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方現大范圍沙塵天氣,為什么它還在持續出現?
3月25日8時50分,新疆克州烏恰縣遭遇強沙塵侵襲,在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415縣道多個路段,大風裹挾沙塵造成道路能見度不足10米,來往車輛難以看清路面,被困風沙中。

截至12時10分,大風沙塵逐漸退去,受風沙影響路段逐漸恢復正常通行,民警共疏導車輛680余輛、1800多人。
近期,中東部迎來一場大回暖,江南多地最高氣溫沖上30℃,體驗超前暖熱。不過寒潮已經“發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回暖即將被阻斷。26日至29日,受寒潮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將迎“氣溫大跳水”,局地氣溫降幅超20℃。
除了猛烈降溫,寒潮還將給我國大部地區帶來大風天氣,新疆、內蒙古、甘肅以及華北北部等地陣風7至9級,局地10至11級。受大風天氣影響,今天新疆東部和南部、內蒙古中西部、甘肅西部、寧夏、陜西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新疆東部和南部、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沙塵暴,局部有強沙塵暴。
北京暖熱之后接“10級強風”
今天,北京局地出現10級左右強風。強風卷起揚沙,路邊電動車、自行車倒了一片,中小學、相關培訓機構停止戶外活動。前幾天還暖如初夏,為何這場強風來得這么突然?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翟亮告訴記者,北京3月份多大風天氣,這是正?,F象,今天下午風就會慢慢減小了。
翟亮介紹,這次大風是受一個發展較強的氣旋的影響,氣旋后部跟著比較明顯的冷空氣,因此整個京津冀一帶出現了明顯的氣壓梯度增大,也就導致了北京此次強風。
這場風為何感覺“突如其來”?昨天下午,北京市發布了大風藍色預警,顯示北京有7級左右陣風,山區局地可達9級?!敖裉煸绯坑捎诶淇諝鈴姸容^強,有些地方陣風達到了八九級,所以今天6時55分將大風預警升級到黃色?!钡粤粮嬖V記者,這場冷空氣影響北京的時段主要是在今天凌晨到中午前后,下午風就會慢慢減小了。
出現這么強的風正常嗎?翟亮介紹,今天早晨到上午這段時間的大風比較明顯的,不過這也是比較正常的天氣,北京3月份很容易出現這種大風、沙塵天氣,這也是北京當下的氣候特點。
“未來幾天北京還會有大風天氣,比如在26日到27日,還有一波冷空氣帶來相對明顯的大風天氣,預計陣風能夠到七八級,還有可能會帶來一些沙塵?!钡粤琳f。整體來說,北京從前幾日的暖熱到如今的大風天氣,都和冷空氣相關。
北方多地連續出現沙塵污染
23日,北京、呼和浩特等多個中國北方城市出現沙塵污染。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密切關注,分析此次沙塵天氣的影響和發展趨勢。22日午后起,一股沙塵氣團在強西北風作用下逐步向東南方向推移。受其影響,內蒙古中西部、寧夏北部、陜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PM10濃度顯著上升。截至23日10時,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海空氣質量達到小時嚴重污染水平,其他受影響城市為小時輕至重度污染水平;北京市PM10濃度從23日凌晨起顯著抬升,峰值濃度已達到小時輕度污染水平。
專家分析,近期沙塵天氣比較頻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蒙古國和中國北方地區氣溫偏高,導致地表積雪覆蓋范圍縮小、含水率下降,這是有利于沙塵發生的熱力因素。二是近期冷空氣活動頻繁,22日北方地區風力明顯增強,內蒙古普遍達到6級及以上,局地超過8級,這是誘發沙源地起沙的動力因素。
對于沙塵天氣后續影響,專家指出,23日,沙塵氣團將在偏西風作用下繼續向東移動,陸續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北京持續受到上游沙塵影響,23日傍晚至前半夜,PM10峰值濃度可能達到小時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24日,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4日至27日,受冷空氣大風影響,北方地區多沙塵天氣。新疆東部和南部、青海北部、甘肅大部、內蒙古大部、寧夏、陜西中北部、華北、黃淮、江漢北部等地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新疆東部和南部、內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沙塵暴或強沙塵暴。
如何科學認識沙塵暴,新華網專訪了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
記者: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北方將出現大范圍大風沙塵天氣。請您談談近期沙塵天氣的主要成因。
盧琦:每年的3—5月,是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的多發期。沙塵天氣的發生有三個要素。一是地表沙物質,二是有大風,三是局地有冷熱交換的湍流。春季冷空氣活動偏多,大風天氣比較多,再加上有局部的湍流,就容易發生局地和大范圍的沙塵天氣。影響我國的沙塵源既有境內的,也有境外的,我國北方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等地表沙源。
記者:最近十多年來,大家對天氣狀況整體感覺是越來越好,為什么沙塵天氣還在持續出現?
盧琦:據監測,最近十年沙塵天氣變少了。但是沙塵天氣作為一個自然過程,它有一些周期性的變化,少了并不等于沒了。沙塵天氣主要受每年大風、降水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舉例說,如果上一年份或者春季降水充沛,沙塵就會變少。如果降水比較少,干旱的年份再遇上強風,那沙塵就會變多。我覺得這種周期性的變化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沙塵暴是目前人類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會長期存在。但通過種樹種草等生態工程建設是減緩沙塵天氣的有效措施。
記者:如果遇到不同程度的沙塵天氣,大家分別該怎樣應對?
