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家長最愛看的書,我提名它
原創 Felicia 新周刊
好的繪本不只是給孩子看的,家長也能從中獲益。
記者 | Felicia
編輯 | 陸一鳴
封面丨《小夫妻》
當興趣培養和親子關系都被列進現代父母的考核表,繪本也成為父母育兒的稱心工具。
對家長們來說,共讀繪本的好處有很多:不用擔心孩子近視度數越來越高,也無須焦慮算法推薦不宜內容,更不會致使孩子產生互聯網依賴。因此,哪怕平板電腦、電視機或AI機器人更能讓精力旺盛的孩子迅速閉嘴、坐好、安靜下來,一些家長仍然喜歡這類古老的故事媒介。
但也不只如此。美國作家愛麗絲·奧茲瑪成長于一個單親家庭,從4歲起,父親就為她朗讀繪本和書籍。愛麗絲9歲時,父親開始每晚為她朗讀經典書目,這個習慣延續了3218天,直到愛麗絲離開家上大學。這個父女共讀的親身經歷被她寫成了圖書《你能每天晚上為我讀書嗎》,對女兒來說,由書籍引發的一次次交談和它們所促成的一次次約定讓人難以忘懷,父親也寫道,“你的時間和心無旁騖的關注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佛山大瀝,曦閱書吧舉辦繪本分享會。(圖/被訪者提供)
然而,對績效社會的父母來說,他們經常需要進行將教育分為“有用”和“無用”的內心博弈。讀繪本這件事,就經常處在尷尬的位置。

“人可以生氣”
常希不時在二手平臺上給6歲的女兒買繪本,價格經常是原價的四分之一。適合低幼年齡段看的一些繪本,女兒長大后便不再癡迷了,常希再在平臺上將它們賣掉。如此,孩子們的繪本在二手平臺上完成周轉,去到適齡的孩子家里。
繪本由父母挑選,但孩子會形成自己的閱讀偏好。每個階段,總有一兩本是被孩子翻得最多的。常希的女兒以前經常看《大樹搖一搖》,大樹每次搖一搖,都會掉下不同的動物,故事就會有新的進展。后來,樹上掉落的東西不再讓她感覺有趣了,她開始喜歡上宮西達也的繪本。
在常希的印象中,宮西達也的故事很溫暖。母女倆一起看《永遠永遠愛你》:一只食草龍媽媽意外撿了一顆恐龍蛋,等小恐龍一天天長大,食草龍媽媽才發現它是一只霸王龍;盡管如此,食草龍媽媽也沒有拋棄小恐龍;霸王龍長大后,離開了食草龍媽媽,卻悄悄在樹林里留下了她喜歡的紅果子。常希的女兒喜歡上了恐龍,開始看恐龍的科普,常希也說不清楚理由。
有時,看繪本像一場散步:沒有明確的“養成”終點;但有時,繪本也有很準確的功用,一些作者和出版商似乎非常懂得父母的煩惱。
女兒喜歡摳指甲,怎么也戒不掉,常希的丈夫便買了一本《咬指甲妖怪》試圖嚇唬女兒。而常希自認為脾氣不好,為了讓女兒理解媽媽發脾氣的行為,讓她理解“人會生氣、人可以生氣、人可以表達生氣”,她也會買《請不要生氣》《有意見》給女兒看。蘊含在故事中的樸素道理似乎比家長們的說教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圖/《小夫妻》)
在各式各樣的繪本中,也有一些承載著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企圖在早教階段就向孩子灌輸知識或某種價值觀。但常希不太喜歡功利性強或過于說教的繪本。孩子是會變的,她也不想控制女兒應該喜歡什么。
家里有兩個孩子的文文挑選繪本的規則與常希截然不同。文文很少選擇故事性的繪本,她為孩子挑選的繪本大多是科普性質的:從機器到科學,從昆蟲到水果。她希望孩子能在閱讀的同時了解一些常識和知識。只是她也發現,兒子在小時候很少主動翻開繪本,反而長大后主動要求購買漫畫,并把全系列讀完了。
但她很難證明她選擇的繪本曾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如今12歲的兒子確實有典型的“理科生”性格,他喜歡機械和偵探電影,學習成績也不錯,可他幾乎看不進去比較感性的故事或電影。到現在,兒子也極少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如果他和父母吵架,也會采用生悶氣、冷戰等方式。

