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停不下來的我們,如何學會像植物一樣生活?
“我們總是追問自己,我應該怎么活,我很困惑,怎么活才能夠做到最好。但是沒有一株植物會這么想。”生活在都市里,步履不停的人們常常忘了,自然有它自己的法則,生命也是。
3月24日,在由小紅書官方內容品牌「about關于」推出的“春天必修課:植物教給我們的生活哲學”主題直播中,復旦大學人文教授梁永安、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教授杜素娟、上海辰山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壽海洋與知名作家于是一起,在辰山植物園的沙生植物溫室中圍繞新書《去植物園逛逛吧》展開了對話,暢談植物的生存智慧,并深入探討了現代生活中困擾人們的內卷、生存焦慮與社會時鐘等議題。
處于寒冬、人生低谷該如何應對?如何面對流水線般千篇一律的日常?怎樣過一種“人在物上”的生活?在這個春日,打開這場“春天必修課”,學習植物教給我們的生活哲學,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治愈能量。

學會休息:植物也需要睡覺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很多人都在為“休息”這件事而苦惱。對談中,壽海洋分享了植物界“休息達人”的故事,梁永安也提到夜來香綻放后,到后半夜就會把花瓣收起來,讓兒時的自己印象深刻,“還有牽牛花,你看它一個個都垂著頭‘集體睡眠’,到大清晨就起來,它很有節奏”。因此,植物的長期主義值得我們學習——它們善于休息,集中在某一時期綻放、結果。而反觀我們社會的節奏,似乎希望天天都能結果,“每一天都要考核”。這種生產線般的生活節奏,正是使人異化的原因。

梁永安、杜素娟等嘉賓在對談現場
杜素娟則提到,我們要向植物學習拒絕內耗,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我們如果多觀察一下植物,會覺得人是很荒誕的。沒有一個植物會想‘我怎么活才做得最好’,它只會考慮‘長成什么樣我最舒適,我能夠活下去’。它沒有放棄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杜素娟說,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自我,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整合自身周邊的環境,長成自己的樣子就可以了,“不存在一個‘最好’”。
守住種子,等待一場火
人在低谷的時候,往往會很容易感到絕望,而植物面對不利于自己的生長環境,卻有獨特的生存智慧。壽海洋介紹,有一種生長在西非地區的蘆薈,它生長的環境水分很少、鹽分很高,而植物體內有太多鹽分會影響期生長,它就把鹽分轉移到一個枝條里,到一定時候這個枝條就會掉下來,這種植物就通過這一方式去除體內過多的鹽分。杜素娟認為,這是植物教給我們的“放棄哲學”,“爭取是一種智慧,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你看哪棵樹遇到寒冬會絕望?它不會,它會很智慧地保存自己,把葉子掉光,讓自己的能量慢慢積蓄;進入冬眠狀態,減少能耗,積蓄力量,才有信心迎接春天。”


嘉賓們暢聊“植物的生存智慧”
壽海洋還提到,有一些植物結果以后,并不打開果實釋放種子,而是等著一場火,把所有競爭者全燒掉、變成灰燼,變成它的養分,它受到火的“召喚”以后才開始撒播種子。為這一場火,它能夠等待幾十年。這個例子再次引發了現場嘉賓們的感慨。于是說,等待也是一種力量。“如果有哪個年輕人處在人生的低谷,覺得外面的世界內卷得不行了,就可以想,我就默默地守著自己的種子,等待一場火。”
過一種“人在物上”的生活
對談過程中,梁永安還提到當下年輕人生活追求同質化的問題。他提到,在城市化加劇、流動性越來越強的社會中,現在我們最缺乏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被概括為‘人在物下’,生活里油鹽柴米、生老病死,考慮的都是盡量能夠多擁有一些物質,很大程度上Ta是在‘物’的狀態下生活,但是人類是個生靈,跟其他的植物和動物不一樣的是Ta還有向往、有想象力,還是‘在物上’的。所以我覺得面對植物的時候,人類就要思考,我們今天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如何釋放自己的自由,在有條件的時候,能夠追求一種‘人在物上’的生活。”

學者們在對談中探討現代人如何向植物學習生活
杜素娟也認為,科技越發展,人越需要有理性的認知,越要懂得有意識地回歸自我,否則我們很快就會被工具化、物化。“如果說這個世界不是以人為本的,而是以物為本的,就必然會出現異化。在目前這個物欲比較膨脹、各種機器對我們構成威脅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多到植物園來,看看植物就明白,我們應該怎么活著了。”


小紅書「about關于」第6本雜志書《去植物園逛逛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