盧琦:就像地震、海嘯,沙塵是一個自然現象和自然的天氣過程。我們本身沒有太好的辦法來抗衡它,現在主要的應對就是防御、躲避,直到大晴天氣回歸。
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好的預報機制,氣象部門提前3-5天甚至一周就能開始向公眾預報沙塵天氣。那我們知道了就要做好個人防護,比如關閉門窗、小心高空掉落物等。嚴重的時候甚至要通知大家減少外出,更不要進行戶外活動。林草部門也要注意做好新栽植被的保水保墑,不要在沙塵天氣組織植樹造林種草活動。
記者:經常有這樣的呼吁,大概是“要以積極的正常心態看待沙塵天氣”,您怎樣看待這樣的說法?沙塵天氣將來會通過人類的努力消失嗎?
盧琦:沙塵天氣是一個自然的存在,在沒有人類之前就已經有沙塵了。那我們應該放平心態,坦然面對。除了前面提到的防護意外,我們也要采取積極治理的態度和措施來迎接挑戰。要科學認識沙塵暴,在形成沙塵暴的要素中,天氣系統是人類難以控制的,但土地沙化是可防可治的。在沙塵源區和路徑區種樹種草,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土地沙化,減少沙源面積,對于減緩沙塵暴發生頻次和強度、降低災害損失具有一定作用,通過種樹種草等生態工程建設不可能根除沙塵暴,但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
義務植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像每年3月12日植樹節提倡的那樣,我們每個人堅持植樹造林,荒山披錦繡,沙漠變綠洲。
在此我也呼吁大家,積極參與和投身到“三北”工程建設中來,多多植綠,多多為生態建設作貢獻。
記者:就像這次一樣,每逢沙塵天氣來臨,大家都會通過預報預警而提前了解到。請問監測在沙塵暴防御和應急方面的有什么重要作用?從國際層面,我國沙塵暴防御和應急處于什么水平?
盧琦:東北亞區域是沙塵天氣和沙塵暴的多發區和頻發區。所以我國在科學研究、監測、預報、預警這方面,是走在國際前列的。
氣象部門現在基本能做到7—10天甚至長周期的預報和預警。上一次沙塵我們是提前了5天就已經做出了準確的預報和預警。我們現在也在積極參與東北亞的沙塵暴的監測預警網絡。
記者:我們看到沙塵天氣預測新聞中,往往會有“經氣象、林業、草原、荒漠化等領域專家聯合會商預測”這樣的話。沙塵天氣預測為什么會有多領域的專家參與?
盧琦:沙塵暴災害是一種涉及多部門,多行業的自然災害。需要氣象、林草、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環保等多部門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其中大氣過程是由氣象部門負責的,地面狀況是由我們林草部門負責,所以在會商的時候,要多領域專家參與,從而形成大家會商的結果,來作為我們多部門共同應對應急的決策措施。國家林草局和中國氣象局自2003年建立沙塵天氣會商機制以來,經過20多年逐步完善,形成了年度、月度、周度和重要時段等會商機制,在沙塵天氣監測預警和應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我國沙塵天氣的頻次有所減少,但它從未消失,未來也會長期存在。冷空氣和大風影響范圍垂直方向在千米以上高空,20米、30米高的防護林可阻擋部分地表的粗沙,但遠不能擋住被大風帶上高空的粉砂和黏粒。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監測顯示,近20年,我國春季(3-5月)沙塵天氣總體上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已由上世紀60年代年均20.9次減少到近10年年均8.4次,沙塵日數平均每10年減少1.63天?,F階段,我國仍處在沙塵天氣偏少的背景下,但沙塵頻次受到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的直接影響,會呈現出一定的年際變化特征,例如2017年和2022年沙塵暴次數均為1次,2021年沙塵暴次數為4次。
沙塵來源不只是來自遠方,沙塵暴所到之處,地面的塵土都會被裹挾。例如,我國北方大面積的農田、草場,在三四月份未返青之前皆為沙塵客觀存在的塵源。
盧琦表示,沙塵暴不能消滅,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治理是減少沙塵暴頻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我國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40多年來,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通過草方格固流沙,喬灌草鉗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種草等舉措扼流沙,一片片綠色匯聚成一條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阻強風、擋狂沙,讓數千萬畝沙地變為良田、果園和牧場,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區域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發揮出日益顯著的生態效益。
我國“綠色家底”持續增厚
從塞罕壩創造“荒原變林?!钡木G色奇跡,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系上綠色圍脖;從“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實質性進展,到累計建成“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2600余個……我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國土綠化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優勢、積攢后勁。
“綠色家底”持續增厚,但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國“缺林少綠”問題仍然突出:森林覆蓋率、人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距離世界平均水平依然有差距;森林資源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這意味著我們仍需厚植林草資源,持續推動國土綠化,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底色。
科學植綠,要實現數量質量并重。堅持適地適樹、適時適法,根據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植被生長發育規律、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選擇樹種草種,確保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深入開展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
林草產業是生態富民產業。
2024年全年,我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10.17萬億元。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4666.7萬公頃,年產值超2萬億元;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4000萬公頃,年產值約1萬億元。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寶庫”作用,不斷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綠色引擎”,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植樹造林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最經濟實惠的方法。
據測算,目前我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壓艙石”,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鞏固和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要擴大林草面積,增加林草碳庫總量,提高林草資源質量,提升碳匯增量,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減少碳庫損失。此外,還要創新林業碳匯應用場景,探索多種鞏固提升碳匯能力途徑與價值實現模式。
種下一株新苗,也是種下民生福祉。
2024年,我國城鄉綠化美化水平持續提升。開工建設“口袋公園”6200余個,建設城市綠道7300余公里,滿足城市居民對“推窗見綠,行路有蔭,出門進園”的期待;通過實施水旁、路旁、村旁、住宅旁等區域綠化,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美麗鄉村令人向往和眷戀。
春光無限好,植綠正當時。
植樹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一茬接一茬種,一代接一代干,美麗中國的綠色成色一定更足,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更加牢固。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人民網、新華網、中國天氣網、中國新聞網、新京報;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