北大、耶魯?這是友校來朝?
寓意理解,但既然是復旦店不如把復旦的元素再植入下,復旦四校區:邯鄲、楓林、張江、江灣;五大學院:志德書院、騰飛書院、克卿書院、任重書院、希德書院。甚至是光華樓、相輝堂?、知源樓、循真樓?、?探微樓、風華苑?、?正茂軒、?星瀚居?、?韶光里?,這些名字里無不透露著百年復旦的底蘊與實力。
萬幸之前這里開排檔的時候,對這里的裝修損毀不大。貝影復原了原本的裝修:大氣、沉穩、有腔調、怎么拍都出片!
我家領導說,如果這店開在杭州,絕對的網紅店,人流不息的那種。

戶外的露臺非常大,配合上巨大的玻璃,天氣好的時候喜歡坐在室外,天氣不好就坐室內。不管是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樣的味道,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

貝影入主后,最大的變化是在吧臺前方增加了一個電窯爐,雖然是電的,但是那個感覺很正!
如果你點了披薩,小朋友還能體驗自己做披薩,這個就很有意思了。
貝影咖啡提供的是咖啡、簡餐、飲品這樣的組合與之前的復咖類似,非常適合年輕人聚會。相比之前復咖的手藝,貝影確實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在美團上買了一張99元的券,看看在貝影可以吃到些什么?
答案如下:

人均33,也就是一杯網紅咖啡多點的價格,你可以在這樣的環境,和朋友一起坐著聊一個下午,還要啥自行車?
關于味道,開始并不想評價,胖子一直以為這些餐品都是“中央廚房”或者是預制的。結果啪啪打臉:披薩是當著你的面從面團變成的披薩,飲料是現場調制的,簡餐是后廚大清早買的新鮮食材現場炒的。
小披薩相當不錯,不是必勝客那種很復雜的披薩,雖然簡單,但是麥香濃郁,相當推薦。
還有這個華夫餅的拼盤,有水果,有冰激凌,有奶油,還有華夫餅,這。。相當的哇塞。
喜歡喝點創意飲品的,可以讓店員給你推薦。店長姐姐說這里不少店員都是00后,非常有創意的年紀,店里的很多新品就是這些00后店員想出來的。
可以說在貝影,50%的情緒價值由場景提供,另外50%則是由美食提供。

對了,忘記介紹店長姐姐了,貝影復旦店的店長是原來奉化銀泰餐飲的負責人,在奉化餐飲界也是高知的存在。而好事的胖子則一直在問店長:貝影有什么成文的5S、6S的規章制度么?答案是:有,但是還沒有形成文字。
溫姐也說:在麥當勞,每個保潔如何拖地都是有規范的。貝影目前還沒有細致到如此。但是,努力的方向是一樣的。
為什么胖子執著問這些?因為奉化有太多的餐飲人耍著“小聰明”,格局和眼界卻很有限。總以為外人無法發現那些小九九,在一聲聲的贊揚和暴漲的客流面前迷失自我。胖子也寫過《奉化初代網紅店的倒閉》,這種案例在奉化還有很多。現實是很殘酷,當風口退去,當資本入侵,奉化餐飲、文旅又該如何應對?
張雪峰曾經在節目中懟過嘉賓:“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世界500強!”這一聲懟,撕開了世界最殘忍的一面。“全世界的世界500強都告訴你學歷不重要,能力才重要,但是,他們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
胖子不是一個學歷控,胖子只是希望在省城以后請人吃飯的時候,可以自豪的說:走,去XX吧,帶你們看看地道的奉化味道!
80后:專業+情緒價值
口罩的日子里,咖啡館快速崛起。胖子之前也寫過《奉化不知名小吃店之咖啡》、《奉化六家特色咖啡館探店》這種文章。不過都不深,只是簡單的探店和主觀的感受。

正好春節,溜達著來到了承之單品,見到了傳說中的“北街古天樂”---阿承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重的“江湖”氣,待人也很熱心。
聊了一晚上,阿承哥的幾個觀點讓我很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畢竟從文章的閱讀數據反饋可以知道,奉化本地喝咖啡的人其實并不多,咖啡文化?比較懸!但是,阿承哥說的幾個點還是蠻值得分享的。
邏輯:反其道行之
之前胖子就說過,奉化咖啡店,特別是這種路邊店的品質、口感、品控是沒有辦法和星巴克、瑞幸去PK的。畢竟這一切的背后都是實打實的資金。幾百、上千億資金鋪設的供應鏈筑起的護城河,不是一家路邊店可以攻破的。
所以,奉化的路邊店要么遠離商圈,要么擁抱稀缺資源,再不濟就是在居民樓下茍著發育。避開連鎖店幾乎是奉化咖啡店的思維慣性。
但是,阿承哥說:不!喝咖啡是一種習慣,是連鎖店給顧客養成的。(連鎖店周圍)那才有客戶!
然后,承之單品開到了星巴克、瑞幸的馬路對面。是否正確,千言萬語不如一紙銷量。
堅持:拒絕貓屎咖啡
在咖啡店,不聊咖啡那就是本末倒置。其實對于這點,還是很好奇的。阿承哥入行數十載,是奉化最早一批接觸咖啡文化的人,匠人派的代表。但從承之的菜單上體現出對咖啡及評鑒的專業性。阿承哥對于咖啡理論的介紹不亞于那些學院派,甚至,風格上很有學院派的調調。
期間胖子說起了貓屎咖啡,阿承哥很嚴肅的說他拒絕貓屎咖啡,他認為:為了供人消費去殘忍的填食飼養,太過殘忍。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老板:能嘮,能提供情緒價值
阿承哥認為:作為一個路邊咖啡店的老板,必須要能夠給客戶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能接得上顧客的話題。而且是那種熟悉行業、熱點的接話,不是耍小聰明。所以要求老板需要有比較強大的知識面去支撐。
從中山公園到銀泰到橋東岸再到現在的南山路店。關于給客戶提供情緒價值,阿承哥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將這些融入他的咖啡,以及他對店面的裝修。
產品:創新一直在路上
對于咖啡館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產品,那晚阿承哥請我喝了一個姜什么的咖啡,反正是加一點生姜在里面。味道和傳統的咖啡不太一樣,似乎更適合奉化人的味覺習慣。

