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建筑美學碰撞!2025大阪世博會的沉浸式展館盛宴

2025年大阪世博會以“設計未來社會,讓生命綻放光彩”(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為主題,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大阪夢洲島舉辦。
每一屆世博會,都對城市建筑發展與城市生活方式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世博會展館作為一種實驗性的建筑,具有很強的探索性與創造性。



藤本壯介的“大圓環”構想著重于打造開放且相互連通的園區布局,以激發人們的探索欲,福斯特、坂茂、隈研吾、莉娜·戈特梅等全球知名建筑師的參與,更增添了世博會的建筑意義。

各國展館的設計理念充分展現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共同追求。從模塊化的木構技術到傳統夯土工藝,再到互動式動態裝置,這些創新設計不僅呈現了多元文化的對話,更將環保理念貫穿始終。各展館在建造之初就規劃了后續的拆除方案,通過可回收建材的使用和建筑部件的異地重組,有效延長了材料的使用周期,構建起資源循環利用的完整體系。這種全生命周期的環保設計思路,彰顯了國際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形成的高度共識。


日本國內館及主題館
1 大屋根/ The Grand Ring??????
設計:藤本壯介建筑師事務所


作為2025年大阪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The Grand Ring以其獨特的環形設計成為整個園區的焦點。這座巨型結構汲取了日本古寺的建筑精髓,巧妙運用本土杉木與扁柏,結合傳統榫卯工藝與現代金屬加固技術,既展現傳統美學又確保抗震安全。建筑整體占地6萬平方米,高度達20米,內部空間層次分明:底部設有環形步道供游客穿行,頂部則打造了視野開闊的觀景平臺,可一覽世博園全景與大阪灣風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表面錯落分布的生態屋頂會隨著四季更迭變換色彩,為整個空間增添了動態的自然美感。
2 世博大廳/ Expo Hall????
設計: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


作為世博會重要慶典活動的主會場,Expo Hall以其獨特的建筑造型成為矚目焦點。這座白色錐形建筑最引人注目的設計亮點,是其頂部展開的金色圓盤狀屋頂結構——"Shining Hat"。這一設計靈感來源于1970年大阪世博會標志性的"太陽之塔",通過精心設計的光學反射效果,在特定角度和光線條件下,金色屋頂會產生直沖云霄的視覺幻象,為建筑增添了震撼的視覺效果。
3 日本館/ Japan Pavilion
設計:日建設計(Nikken Sekkei)+ 佐藤大


日本館以"生命循環"為核心理念,其獨特的環形建筑完全采用CLT(交叉層壓木材)構建而成。設計巧妙融合了日本傳統木構工藝與現代工程技術,通過多層木質外墻的設計,實現了自然光線與空氣的有機調節。館內精心設計的螺旋式參觀動線,引導游客在行進中感受自然界的循環韻律,從而建立起與日本傳統文化和生態智慧的情感共鳴。整個空間設計旨在通過建筑語言,喚起人們對生命循環本質的深層思考。
4 Null2
設計:NOIZ Architects



這座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創新的金屬-樹脂復合鏡面材質,其獨特的聲響應特性使表面能夠隨環境聲波產生動態變化。流動的影像在鏡面間交相輝映,創造出超現實的視覺體驗,將建筑轉化為一個可互動的藝術裝置。這種突破性的設計打破了傳統建筑的靜態局限,巧妙融合自然元素與數字科技,在虛實交織中探索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參觀者開啟對未來可能性的無限遐想空間。
5 藍色穹頂/ Blue Ocean Dome
設計:坂茂建筑事務所



這座展館通過三個彼此相連的穹頂結構,展現了三種各具特色的綠色建造方案。A穹頂采用環保竹材編織成網格狀骨架,B穹頂運用高科技碳纖維復合材料打造輕盈外殼,C穹頂則創新性地使用再生紙管作為主體建材。每個穹頂不僅是一處建筑空間,更是一個生態宣言——它們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對環保理念的最佳詮釋,以建筑語言向參觀者傳遞著守護海洋的迫切呼吁。
海外館
6 中國館/ China Pavilion
設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館的建筑外觀以中國傳統書簡長卷為造型靈感,巧妙融合了竹子、漢字與書卷三大文化元素,生動詮釋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精髓。展館內部設計延續書簡長卷的創意理念,通過層層遞進的展示空間,宛如展開一部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詩,引領觀眾從悠久歷史走向燦爛未來。
7 沙特阿拉伯館/ Saudi Arabia Pavilion
設計:福斯特建筑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



