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小馬哥、9527們被“喚醒”:他們對AI說出這些新臺詞
不用搭建場景,無需尋找演員,就可以創作出電影。在以前,這是天方夜譚,但時至今日,電影制作已經踏入一條新的河流——AI。
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恰逢上影節開幕,我們用AI開了一個腦洞,想跟經典電影角色對話。
【點擊下面圖片觀看AI視頻】
那要問什么問題?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句話出現每部電影的開頭。
觀眾都知道電影是假的,而角色卻以為自己是真的。
這讓我好奇,如果電影里的角色知道自己純屬虛構,會有什么反應?電影不同于提示詞生成的短片,人物有著豐富的形象、聲音和故事,他們來自不同的世界,而他們的回答應當更加精彩,富有啟發。這些是“自我認知”和命運的碰撞。
這個想法天馬行空,而AI的出現讓這個想法變成可能。AI大模型在訓練時,被投喂了各種各樣的語料,這其中也包括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就好像被投喂關于一個人的歷史能讓AI“復活”逝者一樣,AI也可以延續電影角色的生命。AI以電影角色的身份回答問題時,不是純粹的胡編亂造,而是折射出大模型對電影內涵的理解。
我很快跑去問ChatGPT,讓他根據不同電影角色的性格和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咕嚕、伏地魔、異形、唐伯虎、小馬哥等等經典電影角色知道自己是虛構的,會有什么反應。
種種AI能力的迭代,讓我和經典電影角色成功對話。在以往,我們跟AI聊了一段時間,AI可能就會忘記之前的對話,逐漸偏離主題。但如今,AI能記住越來越長的上下文,我們和AI能夠長時間對話,一直專注討論電影角色的反應。
得找到合適的AI視覺工具
經典角色的回答已經有了,視頻要怎么做?我測試了多種AI工具,包括Veo3、可靈、即夢或海螺等等。
制作這樣視頻的傳統思路是,先用AI工具生成圖片,再將這些圖片生成AI視頻。其中,最特別的是谷歌推出的Veo3。要生成電影畫面,不用靠墊圖,也不用靠墊視頻,只要輸入文字提示詞就好。
視頻中的伏地魔、小丑女等片段就是用Veo3根據文字提示詞直接生成的,它不僅能生成畫面,還會配上人物聲音和音效,節奏也把握得相當好。不過,直出對應的后果是,這些人物形象難以調整,修正成我們想要的形象。而且,對于中文電影世界里的人物,Veo3無法生成中文配音,生成形象也與記憶中相差甚遠。
就在這部AI短片完成之際,我的同事做了一篇稿子《好萊塢宣戰大模型?迪士尼110頁訴狀告AI文生圖巨頭侵權》——6月11日,全球娛樂產業巨頭迪士尼和環球影業對文生圖公司Midjourney提起版權訴訟。迪士尼和環球影業都想要坐實Midjourney在AI大模型的訓練過程中,大量使用了他們的版權素材。這兩家公司在訴狀中寫道,Midjourney是一個“搭版權便車的抄襲無底洞”。
好的,讓AI擁有生成經典角色的能力,AI公司或許也處于侵犯版權的邊緣。
技術的發展勢頭大概無法阻擋,但其中的法律界限也一定會變得更加清晰。讓我們再開一下腦洞,隨著技術的迭代、觀念的轉變和法律的完善,說不定科幻電影也會更快變成現實。
可以確信的是,普通人也能做出電影大片的時代已經迫近。
PS:這是上影節AI測試的第三季,第一季的稿件《圖解|一票難求的上影節,近十年怎樣走過?》聚焦于數據的抓取、清洗與初步可視化分析,由 AI 完成了從信息獲取到洞察呈現的全過程;第二季的稿件《數說|如果把上影節的歷史喂給AI,它能看出什么?》則挑戰了 AI 的多模態能力,讓其識別電影海報,并進一步測試了數據分析能力的進步。
我們之所以連續三年選擇“上影節”作為觀察 AI 能力演化的錨點,是因為它擁有豐富的歷史片單、匯聚了大量經典與先鋒電影作品,是技術與文化碰撞的理想載體。
從數據分析、圖像分析再到如今的視頻生成測試,AI 的邊界正在不斷被拓展。未來,AI 還會發展出怎樣的能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