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畢加索的靈感與達利的超現實,山西博物院端午開啟西班牙展
20世紀藝術先鋒、立體主義之父畢加索,大膽前衛、充滿創造力,一生中繪畫風格多變。
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翹胡子、瞪圓眼、拄蛇杖,用“龍蝦電話”肢解功能主義,拿“軟鐘”解構時空法則。他是20世紀藝術界的“話題制造機”,逛紐約街頭的行為藝術鼻祖。
5月30日,山西博物院暑期大展“畢加索 達利與超現實主義藝術——19世紀以來西班牙油畫真跡展”正式對公眾開放。
展覽匯集西班牙畢加索、達利等23位藝術家的75件經典作品,涵蓋雕塑、油畫、陶瓷、混合媒介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為觀眾呈現充滿顛覆色彩的藝術盛宴。
展覽帶來了5件畢加索原作,數量雖少,卻能管窺他“畢”生所學的靈感創意。
畢加索的藝術中,線條是情感與思想的軌跡。他摒棄傳統肖像的明暗塑形,轉而用交錯的弧線、銳利的折角與疏密相間的節奏,將五官拆解為符號般的幾何單元。

畢加索《臉》

畢加索《舉起手臂的裸體》
瑪莉·德雷莎是畢加索“金發繆斯”的象征。1927年,47歲的畢加索在巴黎拉法耶特百貨公司攔住了17歲的瑪莉·德雷莎。展覽中的《藍眼睛的女人》描繪了瑪莉·德雷莎婉約靜美的一面。

畢加索《藍眼睛的女人》

瑪麗·特蕾絲·沃爾特(1909-1977)
1946年,65歲的畢加索在法國南部小鎮瓦洛里斯邂逅了陶藝傳統。第二年,畢加索回到馬杜拉陶藝工作室,開始了陶藝創作生涯,將傳統的陶瓷器型轉化為大膽且富有表現力的作品,涵蓋動物、神話人物以及抽象圖案等。隨后25年里,他創作了逾4000件陶瓷作品。

畢加索《嚴巴布》
與“百變”畢加索不同,達利專注于超現實主義“賽道”,他以非凡才華解構與重組記憶,構建出奇妙“超現實”夢境世界。展覽為觀眾解鎖了幾個達利的關鍵詞,如“抽屜人”“馬”“加拉”。
達利的青銅雕塑《長頸鹿的維納斯》創作于20世紀中葉。作品融合古希臘雕塑《米洛的維納斯》與長頸鹿修長的脖頸,宛如一場古典藝術與瘋狂想象的激情碰撞。雕塑胸前的抽屜,恰似一個個藏著秘密的小盒子,呼應著弗洛伊德關于潛意識欲望的理論。

達利《長頸鹿的維納斯》
“抽屜人”概念源于弗洛伊德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里,抽屜被視為潛藏情欲的象征。達利常將抽屜符號與女性形象相結合,以此揭示女性潛意識中的欲望與情感。
馬在達利的藝術世界中是極具代表性的形象。馬成為了承載集體無意識原型的超現實容器,融合了青銅時代的戰馬、啟示錄中的末日坐騎、解剖臺上的實驗體等多重文化意象。
展覽中的《命運之子》瓷盤,以深邃的鈷藍色為背景,達利用金色線條勾勒出躍馬而起的騎手形象,線條流暢且富有動感,仿佛定格了騎手與馬匹在命運之路上奔騰的瞬間。

達利《命運之子》
加拉,達利的妻子,是達利一生的靈感繆斯。在自傳中,達利深情告白:“我愛她,勝過愛我的母親,勝過我的父親,勝過畢加索,甚至勝過金錢。”加拉的身影出現在達利各個時期的作品中,后期他的簽名甚至由“Dali”變成了“Dali Gala”。展出的《利加特港圣母》,靈感源于達利的油畫《利加特港的圣母》。

達利《利加特港圣母》

達利與加拉
19世紀末至20世紀是西班牙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關鍵轉折點。在這一時期,以畢加索、達利為代表的西班牙藝術家們以強烈的創新精神和革新思維,打破了傳統藝術的框架,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現了西班牙藝術的獨特風格與深厚文化內涵,更以其大膽的想象力和前衛的表現手法,深刻影響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
展覽以“西班牙近現代藝術”為核心主題,通過“瞬間印象”“美的靈感”“形與之形”“夢境現實”等四個單元,系統呈現了西班牙藝術的演變脈絡與時代精神。
【信息】
畢加索 達利與超現實主義藝術——19世紀以來西班牙油畫真跡展
時間:2025.05.30—2025.10.08
地點: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臨展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