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設計靈感源自沙特遼闊的沙漠景觀,運用流體力學原理精心規劃了自然通風系統,打造出具有傳統沙特村落特色的展館群落。建筑外立面采用輕盈的當地石材覆層,錯落有致的疊層結構自然形成了蜿蜒的小徑與庭院空間。參觀者首先穿過一片郁郁蔥蔥的沙特本土植物前庭,隨后沿著幽靜的巷道漫步,最終抵達用于展覽和文化演出的中央庭院。
8 卡塔爾館/ Qatar Pavilion
設計: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這座建筑巧妙糅合了兩種跨越地域卻息息相關的傳統工藝:源自卡塔爾的單桅帆船制造技藝與傳承自日本的精細木作技術。整個建筑呈現為一座靈動的木構體系,外覆隨風輕舞的素白織料,恰似迎風鼓動的船帆——既是對卡塔爾航海文明的禮贊,又暗喻著歷史上連接兩國、橫跨印度洋的古老貿易航路。
9 荷蘭館/Netherlands Pavilion
設計:RAU Architects



展館中央懸浮著一顆直徑達10.6米的發光球體,這座被稱為"人造太陽"的藝術裝置,以水能再生為靈感源泉。參觀者在入場時將獲贈一枚智能感應球,當與展區互動點接觸時,便會激活中央球體的光影變幻。荷蘭館以"球體"為設計母題,從建筑形態到展示內容形成完整敘事——這顆熠熠生輝的球體既隱喻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也直觀呈現了展館所要探討的能源永續主題。
10 西班牙館/ Spain Pavilion
設計:Néstor Montenegro + Enorme Studio + Smart and Green Design



西班牙館以歷史悠久的"黑潮"航海路線為靈感主線,巧妙融匯海洋的流動韻律與太陽的能量意象,打造出富有生命律動的展示空間。這座展館將洶涌的海浪曲線與熾熱的陽光元素完美結合,不僅詮釋了海洋與太陽作為地球生命之源的重要地位,更象征著西班牙與日本兩國文化中共同珍視的航海精神和自然崇拜。
11 美國館/ USA Pavilion
設計:Trahan Architects


美國館以展開的"雙翼"造型環抱中心廣場,通過360度環繞的LED巨幕呈現美國多元的自然與城市景觀。參觀者穿行于仿若自然峽谷的廣場空間,身臨其境地感受美國大地的壯美風光。廣場核心區域懸置著一個半透明的反光立方體裝置,為觀眾提供了一處靜思人與自然、都市與生態共生關系的冥想空間。該館在建設中積極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特別采用了東京奧運會的回收建材,體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主張。
12 英國館/ UK Pavilion
設計:WOO ARCHITECTS


英國館以鮮明的幾何模塊造型,向可編程技術的發展歷程致敬——從古老的穿孔卡片、紡織機械到現代二進制編碼,這一設計巧妙串聯起英國引以為傲的紡織工業傳統與其在電子游戲、數字設計和系統思維等前沿領域的領先優勢。建筑外立面采用折疊穿孔鋁板打造的像素化幕墻,白天隨著光線角度變換呈現微妙的光影韻律,入夜后則神奇地幻化為閃耀的米字旗圖案,將科技與愛國情懷完美融合。
13 葡萄牙館/ Portugal Pavilion
設計: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葡萄牙館以"海洋:藍色對話"為主題,生動展現了該國與海洋的千年情緣。建筑外立面創新性地采用懸垂繩索和再生漁網編織而成,仿若凝固的海浪瞬間,在微風中輕盈律動,藝術化地詮釋了葡萄牙悠久的航海文明。這一環保建材的運用不僅完美踐行了循環經濟原則,更彰顯了葡萄牙在應對氣候變化、守護海洋生態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等全球議題中的先鋒角色。
14 法國館/ France Pavilion
設計:Coldefy + 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以自然為靈感,精心構建了"攀登-探索-回歸"三重沉浸式體驗序列。建筑通過獨特的環形流線設計,巧妙融合人工培育與自然生態系統。參觀者首先穿過一道充滿詩意的沉浸式入口廊道,循著階梯漸次攀升,最終抵達被綠意環繞的觀景平臺。這個宛若自然精華濃縮體的空中花園,生動展現了法國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創新領域的卓越成就。
15 意大利館/Italy Pavilion
設計: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



