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華留學生如何推動全球科技與文化共融
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促進了科學、文化與教育的跨國流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外國留學生的角色逐漸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參與者和知識傳播的中介,更成為跨文化科普傳播的有效推動者。得益于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留學生不僅促進了全球科技資源的共享,還通過與中國社會的深度互動,推動了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文章探討了外國留學生在科普傳播中的實際作用,揭示其如何通過務實的合作推動全球科技資源的共享,并為公眾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消解對留學生群體的刻板印象。
一、外國留學生與跨文化科普傳播
科學傳播的全球化要求突破地域與文化的局限,而外國留學生恰恰是這一進程中至關重要的實踐者。作為全球最大留學生接收國之一,中國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萬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不僅參與學術研究,還積極投身科普活動,成為連接中外科學社群和文化對話的橋梁。
留學生的科普實踐并非單向的知識輸出,而是基于雙向合作和互惠的交流模式。通過國際化團隊和跨國合作,留學生在全球科技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團隊為例,他們與本土科研機構合作,定期舉辦“全球科技前沿”講座,將國際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國,并通過社交平臺向海外觀眾介紹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突破。這類活動不僅豐富了中國公眾的科學認知,也通過留學生的多語言傳播擴大了中國創新成果的國際影響力。2022年,類似的跨國科普項目覆蓋的受眾已超過200萬人次,其中30%的參與者通過留學生的雙語內容接觸到原本難以獲取的科技信息。這一數據表明,留學生不僅扮演著知識的傳播者角色,更成為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橋梁,助力全球科技資源的共享。
此外,留學生的參與并未造成本土資源的占用,反而通過國際合作引入了外部資金和技術支持。例如,歐盟資助的“地平線2020”計劃中的多個中歐聯合科普項目,由中外學生共同策劃并執行,項目不僅促進了全球科技交流,也通過開源平臺將成果向全球免費開放,真正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普惠。這一模式凸顯了跨國合作與知識共享對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作用。
二、留學生的跨文化優勢及在科普傳播中的作用
外國留學生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深厚的跨文化背景和溝通能力。通過語言優勢、文化適應性和全球社交網絡,留學生能夠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的全球傳播,并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推動全球科普項目的順利開展。
語言能力無疑是留學生在科普傳播中的關鍵優勢。英語作為國際科技交流的主要語言,使得留學生能夠迅速與全球科研人員及公眾溝通。此外,許多留學生精通其他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能夠將科技信息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傳遞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這種多語言能力不僅使傳播更加精準,也拓寬了受眾群體,推動了跨國科普合作的進程。語言不僅是技術傳播的工具,它還是跨文化理解的橋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能夠在共享科學成果時形成共識,促進文化認同的建立。
文化理解力使留學生能夠設計出更加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科普內容。在跨文化傳播中,留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認知特點及其對科技知識的接受方式,避免文化沖突和誤解,從而提升科普效果。例如,來自非洲法語區的留學生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將中國的霧霾治理技術轉化為法語和斯瓦希里語的雙語科普動畫,使這一技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傳播效率提升了40%。這種文化適配性的內容生產,使得科學技術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加廣泛的接受與應用。
留學生廣泛的國際社交網絡也為他們在全球科普傳播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留學生可以將中國的科技成果傳播至全球,同時加強與國際科學家、科研機構和科普組織的合作。例如,巴西留學生創立的“拉美-中國科創走廊”平臺,促進了中南美洲與中國之間的37項科研合作,其中12項成果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全球公共衛生指南。這一平臺的成功,展示了跨文化社交網絡在科技資源共享中的巨大潛力,表明了通過跨國合作與社交網絡,留學生不僅能夠推動科技資源的流動,還能促進跨文化共識的建立和深化。
三、國際合作與科普傳播的協同效應
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和能源危機等問題,要求國際間的合作與科技共享。在應對這些挑戰時,科普傳播需要跨越國界的協同努力,而留學生正是這種協同合作中的“知識中介”,通過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促進知識的全球共享和技術的轉移。
