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高考志愿遇上AI浪潮,我們該如何選專業?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報季。過去,選專業??吹氖桥d趣志向、就業前景,但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已席卷千行百業,考生與家長又多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顧慮:到底選什么專業才不會被AI輕易取代?
澎湃美數課分析了600個最具代表性的本科專業所教授的各項知識能力,發現高校最常設立的10個專業,不少都可能受到AI的沖擊,從英語到看似在AI時代更有優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沒有幾個專業在AI沖擊這件事上敢說自己高枕無憂。

要理解為何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樣的工學專業都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一樣,AI替代風險都是中性,而不是低風險,就需要先解釋這套AI替代風險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受AI影響的,不止文科
我們知道,當下各類大模型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龐大訓練數據之上所掌握的“預測”能力,從生成語言文字到產出視頻畫面,都是依據大數據所沉淀的人類經驗算出來的。有賴于海量訓練集不斷“喂題刷級”,大模型算對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因此,當下的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個靠數據驅動的工具。在應用場景明確、復用頻次龐大的能力上有著遠勝于人的優勢。比如河北省胸科醫院的放射科主任張瑩說,他們的醫生以前看一套胸部CT影像找肺結節,至少要10分鐘時間,但在引入AI醫學影像處理和分析系統后,只要5秒就能把三四百幅的圖像預分析完,并且正確率也越來越高。
但在面對需要大量情感與社交互動的場景,決策流程較為復雜的地方,以及現有標注數據較少的知識領域,人工智能就常常力不從心了。

以新聞學這個多數人不會感到陌生的專業為例,高校培養學生的能力一般是圍繞“掌握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知識與技能”等展開。相比需要調用文字理解和記憶能力的“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等,人工智能在“具有調查研究和社會活動能力”這項上替代的風險要更低,畢竟AI很難做到與受訪者建立起豐富的情感連接,更別說長期互動。
專業整體的AI替代指數也并非各項能力指數的簡單均值,而是基于各項能力被使用的頻次來加權計算出的。新聞學的AI替代指數是6.8分,就受“采寫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兩項的影響較大,因為相比其他3項能力,這2項對新聞學專業的同學來說,是最顯性的要求
因此,當一個專業的核心能力標準化程度高、大模型容易學習模仿,那被AI替代的風險就很高。比如翻譯專業的核心能力是“具有扎實的相應語言基礎和較熟練的聽、說、讀、寫、譯”,AI替代指數高達8分,導致其成為容易被AI替代的專業。
但讓很多人會意外的是,AI沖擊不單單是翻譯、秘書學這些文科類專業,包括理學、工學在內的專業,都有被人工智能影響的專業,例如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統計學。
為什么?因為越是標準化程度高的能力,AI替代的場景就越高。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和美國勞工統計局在2025年5月發布的就業報告,計算機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和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這兩個計算機專業,分別以7.5%和6.1%的失業率位列美國本科專業失業榜第3名和第7名,比冷門的藝術史專業的失業率還要高出一倍多。在我們的評估模型中,目前學科門類中,也只有哲學、農學和歷史學能說暫時沒有AI替代風險高的專業。

但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以上僅僅是基于一項維度來做的評判,考生及家長在專業考慮時還需要注意兩件事:
首先,這套各專業的AI替代風險評估體系,僅基于能力層面來做的評估,并未考慮社會在一些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接納度。比如在看病救人、司法裁決這樣的領域,依然存在社會倫理尚未跟上技術發展的情況。所以,盡管從能力上看,AI在臨床醫學專業的替代指數已經達到了5.75,但實際替代風險并沒有那么高。
其次,一些專業AI替代指數低的專業,可能是現有標注數據較少的緣故,也就是針對這項能力,AI缺少學習的材料。比如梵語巴利語這一專業的指數僅為2.2,替代風險很低,但招生規模也極為有限,全國僅北京大學一所學校有本科招生。因此,完全照著AI替代風險低的專業去填志愿,也不可取。
從職業角度倒推AI的影響
除了基于培養能力來分析各專業的AI替代風險,專業對口的職業被AI影響的風險,也需要被考慮。
我們注意到,DeepSeek出現后,大模型部署和應用的成本大幅降低,企業使用AI的興趣也在日益增高。根據智聯招聘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2024》,編輯/翻譯、金融/保險服務、銷售/商務拓展等職業未來被大模型替代的風險高,這些職業在招聘市場中的比例也已開始下降。
而這些職業所吸納較多的專業,就需要考生們謹慎考慮,尤其是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在多個職業中都排名靠前的專業。

不過,上述數據的發布方還提到,諸如銷售、客服、軟件研發這樣的職業招聘需求依然位列招聘市場的前十位,一方面是因為“AI對崗位的替代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企業和求職者同時在進行積極應對”。
這也提示我們,人工智能并非完全是“取代”人類,反而可以“賦能”人類。
考生在選擇專業后,還需要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趨勢,學會將AI等新技術與自己的專業相融合。因為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文理工農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學科在融合,我們的能力也需要多元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為了應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很多高校的人文社科專業在突破固有邊界,探索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深度交融。
今年3月,復旦大學一度被傳文科專業要縮招,但其實是誤讀。2025年復旦本科招生名額中,人文社科背景的依然占到了30%,只是其中有1/3是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說,“希望通過文理交叉、文工結合、文醫融通,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
不僅文科在尋求融合,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明確提出構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與新文科,推動文理深度融通,打破學科壁壘。
如今6年過去,交叉學科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名單,截至2024年6月,全國已有239所高校開設了總計723個交叉學科,共878個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例如清華大學所開設的信息藝術設計,就是交叉學科,它所涉及的一級學科包括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設計學。
我們將這些交叉學科中所涉及的一級學科兩兩匹配,并以文理工這3個領域中同一交叉組合出現超10次的為代表作為展示,會發現橫跨文理的交叉學科不在少數。

交叉學科的市場需求在哪里?
以農學專業為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吳華瑞在調研中發現,國內蔬菜無人農場全自動移栽機漏苗率高,仍需人工補苗,而日本同類設備因技術封鎖無法引進。要打破僵局,需要解決無人農場領域人才匱乏的問題。吳華瑞說:“未來無人農場領域的人才培養需注重交叉學科融合,培養既懂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又熟悉農業生產規律的復合型人才?!?/p>
“可以確定的是,對于未來的本科生而言,只學單一學科一定不夠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近期在接受《看天下》雜志采訪時說。
但考生在選擇這些新興專業時,也需要留心學校的培養方案或已讀該專業的學長學姐評價,避免踩坑“假交叉”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馬永紅等人2024年在《中國科學報》上曾發文提到,“某些高校為了迎合大趨勢和標新立異,出現了拍拍腦袋就進行學科交叉的情況,即為了交叉而交叉,或為了申請項目而交叉”。
盡管交叉專業如何培養還需要時間來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攻城拔寨,選一個專業、學一種技能、一碗飯吃終身的時代正在結束,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選擇優先培養那些人工智能還無法替你去做的事——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AI可以為你提供建議,但最終做決定的人還是你;豐富自己的表達協作能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只是簡單的字符傳遞,人有情緒有感情,不用按概率來說話;好好鍛煉身體,不做“脆皮”大學生……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AI的發展而過于焦慮,因為新技術在終結一些舊職業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需求。就像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最近給高考考生的報考建議結尾所說:“每一代年輕人有每一代人的機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