意大利館以創新手法重構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圖景,將古典建筑語匯與當代大跨度屋頂結構完美融合,打造出一座充滿未來想象的藝術殿堂。其起伏的波浪形屋頂采用再生材料與生物基復合材料構筑,既彰顯了意大利悠久的建筑智慧傳統,又踐行了可持續發展的營建理念。整座展館被塑造成一個探索建筑美學的實驗場,向世界展示意大利對傳統與創新的獨特思考。
16 奧地利館/ Austria Pavilion
設計:BWM Designers & Architects



奧地利館巧妙運用音樂藝術元素,將其國旗標志性的紅白條紋幻化為躍動的巨型樂譜線條。建筑采用螺旋上升的流線造型,配合精心設計的傾斜曲面,打破了傳統建筑的封閉感,完美再現了音符在空中舞動的韻律之美。這座充滿樂感的建筑以親切的尺度感,引領參觀者步入一個由建筑譜寫的音樂世界。
17 瑞士館/ Switzerland Pavilion
設計:Bellprat Partner + Nüssli + Manuel Herz Architects +Robin Winogrond



瑞士館的建筑通過一系列相互連通的球形空間體量,構建出獨特的空間組織與意象表達。這些球形結構在視覺上呈現出輕盈通透的美感,卻展現出異常穩固的結構特性,因而被譽為"瑞士世博史上最輕盈的建筑"。設計將建筑布局、燈光構思與場景敘事有機整合,通過澄澈、對比與延續性的敘事邏輯,創造出渾然一體的沉浸式觀展體驗。
18 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設計:LAVA



德國館由六個木質圓柱體單元相互穿插組合,形成自由流動的游園式空間序列。建筑采用可循環建材與創新氣候控制系統,充分彰顯可持續設計理念。從建筑本體到展覽內容,展館全方位踐行零廢棄原則,將資源消耗降至最低,為未來建筑的可變性改造與材料再利用提供了示范性樣本。
19 烏茲別克斯坦館 / Uzbekistan Pavilion
設計:ATELIER BRüCKNER + NUSSLI



烏茲別克斯坦館呈現了一場關于建筑可循環利用的生動實踐。展館采用模塊化木構件體系建造,在世博會后將被完整拆卸,運回國內改造成創意工坊或教育空間。其設計融合三大核心要素:展現烏國自然風貌的景觀庭院、靈感源自傳統手工藝的木構柱陣,以及寓意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的中心藝術裝置。
20 匈牙利館/Hungary Pavilion
設計:Gábor Zoboki


匈牙利館巧妙融合了日本傳統木構技法與匈牙利本土工藝,打造出獨特的建筑語言。參觀者沿著一條蔥郁的景觀步道緩緩前行,在悠揚的匈牙利民謠伴奏下,逐步沉浸到一個充滿魔力的星空劇場。這個隱藏于木質穹頂結構之下的沉浸式表演空間,其造型靈感源自匈牙利傳統的干草垛,通過生動的藝術演繹,將古老的民間傳說娓娓道來。

當然,除了這些展館,還有許多建筑值得一看,在2025大阪世博會感受沉浸式展館盛宴,一次看完不同國家建筑美學碰撞!
世博會博物館攜手720云打造
"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會VR云逛展"
80多個現場實拍VR場景
帶你“親臨”世博盛會
不用去日本也能“在場”逛世博!



國內:https://www.720yun.com/vr/6e9j5OwmvO2
國外:https://www.add3d.com/720/6e9j5OwmvO2
*在中國境外用戶請掃碼上方的海外訪問二維碼觀看。720云海外CDN加速訪問服務,生成海外獨立訪問鏈接,無地域限制,海外任何國家地區均可實現高速訪問瀏覽。
攝影|袁稷
編輯|Kat
原標題:《建筑世博|全球建筑美學碰撞!2025大阪世博會的沉浸式展館盛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