留學生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他們作為技術轉移的實踐者,推動了中國先進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播。例如,孟加拉國留學生參與的“南南氣候變化合作計劃”項目,將中國的水稻抗旱技術轉化為適合熱帶季風氣候的簡化版本,并通過田間示范與短視頻傳播,使該技術在孟加拉國農村的采納率提升至58%。這一案例展示了留學生不僅在知識的轉化中起到了橋梁作用,還通過本地化創新和有效的傳播策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應用。
留學生在國際合作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是推動共識構建。在中非青年科學家論壇上,留學生提出的“文化-技術耦合”傳播策略,成為非洲疾控中心采納的區域科普標準框架,這一策略有力地推動了疫苗公平分配和艾滋病防控等議題的討論和實踐。留學生在國際合作中的這些角色體現了他們在推動全球科普合作中的獨特價值。
這些具體的案例表明,留學生不僅通過知識的轉化與技術的轉移促進了全球科普傳播,還通過推動不同國家間的文化認同和科技共識建設,促進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廣泛展開。
四、留學生在華科普實踐的客觀審視
盡管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科普實踐中展現了積極作用,然而,社會上仍然存在對他們參與科普項目的質疑,特別是認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本土資源。實際上,留學生的參與并沒有造成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反而通過國際合作引入了大量外部資源,促進了資源共享。
首先,留學生參與的科普項目通常由國際組織、企業基金和學術合作專項提供資金,而非完全依賴中國本土的教育資源。85%的跨國科普項目資金來源于國際組織或企業的社會責任基金,這些資金與中國本土教育資源形成互補,并通過項目合作提升了中國科普事業的國際化水平。通過這樣的合作模式,留學生不僅貢獻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傳播能力,還為中國的科普事業帶來了國際化的資源和支持。
其次,留學生科普項目的成果不僅共享,還通過開源平臺向全球免費開放。以“一帶一路”青年科學家聯盟開發的科普數據庫為例,該數據庫目前已向中國200多所高校免費開放,成為本土科研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源。這一開源的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受眾能夠共享最新的科技成果與創新。
最后,留學生的科普實踐帶來了可量化的社會效益。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評估數據顯示,留學生參與的社區科普項目使公眾的科學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測評得分平均提高了22%,而其人均成本僅為政府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這些數據表明,留學生的科普項目不僅具有高效的社會效益,也在全球知識共享和技術傳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挑戰與優化路徑
盡管留學生在科普傳播中展現了強大的優勢,但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專業術語的文化轉譯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建立跨學科的合作團隊,將留學生的語言優勢與本土科學家的專業深度相結合。此外,當前的國際科普合作機制仍較為松散,缺乏持續性和系統性支持。因此,建議通過設立國際科普合作基金,制度化地支持跨國科普項目的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社會對留學生科普貢獻的認知偏差依然存在,尤其是關于“資源占用”的質疑。對此,應加強案例研究與數據公開,借助實證分析回應輿論質疑,進一步消解社會上的負面情緒,提升公眾對留學生在科普傳播中價值的認知。
結語
外國留學生的科普實踐,不僅是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的一種創新協作模式,更是在推動全球科技合作、促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文化轉譯、資源整合和在地化創新,留學生不僅提升了中國科普效能,也推動了全球公共知識產品的創造與共享。在這一過程中,留學生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實現科技成果共享和提升社會文明貢獻了他們的智慧與力量。未來,隨著政策支持和機制創新的不斷推進,留學生在全球科普傳播中的潛力將更加得以釋放,進一步推動全球社會的進步與合作。
作者簡介(Author Biography)
孫鵬(1982.10),博士,加拿大籍華人學者,專注于跨文化與全球化、文化與社會、人口與移民以及人才與教育等領域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廣泛且深入,涵蓋了企業跨文化管理、全球化進程對企業和社會的影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與沖突、國際移民與人口流動、國際人才交流以及華人社群和留學生問題等方面。孫鵬致力于探索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實現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傳播與變遷,以及移民和人口流動對全球社會經濟的影響。同時,他也關注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與創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新興研究領域,力求通過多學科的視角,為社會和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