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兵韜志略|英歐達成安全與防務協議,但難以實現“深度融合”
熱點新聞:5月19日,英國與歐盟在倫敦舉行自英國正式“脫歐”以來的首場雙邊峰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英國首相斯塔默在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歐盟與英國已達成一項安全與防務協議,以加強聯合安全行動并共享信息。
點評:英國自2020年正式脫歐以來,與歐盟的防務關系始終在“主權讓渡”與“安全共擔”的夾縫中搖擺,雙方既因歷史慣性保留著部分合作紐帶,又在北約框架與歐盟戰略自主的博弈中陷入深層矛盾。此次峰會是英歐雙方一次重要的雙邊關系調整,標志著英歐防務關系正從對抗性疏離轉向全方位合作。但是,由于英國與歐盟在戰略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矛盾,同時還有美國霸權護持等諸多結構性制約因素,未來雙方防務合作深化還將面臨諸多挑戰。

英國和德國計劃聯合研制射程2000公里的中程導彈。
英歐防務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長期以來,英國將北約視為跨大西洋安全的基石,反對歐盟防務一體化,對歐盟推動的“永久結構性合作”和“歐洲干預倡議”始終保持警惕。例如,英國曾多次阻撓歐盟建立獨立于北約的聯合軍事指揮體系,并拒絕加入德國主導的“歐洲天空之盾”防空計劃。但是,俄烏沖突爆發后,英歐防務關系出現了轉折,雙方從“制度對抗”開始轉向“功能性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務實性舉措。
例如,針對近期美國與歐盟關系的不斷緊張,英國宣稱將以“美歐橋梁”身份參與北約“前沿防御”計劃,參與“歐洲天空之盾”“未來空戰系統”等項目,加強與法、德、意等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以增強歐洲自主防衛能力,并支持歐盟建立獨立于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同時,英國還加大參與歐洲共同防務建設的力度,軍工企業業務明顯向歐洲傾斜,其中包括在波蘭等國興建工廠,推動陸戰裝備在當地生產,與挪威哈梅克造船廠簽署合作備忘錄,為26型護衛艦出口做準備等。英國首相斯塔默還多次在公共場合表示,“決心為歐洲集體安全盡力”,明確表態支持歐盟推出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
實際上,早在2024年,斯塔默在訪問歐盟總部時就提出了舉辦英歐峰會的構想,其目的是在當前歐洲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改善雙方關系并形成多層次協作體系。作為這次峰會的核心成果之一,防務與安全合作協議主要涵蓋三大領域:在軍事技術協同方面,英國獲準參與歐盟“永久結構性合作”框架,允許BAE系統公司等英國軍工企業競標歐盟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以打破此前的技術壁壘;在情報與行動整合方面,雙方將整合英國“天網”衛星偵察數據與歐盟海洋監測系統,強化對俄北方艦隊的實時監控,并計劃建立“波羅的海聯合態勢感知中心”,英國核潛艇部隊亦與歐盟“永久自由航行行動”在北極地區形成聯合威懾;在危機響應機制方面,雙方計劃設立北約-歐盟聯合指揮平臺,優化烏克蘭軍事援助流程,英國將通過“北約采購渠道”推動武器輸送流程統一化,并與歐盟聯合培訓烏軍飛行員。此外,雙方還同意在混合威脅應對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計劃成立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倫理委員會,制定《自主武器系統使用準則》,并聯合研制天基預警系統,搶占新興戰場規則主導權。??
