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樣被套路簽約,為什么有人賠20萬有人獲賠50萬?
最近兩起加盟糾紛案引發熱議:同樣是奶茶店老板被品牌方"套路簽約",張女士被判賠20萬違約金,李老板卻獲賠50萬損失。評論區炸開了鍋:"法院判案看心情?""法律到底有沒有準星?"今天吉坤律所李邁律師帶你揭開賠償金額背后的法律密碼。

同樣被套路簽約,為什么有人賠20萬有人獲賠50萬?法律在"偏心"嗎?
一、違約金條款不是尚方寶劍
當你在合同里簽下"違約需支付50萬違約金"時,法律其實早已埋伏了反制條款:
1. 實際損失才是"定海神針"
法院會重點審查實際損失金額,根據《民法典》585條,違約金超過實際損失30%就可能被調整。某奶茶店實際投入僅15萬,法院將30萬違約金砍到20萬。
2. 證據鏈決定勝負手
李老板之所以獲賠50萬,得益于完整的銀行流水、微信記錄、現場照片組成的證據鏈,而張女士僅有口頭陳述,最終被認定"證據不足"。

同樣被套路簽約,為什么有人賠20萬有人獲賠50萬?法律在"偏心"嗎?
二、法官手中的"自由裁量權"
法律不是計算器,這些因素會導致同案不同判:
1. 過錯程度的天平
某教育機構故意隱瞞辦學資質,被認定存在欺詐,判決全額退還加盟費;而另案因加盟商未核實資質,被判擔責30%。
2. 止損義務的紅線
王先生在發現品牌方虛假宣傳后繼續經營半年,法院認定其未及時止損,扣除30%賠償金。

同樣被套路簽約,為什么有人賠20萬有人獲賠50萬?法律在"偏心"嗎?
三、破局"簽約陷阱"的三把鑰匙
1. 簽約前做好"CT檢查"
核查特許經營備案(商務部網站可查)
要求出示商標注冊證、著作權登記證
實地考察不少于5家加盟店
2. 履約過程保留"證據鏈"
資金往來務必銀行轉賬
重要溝通全程錄音錄像
保存所有物料、設備清單
3. 維權時的"黃金72小時"
發現被騙應立即:
① 發律師函主張解除合同
② 向商務部門舉報
③ 申請證據保全

同樣被套路簽約,為什么有人賠20萬有人獲賠50萬?法律在"偏心"嗎?
法律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后,跳動著實質公平的心跳。2023年北京某法院統計顯示,加盟糾紛勝訴率同比上升18%,平均獲賠金額增長至42.7萬。記住:法律從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你的每個證據都在為公平加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