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紀錄熱浪席卷全球!埃菲爾鐵塔熱到彎曲,美國多地逼近40℃,我國6月氣溫創新高
陸地炙烤、冰川消融、海洋升溫……創紀錄的熱浪正在席卷全球!
目前,歐洲多地被“熱穹頂”籠罩,高溫從地中海蔓延至英國、德國等國。截至6月30日,法國96個行政區中84個發布橙色高溫預警,16個進入紅色警戒。當地時間7月1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發布報告稱,歐洲大部分地區正經歷大范圍的高溫天氣,今年6月或成為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6月之一。
與此同時,在北美洲,自6月下旬起,熱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大半個美國。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美國超280個地區破高溫紀錄。
而在中國,我們同樣經歷了氣溫歷史同期最高的6月。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紹,6月(截至6月25日),我國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6月全國平均氣溫21.1℃,較常年同期偏高0.9℃,與2022年并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
創紀錄熱浪橫掃歐洲
埃菲爾鐵塔熱到彎曲
歐洲氣象部門表示,今夏才剛剛開始,歐洲多個地區已面臨極端高溫天氣的襲擊,陸地和海洋氣溫創歷史新高。
據央視新聞報道,7月1日,法國高溫天氣持續。法國氣象機構稱,1日法國的氣溫將達到本輪高溫天氣的峰值,部分地區氣溫將超過40攝氏度。
據瀟湘晨報報道,酷熱使埃菲爾鐵塔鋼結構受熱膨脹,塔體短暫向受光側偏斜,夏季熱脹可位移約20公分,冬季冷縮縮回10公分,晝夜溫差下可自行恢復,無結構性損害。此外,出于安全保障,埃菲爾鐵塔管理部門1日暫停向游客開放鐵塔的頂部區域。
法國教育部表示,由于高溫天氣,該國大約1350所學校完全或部分關閉。此外,超5000戶家庭停電;部分列車減速或暫停。

此次熱浪甚至影響了通常涼爽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阿爾卑斯山的冰凍線(0℃)上升至海拔約5135米,創下6月紀錄。《自然》攝影師紀堯姆·拉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阿爾卑斯山的拉梅杰峰“看起來像經歷了兩個月高溫后的8月底”,而實際上這只是6月底的幾天高溫所致。科學家指出,人為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導致冬季積雪減少,夏季消融增加。研究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歐地區冰川已損失約39%的冰體。

圖:pixabay
據路透社報道,7月1日,西班牙遭遇新一輪熱浪襲擊,氣溫普遍達到40℃至45℃區間。預計未來幾天許多地區的氣溫將超過40攝氏度。6月29日,西班牙馬德里的最高氣溫達到46℃,創下該國歷史新高。
葡萄牙今夏也熱浪滾滾。受此次熱浪影響,海洋和大氣研究所已對包括首都里斯本在內的7個地區發布高溫紅色預警。由于天氣炎熱干燥,全國80個城市仍然面臨最高級別的火災風險。
除了陸地和冰川,地中海的海水同樣被“炙烤”。西部水域尤其異常溫暖,出現2到3級(最高5級)的海洋熱浪。較高的海溫增加了來自非洲的熱空氣團強度,并在夜間抑制降溫,進一步放大高溫事件的風險。地中海海面溫度在6月30日達到26.01℃,創下6月歷史紀錄。
此外,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德國等已發布健康警報,荷蘭也因高溫高濕天氣發出警告。在地中海周邊,消防人員正奮力撲滅土耳其和法國多地的野火,超過5萬人被緊急疏散。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歐洲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正在增加,到2050年,大約一半的歐洲人可能在夏季面臨高度或極高的熱應激風險。
高溫席卷美國
熱穹頂效應致多地逼近40℃
自6月下旬起,熱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大半個美國。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美國超280個地區破高溫紀錄,紐約時報廣場6月24日午間氣溫超37.2℃,為2012年以來最高值;新澤西州紐瓦克午后的最高氣溫達到39.4℃;華盛頓、紐約局地實測氣溫超40℃,體感溫度高達43.3℃。
極端高溫已對當地民生與基礎設施造成顯著沖擊:電網承壓、列車延誤、醫院接診量激增……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表示,受高溫天氣影響,途經華盛頓、費城和紐約的鐵路線限速,導致列車延誤;紐約布朗克斯區逾3.4萬戶家庭停電,多地供電部門提醒民眾節約用電,錯峰使用大功率電器。為應對電網負荷壓力,美國能源部6月24日下令該國最大電力公司之一——杜克能源卡羅來納分公司啟用東南部地區特定發電機組,將發電量調至峰值。
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熱穹頂效應是此輪極端高溫的核心推手——高層大氣熱高壓停滯不前,與周邊低壓形成“穹頂狀”穩定環流,如同巨型罩子將熱空氣禁錮在地表,底層暖空氣受迫上升后又被上層高壓“壓回”地面,“熱穹頂”里的溫度越來越高,從而引發熱浪或超級熱浪事件。
我國6月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預計7月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6月(截至6月25日),我國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6月全國平均氣溫21.1℃,較常年同期偏高0.9℃,與2022年并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除東北地區西部及內蒙古東部等地氣溫偏低外,全國其余大部氣溫偏高,其中華北南部、黃淮及新疆等地偏高2℃~4℃。
其中,新疆平均氣溫(25.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四川(23.1℃)和山東(26.2℃)為第二高。全國有102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歷史極值,其中重慶潼南(41.4℃)、四川合江(40.7℃)等17站達到或超過40℃。
肖潺稱,6月以來,兩次高溫過程影響我國,分別為4-18日和21-24日。其中4-18日,中東部地區出現區域性高溫過程,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陜西、湖北、四川、重慶、云南、新疆等地日最高氣溫超過40℃。
談及后續的高溫天氣形勢,肖潺介紹,預計7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北部、內蒙古東部和西北部局部、山東大部、安徽大部、江蘇、河南大部、湖北大部、陜西南部、重慶大部、四川東部、甘肅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西藏北部等地偏高1℃~2℃。
肖潺指出,7月華東大部、華中大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西北地區東南部、新疆等地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風險較高。建議做好防暑降溫、戶外出行、生產施工等保障措施;防范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風險,以及高溫熱害導致棉花、早稻和晚稻等作物的減產風險;提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準備工作、科學電力調度。
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
重視日益嚴峻的高溫
此次熱浪再次凸顯了氣候變化的嚴峻性,科學家警告稱,氣候變化導致此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和劇烈。
事實上,2023年的極端熱浪事件就發出了鮮明的信號——這類過去被認為罕見的天氣過程有可能在向“新常態”轉變,氣候系統出現不穩定性的后果正在以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方式落地。因此,認識高溫的成因不應止步于可見的天氣事件層面,更要將其置于氣候系統整體演進軌道的方向上加以認識和理解。
對當前的高溫預警,我們一方面要足夠重視,針對可能產生的不同類型影響及時采取措施,加強防范,減輕災害,應對日益嚴峻的高溫和其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挑戰,保障生態、農業、城市的韌性和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我們要將短期響應與長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采取積極措施節能減排,走綠色發展的可持續之路,承擔起每個人的現實責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瀟湘晨報、中國科學報、中新網、中國氣象報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