總體上來說,此次峰會標志著英歐雙方首次在英國“脫歐”后建立起系統性合作機制,通過簽署安全與防務協議來實現地緣博弈中的戰術協同,由“議題驅動”轉向“機制化協同”。正如馮德萊恩所稱,這是歐盟與英國伙伴關系的新篇章,是雙方安全與防務伙伴關系的新起點,也是英國參與歐盟國防工業的第一步。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聯合多個歐洲國家艦艇正執行名為“高桅桿”的軍事行動。
多重因素推動雙方防務關系走近
英歐峰會實現防務合作突破性成果,本質上是多重危機疊加下的“最小共識”產物。自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對歐洲的態度日趨消極,烏克蘭問題乃至歐洲局勢,在美國戰略版圖中的優先級不斷降低,特別是美國對烏軍援削減30%且質疑北約價值的立場,更是加劇了歐洲的“戰略自主”焦慮以及對跨大西洋聯盟未來走向的擔憂。例如,俄羅斯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后,北約評估認為東歐國家將面臨“48小時癱瘓”風險,亟需英國核威懾能力和情報網絡填補防御缺口,而英國在人工智能軍事化、太空監視和網絡戰領域的技術優勢,也可與歐盟的常規兵力投送能力形成互補。雙方利益在安全焦慮中實現短暫交匯,推動防務關系逐漸走近。
此外,軍工產業鏈的重構需求也是雙方防務關系走近的重要原因。英國自脫歐后國防出口不斷下降,對軍工產業構成了極大沖擊。英歐簽署安全與防務合作協議后,將允許英國參與歐盟的任何聯合采購,英國通過參與“歐洲防務基金”等機制涉及的高附加值產業鏈,不僅能回避敏感的單一市場爭議,為英歐之間更廣泛的經濟合作鋪路,也有利于英國以更高效率重振其經濟和軍備。根據協議,歐盟還承諾將采購英國無人機系統(UAS)超50億歐元,并允許BAE系統公司參與“未來空戰系統”(FCAS)競標以及參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加密頻段研發,以彌補英國脫歐后的技術孤立。英國則向歐盟開放羅羅公司航空發動機技術,緩解法國“陣風”戰機的產能瓶頸。雙方還計劃2030年前完成“暴風”六代機與“未來巡航/反艦武器”(FC/ASW)的集成測試,并聯合研制天基預警系統。
最后,英國外交政策的策略性調整是解決雙方防務關系發展障礙的關鍵因素。工黨政府上臺后,以“重振英國”為外交政策基調,秉持“進步現實主義”外交理念,試圖通過防務合作重塑“歐洲支點”角色,在處理英歐關系上持積極態度。斯塔默將防務合作視為修復英歐關系的突破口,希望以此在歐洲防務框架內發揮主導作用,這樣既可對沖脫歐后的外交邊緣化風險,又能展示其是歐洲防務“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同時還避免了可能會在移民、關稅等敏感議題上出現對歐盟妥協的壓力,可謂是“一箭三雕”。

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聯合研制的“臺風”戰斗機。
??未來合作進程充滿不確定性
從未來發展來看,英歐防務協議的簽署開啟了一種新的合作范式,即在絕對安全難以實現的現實下,采取“有限伙伴”與“競合交替”的混合模式。但是,由于雙方在戰略目標、主權讓渡等方面存在較大分歧,各自內部對于加強防務合作的觀點也不盡一致,因此將面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制約性因素??。
首先,在戰略目標上,英國的“全球英國”戰略與歐盟“戰略自主”目標存在根本性沖突。長期以來,英國一直試圖通過北約框架主導歐洲安全議程,而法德則積極推動“歐洲干預倡議”旨在建立獨立于北約的快速反應部隊。這種矛盾曾經在北極航道問題上集中爆發過,由于英國主張聯合北約強化北極軍事存在,而歐盟堅持通過“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部署海洋監測浮標,最終導致無果而終。如果這種矛盾難以調和,還將會繼續對未來雙方防務合作產生根本性影響。
其次,雙方在主權讓渡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例如,在軍費開支上,歐盟要求英國接受“歐洲防務基金”審計規則,而英國堅持國防預算獨立審批權。在防務產業整合方面,英國拒絕向歐盟開放“天網”衛星偵察數據的實時共享權限,而歐盟則以限制英國參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加密頻段作為反制,并對其軍工企業競標設置技術壁壘。此外,雙方在軍工技術標準上也存在壁壘。英國BAE系統公司的“暴風”六代機采用開放式系統架構,與法國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的封閉式架構存在兼容性沖突;英國5G軍用通信加密標準(基于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與歐盟“伽利略安全認證體系”也尚未實現互認,直接制約聯合指揮系統的數據融合,這種差異將導致雙方未來防務合作的項目成本大大增加。
最后,英國與歐盟內部對深化雙方防務合作也存在不同看法。??英國保守黨和改革黨將協議斥為“對脫歐公投的背叛”,揚言未來如果執政后將取消該協議。此外,協議規定英國參與歐盟防務基金后需額外支付年度“準會員費”,且無權參與資金分配決策,更是增加了英國國內的不滿。而在歐盟內部,同樣也是暗流涌動:法國堅持“歐洲防務優先本土企業”,反對英國軍工企業參與“歐洲遠程打擊倡議”核心項目;德國則擔憂英國借防務合作稀釋歐盟決策權,要求所有聯合行動必須經歐洲議會批準。這些內部分歧也將給雙方防務合作前景蒙上陰影,甚至導致其止步于“淺層融合”。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云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