細數承之單品推出的創新單品,多的嚇你一跳。可能這就是承之單品敢把店開到連鎖店對面的底氣。

未來:老板IP轉向品牌IP
關于未來,阿承哥的計劃也很明確。他要將老板IP向品牌IP轉換,“承之單品”不僅僅是阿承的,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所以他會有一些開班、收徒的嘗試,至于具體的靜待變化。
90后:文旅小編的那束光
胖子寫奉化故事,所以奉化文旅的號肯定是要關注的。看看官方最近的宣傳重點,看看奉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畢竟,胖子在杭州,消息還是很閉塞的。
不過奉化文旅公眾號的數據一直比較穩定,但是有一篇爆了!閱讀量:2.5萬!轉發:1725次!
如果,我是奉化文旅的小編估計能樂的笑醒,這個月的獎金穩啦!但內容卻是一家平平無奇的糖水鋪子---大叔糖水鋪。

胖子還在好奇這是怎樣的一家店。老板就加了胖子的微信,給胖子兩個驚訝。
驚訝一:95年的大叔?!
老板自稱95后大叔?95后,都是大叔啦?88年的胖子那是胖子爺爺啦?真的很年輕,兩個小伙一個皮膚白皙,一個濃眉大眼,怎么看也和“大叔”搭不上邊。
圖片來源:奉化文旅
不過要論起創業履歷,那確實是“大叔”一枚。大堰來的強強開過網吧、炸串店、奶茶店,16年在銀泰開過榴芒先生。不過最后都關門大吉。大叔糖水鋪是從新豐路的地攤開始擺起,之前叫:95大叔糖水。
強強的原話:前面都倒了,失敗者,跌倒爬得起來就好。

圖片來源:奉化文旅
驚訝二:冷門變旺鋪
5·1的時候胖子從平潭一圈玩回來,剛到奉化就去了大叔糖水鋪。這店鋪位置,真是“犄角旮旯”。用奉化文旅的詞來形容:岳林東路的一幢居民樓下,藏著一家不起眼的糖水店。
大叔糖水鋪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岳林東路140號
胖子硬生生開過頭2次才找到,誰家開店會把店開到弄堂里面!
不過哪怕是如此偏僻的位置,現在也算是“旺鋪”了。因為他們的檸檬奶在奉化已經很有名氣,晚上7、8點基本就買完了。
奉化:檸檬奶初體驗
5·1時,離奉化還有1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和老板確認,有沒有店休,賣完了沒有?得到還有貨,果斷下單。
店里的客人真的是多,老板也是全員齊上。
強強忙完,給我發消息問我味道咋樣?
說實話:味道怪怪的,有點旺仔+檸檬水的感覺
發小和強強都告訴我:檸檬奶就是這樣,第一次感覺怪怪的,越喝越上頭。
圖片來源:奉化文旅
我家姑娘就蠻喜歡,已經約著下次回奉化再去。芋圓這個東西確實味道差距拉不開,感覺不管是奉化的還是外面的都差不多,都還可以。
從溫姐手中復活的復旦咖啡香氣,到阿承哥與連鎖品牌對門開店的底氣,再到強強在巷弄里的那杯檸檬奶----這三個不同年代的創業者,在奉化的街巷間悄然編織著一張特殊的地圖。這里沒有驚心動魄的商戰傳奇,卻有著更動人的真實:70后用世界500強的經驗打磨小縣城的精致生活,80后以反其道的較真重塑行業認知,90后憑借不屈在一次次失敗后,繼續開墾花園。
當我們將鏡頭拉遠便會發現,每一代創業者都在用時代賦予的鑰匙,開啟著屬于這個城市的精神密碼。他們手中的面團、咖啡豆與糖水,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定義,成為丈量城市進化軌跡的標尺。奉化味道的動人之處,不在于它是否登上米其林榜單,而在于這些扎根土地的創業者們,始終在用商業的韌性對抗浮躁,用創新的銳氣突破桎梏,在煙火氣中書寫著永不褪色的紅幫精神。
或許正如剡溪畔的武嶺門見證著潮起潮落,這些散落在時光里的餐飲故事,終將在某天匯聚成照亮奉化未來的燈塔---當每個平凡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創業者,時代便擁有了最磅礴的敘事力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