“能報課嗎?”
在佛山,Kitt的閱讀館“曦閱書吧”已經經營了4年。
Kitt是1982年生人,喜歡上繪本時已經20多歲。那時她獨自在新西蘭念書,偶爾去茶樓兼職,下班經過書店,她會進去看看繪本。對于童年閱讀資源不如90后、00后的Kitt來說,這家書店打開了她的新世界。繪本不只是給小朋友看的書,獨自在外闖蕩時,Kitt也曾在繪本中獲得許多精神慰藉。
Kitt從本科開始在新西蘭學習心理學,后來在攻讀碩士、博士階段繼續研修行為心理學。2006年她看了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她發現新加坡家長與中國家長很相似。他們很愛孩子,為了家庭長時間工作,下班很晚,而小孩一大早就去上學了,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方式是在冰箱上面貼便條。當時Kitt的感觸是:“為什么相愛的兩個主體無法交流?小孩發生了事情不敢跟大人說,大人很愛小孩,但常常用責罵的方式希望讓孩子更好,他們對愛的表達方式其實是錯的?!?/p>
(圖/《小孩不笨2》)
據Kitt觀察,歐美國家對行為心理學的應用更豐富,例如用鼓勵教育讓孩子更自信、更自愛、更自尊,長大后成為獨立的、有尊嚴的、有主見的成年人,但當時國內的研究不多。她常??吹揭恍┐蛑皩I”頭銜的育兒專家,而他們的觀點往往沒有研究支撐。
博士畢業后,Kitt回到家鄉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一手創立以繪本為主的閱讀館,嘗試營造提供親子服務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面,Kitt根據行為心理學的原理,以各種形式和方法鼓勵親子互動,對她來說,這同時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實驗。
我很好奇:根據Kitt經營閱讀館4年的觀察,帶著比較功利的目的帶孩子來看繪本的家長多嗎?她跟我分享:“經營閱讀館的第一年,過來體驗的客人有很多,他們想給小朋友報繪本課,來了之后發現沒有,那部分家長就不來了。到了第二年,許多家長都知道了我是行為心理學的博士,很喜歡小朋友,他們就覺得來找我聊天能解答他們的疑問,但是后來發現我只會給一些簡單的建議,并不會花長時間解答,第二年以后,這部分家長也沒有來了。到了第三年,有些家長覺得我的英文很好,給小朋友讀故事讀得很好,他們自己讀得不好,希望館長和孩子一起讀書,這會讓孩子愛上讀書,但后來發現我也不會經常這樣做。”

(圖/《他鄉的童年》)
在Kitt看來,開閱讀館并不是為了提供某種“教育”,而是提供場地和優質的書,讓家長和孩子通過共讀更加親近。孩子看到某個故事、某個畫面,可能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說出一些平時不會跟家長說的話。繪本的功能是讓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拉近孩子和家長的心理距離,Kitt認為這樣的機會要留給家長,她不應該搶走,她的工作更像橋梁,也提供某種指引。
閱讀館開辦4年來,許多家長和孩子在這里見證了自己的變化。經常來曦閱書吧的家長和孩子到了這里,會跟Kitt打個招呼,便開始去找自己喜歡的書,選個角落,用自己覺得最舒適的姿勢投入書本的世界。

(圖/《他鄉的童年》)
Kitt遇到過不少焦慮的家長。家長們常常困惑:到底要不要卷我的孩子?盡管他們不想讓孩子沒日沒夜地做題,沒有時間玩耍,但同時又很擔心如果不說教,不幫孩子把學習計劃安排得滿滿當當,孩子的學業就會落下。而Kitt認為,如果成長過程中遭到家長過多的干預,孩子會失去發展自己的成長方向和形成個人特質的機會。
那家長是不是應該放任孩子自由?Kitt認為家長需要關注的是更重要的東西?!澳阆M⒆娱L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能力,能在社會里面做些什么?同時,家長需要了解孩子未來的目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能判斷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做法是否能幫助孩子達到這些目標。”
在Kitt對周邊的觀察中,許多家長要求孩子將所有時間放在學習上,家長一手包攬家務活甚至替孩子整理書包和打包行李,孩子不需關注家庭事務、其他家庭成員,一切以學習為主。Kitt會擔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是否能很好地融入社會,跟他人很好地相處。孩子有時間了甚至不知道要玩什么、怎么玩,他們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嗎?
就如尼爾·波茲曼在《教育何用》中寫道:“任何以經濟效用為宗旨的教育都太狹隘,很難有大用??偠灾?,這樣的教育破壞了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嘲弄了人性。至少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教育讓一個好的學習者失去了很多機會?!?/p>
《教育何用》
[美]尼爾·波茲曼 著 章艷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4-10

