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年人喝含糖飲料會導致癡呆嗎?新研究挑戰普遍認知
·就預防癡呆而言,晚年時期養成或保留的喝甜飲料習慣本身并不會直接增加風險。
很多人相信,人到晚年就該對甜食敬而遠之,尤其是含糖飲料。糖分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元兇,而這兩者又是眾所周知的癡呆癥風險因素。在許多人的認知里,晚年喝上一杯可樂,仿佛就是向認知衰退的懸崖又邁進了一步。
日前,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上的大規模研究對這一看法提出了挑戰。來自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多所頂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發現,對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無論是飲用含糖飲料還是人工甜味劑飲料,其晚年的飲用習慣與全因癡呆癥的患病風險之間,并未顯示出明確的關聯。
癡呆癥以其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病變和認知能力下降為特征,正給全球的個人與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此前,一些動物實驗表明,高糖攝入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中的標志性分子變化,如β-淀粉樣蛋白聚集等有關。但在人類研究中,證據卻一直搖擺不定:一些隊列研究將大量飲用含糖飲料與更高的癡呆癥發病率聯系起來,而另一些則報告稱未發現關聯。
為了澄清這一聯系,該研究采取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思路,通過匯集多個大型研究的數據,將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和長期的隨訪結果置于同一個框架下進行比較,以期獲得更穩定、更具說服力的結論。研究人員匯集了來自美國六個長期進行的健康研究項目的數據,研究的參與者總數高達10974名,平均年齡為73.2歲,其中六成為女性。
在總計超過11.6萬“人年”(person-years)的漫長隨訪期內(即平均每人隨訪10.7年),共有2445名參與者被診斷出患有全因癡呆癥。研究人員使用經過驗證的食物頻率問卷來量化參與者的飲料攝入情況,并將基線調查兩年內就診斷出癡呆癥的病例排除,以避免反向因果關系(即認知衰退影響飲食選擇)的干擾。
研究發現,在老年時期飲用含糖飲料(SSB)和人工甜味劑飲料(ASB)與晚年的癡呆癥風險并不相關。研究人員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評估風險后指出,每周多喝一份含糖飲料,其癡呆風險比(HR)為0.99,而多喝一份人工甜味劑飲料,風險比則為1.00,這個數字意味著風險幾乎沒有差別。
即使將飲用頻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至少一份)與最低的人群(每月少于一份)進行比較,含糖飲料的風險比為0.90,人工甜味劑飲料的風險比為1.00,兩者均未顯示出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研究團隊還引入了一個“陽性對照”。他們分析了地中海飲食模式得分與癡呆風險的關系,結果發現,該飲食模式確實顯示出顯著的保護作用,每增加5分,風險比便降低至0.92。
這項結果是否意味著老年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暢飲甜飲料?研究作者們給出了審慎的解讀。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或許能讓一些人感到安慰,即單就預防癡呆而言,晚年時期養成或保留的喝甜飲料習慣本身并不會直接增加風險。然而,此次研究的結論僅限于“晚年時期”(late-life)的飲料消費。作者們指出,生命早期和中年的飲料消費習慣對未來癡呆風險的影響,仍是一個需要深入調查的未知領域。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如果含糖飲料確實對大腦有長期損害,這種損害或許在生命的中青年時期就已經造成,到了晚年再改變習慣可能為時已晚。
此外,研究者們也表示該結論不意味著現有的膳食指南需要修改,對于老年人來說“控糖”仍有好處。大量證據已經表明,限制添加糖的攝入對于保護心血管健康和預防代謝性疾病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835503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