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營銷、銷售與品牌:流量狂歡之后,什么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寫在前面
在商業世界里,有一個經典的說法:“營銷讓銷售變得多余,品牌讓營銷變得多余。” 乍一聽,似乎有些偏激,但細想之下,卻道出了三者之間微妙的依存關系。

營銷是放大鏡,讓產品被看見;
銷售是臨門一腳,讓交易最終達成;
而品牌,則是無聲的引力,讓消費者在萬千選擇中,依然堅定地走向你。
然而,在今天的流量狂歡中,許多企業沉迷于“短平快”的轉化,把營銷等同于砸錢買流量,把銷售簡化成促銷話術,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
當流量退潮,什么才是企業真正的護城河?
第一章 營銷≠流量:當“精準投放”變成“無效內卷”
過去十年,數字營銷的崛起讓企業嘗到了甜頭。精準投放、算法推薦、ROI(投資回報率)優化……似乎只要砸錢買流量,銷售就能源源不斷。
但現實是,流量越來越貴,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當所有品牌都在用相似的廣告轟炸消費者時,營銷的效率反而在下降。
營銷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買”來用戶,而在于“贏得”用戶。 它應該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而非單純的交易觸發器。
比如,美國頭部消費電子公司的發布會(營銷)不僅是為了賣手機,更是為了強化“創新領導者”的品牌認知;
美國頭部鞋服企業的廣告(營銷)不僅是為了賣鞋,更是為了傳遞“Just Do It”的精神信仰。
好的營銷,不是讓銷售變得多余,而是讓銷售變得輕松。
第二章 銷售≠話術:當“轉化率”遇上“信任缺失”
在流量驅動的模式下,銷售常常被簡化為“如何讓用戶更快下單”。
于是,我們看到了各種促銷話術、限時折扣、饑餓營銷大行其道。
但問題是,如果用戶對你的品牌沒有信任,再厲害的銷售技巧也只會讓人反感。
作為中國戰略品牌專家,金科認為:銷售的本質,不是說服,而是匹配。
當品牌已經建立了足夠的認知和信任,銷售只需提供一個順暢的購買路徑,交易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美國頭部電動車品牌很少做傳統廣告,也很少搞促銷,但它的銷售依然強勁。為什么?因為它的品牌已經代表了“未來出行”,用戶不是被銷售話術打動,而是被品牌信仰吸引。
敲黑板:好的銷售,不是靠強推,而是靠品牌托底。
第三章 品牌≠LOGO:當“短期增長”掩蓋“長期價值”
很多企業認為,品牌就是一個LOGO、一句口號,或者一套視覺設計。
但在消費者心中可不是這樣,在消費者看來,廠家品牌是“你代表什么?”和“我為什么選擇你?”的答案。
在流量時代,品牌建設似乎成了“奢侈品”——見效慢、難量化,不如直接投放流量來得快。
但無數案例證明,沒有品牌支撐的增長,就像沙灘上建高樓,潮水一退,轟然倒塌。
比如,某些新消費品牌靠瘋狂投流起家,初期GMV(成交額)暴漲,但用戶復購率極低。一旦停止廣告,銷量立刻斷崖式下跌。
而像美國最大的可樂公司、咖啡連鎖這樣的品牌,即使多年不打廣告,依然能靠品牌認知維持穩定增長。
敲黑板:品牌,才是企業真正的“復利資產”。
第四章 回歸本質:營銷、銷售與品牌的三角平衡
營銷、銷售與品牌,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支撐的三角結構:
品牌是地基——決定用戶是否信任你;
營銷是橋梁——決定用戶如何認識你;
銷售是結果——決定用戶是否選擇你。
流量會枯竭,算法會變化,促銷會失效,但品牌塑造的認知,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在喧囂的商業世界里,我們或許該慢下來,思考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當所有人都追逐流量時,你是否愿意為品牌種下一顆種子,等它長成參天大樹?
金科呼喚
營銷、銷售與品牌,就像一場商業世界的“三重奏”。
流量可以帶來一時的喧囂,但唯有品牌,才能讓企業在潮起潮落中,始終屹立不倒。
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數據算法,而是人心所向。正如中國某手機品牌創始人說的那樣:“成功的企業賺取利潤,偉大的品牌贏取人心”。
你,做好打地基的準備了嗎?
(請讀者您在評論區積極留言,讓更多人受到啟發和鼓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