大人看的繪本
在曦閱書吧,Kitt不時會舉辦一些繪本分享會。偶爾,她會專門挑選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內容來分享,只是參與的家長并不知道她是帶著“告訴家長一些東西”的目的。
前年,她分享過一本《和甘伯伯去游河》。甘伯伯有一天出去游河,有兩個小朋友想上船,甘伯伯提醒小朋友不能爭吵、不能亂動,小朋友答應了。后來遇到小兔子、小狗、小雞、牛等各種動物,上船之前,甘伯伯都會提醒不能亂動??蓜游锏奶煨宰屗麄內滩蛔∽鲞@些事情,于是小船翻了。船翻了后,甘伯伯沒有責罵小朋友和動物,而是帶著他們游到岸邊,曬干身子。后來他們一起喝茶,小朋友和小動物都遵守了禮儀。

繪本《噓!我們有個計劃》講述了四個小伙伴一起到樹林里捕鳥的趣事。(圖/《噓!我們有個計劃》)
Kitt選擇分享這個故事是想突出甘伯伯對孩子犯錯的包容。她理解小朋友的本性:“人都是會犯錯的,但是犯錯之后,批評、責罵其實并沒有幫助。一來批評、責罵并不會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而且犯錯的人本身心情就不好,他已經得到事實上負面的反饋了(身子濕了/游玩時間少了)。我清楚地記得,故事講完后,有一位媽媽流淚了,她說要向甘伯伯學習?!边@位媽媽強烈地共情了,Kitt不會直接告訴家長應該怎么做,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傳達。
這也是Kitt喜歡繪本的理由,這樣的繪本比較單純、功利性不強,它有時只是作者有了某種經歷,想用故事表達某一種情緒,“當這種情緒被放進繪本里,它很能貼近孩子的內心感受,真善美,不需要教,孩子都能感受得到”?!拔覀儾挥冒褧暾刈x給孩子聽,我們也不用‘教’給他很多道理,我們可以聽聽孩子有什么想法。你對他的想法表示認可,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重要,他未來就會更愿意跟你說話,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盞itt說道。
Kitt也由此發現了孩子的秘密。有一回她去杭州參加“大屋頂”的書展,發現里面有一本名叫《為什么父母這么煩人?》的書被小朋友翻爛了,她很好奇,就把書買回來看。她原本擔心這是一本充滿噱頭的書,看完才發現它不僅應該給孩子看,也應該被更多家長看到。“大人拒絕承認自己做得不好,也拒絕去改變,最終的結果就是小朋友很痛苦。我也知道父母的壓力很大,但是他們的壓力以不好的方式轉嫁給了孩子。”

《為什么父母這么煩人?》
[日]田房永子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2024-01
而這本書講出了一種可能:如果父母很頑固,孩子可以不喜歡他們,大人不能憑借父母身份將錯誤行為合理化。Kitt認為,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孩子未來可能難以與他人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系,他們也許會合理化別人的無理要求,不自覺地迎合別人,甚至陷入被PUA的狀況。
Kitt發現親子關系的難題在于“家長不喜歡被教育”,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教育人的。很多時候,學校教育(schooling)無法涵蓋人的教育(education),但是對于本來就已經為生活焦頭爛額的家長來說,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先去對自身進行教育可謂難上加難。
起碼,繪本提供了一種比較輕松的途徑:到故事里去,再回到生活。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運營:鹿子芮;排版:兩只羊

本文原載于《新周刊》
總第684期《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
原標題:《讀繪本,能治愈焦慮的父母嗎?》
684期雜志已上市
原標題:《中國家長最愛看的書,我提名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