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營造可以從講故事開始
“講故事”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不少社區營造項目在推進過程中反復面臨的疑問。
在全國各地的社區營造嘗試中,越來越多從業者開始意識到,城市并不只是水泥和地磚的組合,它承載著情緒、記憶與人際關系。但將這些看不見的“軟性資源”轉化為社區活力,不是易事。
在許多項目中,故事常常被當作點綴,用來豐富文本、潤飾背景,真正以故事為起點的營造實踐很少見。而在長沙岳麓山下,一條名為麓山南路的街道上,一種以“講故事”為核心的更新方式已經持續了十三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路徑。這種路徑被稱為“敘事營造(Narrative Placemaking)”。
它是一種在長期實踐中自下而上自然生長出的體系,起初只是記錄身邊聲音的音頻計劃,后來發展出照片、口述、夜游、街頭實驗、公共策展等多種形式,使一條街道逐漸擁有了“被關注”“被感知”的氣質。
這種氣質通過講述——持續地、在地的敘述——緩慢生成。
敘事在這里是記錄方式,居民通過敘述找到表達自己的理由,青年借此建立與城市的鏈接,街區在講述中完成認同重構。
這推動了對“營造”一詞的重新理解。它在傳統意義上的“建造空間”里新增了“構建關系”、“激發參與”、“沉淀情感”??臻g不必發生劇烈變化,但街區與居民對地方的態度都在悄然轉變。
麓山南以一種“非目的性”的方式推進:因為故事積累,更新自然發生——正如「麓山南計劃」發起人所說:一個地方,只要持續被傾聽、被講述、被關心,它就會長出新的意義。
這背后回應的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當城市越來越新,如何保留人們對地方的溫度記憶?“敘事營造”提供了一個重新出發的角度。
如果說傳統城市更新是一場手術,那“敘事營造”就是一場慢工細活的縫補:不喧嘩,卻深刻;不迅猛,但持久。
它讓人們重新看見,城市中最細微的故事,正是連接人與地方最有力的線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