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赟|韓裔小提琴家柳愛莎聯手上交奉上最出色布魯赫現場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2月22日晚,韓裔小提琴家柳愛莎重返申城,在余隆的執棒下與上海交響樂團首度合作演繹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筆者有幸現場聆聽了當晚的演出,為柳愛莎非凡的技術表現力與情感張力所深深折服。
當今世界古典樂壇,韓裔藝術家已然成為世界古典樂壇不可忽視的力量。僅女性小提琴家之列,便有中年一代的鄭京和,以及莎拉·張、康珠美等一批備受矚目的青年演奏家,她們也都是申城舞臺的常客。柳愛莎毫無疑問是其中耀眼的一員——她曾是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大賽以及伊麗莎白女王小提琴大賽最年輕的獲獎者,被評論界譽為“現代小提琴獨奏家典范”。在筆者印象中,相較于歐美演奏家,韓裔小提琴家不僅技術感上“錙銖必較”,歌唱性往往展現得更為生動。這一優勢在柳愛莎身上同樣可以聽到,但柳愛莎當晚令我折服的不僅于此。

演出現場
去年上海“左岸音樂節”,柳愛莎曾與中國鋼琴家左章等中外藝術家合作施波爾、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作品,筆者遺憾未能現場領略。我對柳愛莎的初印象,此前還停留在柳愛莎熱銷的幾張唱片。在當下古典音樂唱片市場急劇萎縮的大背景下,柳愛莎幾乎成為了DG、DECCA等頂尖廠商屈指可數的“搖錢樹”,發行數量密集且銷量領先。最打動我的是她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熱情的旋律、華麗的語匯,一掃同曲演繹版本慣常的凝重與憂郁。筆者并不完全認同措辭上對于優美的追求,并未奉之經典,但仍將其列入精彩演繹版本的一種選擇。與柴可夫斯基同為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的布魯赫,作曲風格要“純凈”得多。布魯赫尤以擅長詩情畫意般的優美旋律而聞名。或許出于作曲家與演奏家氣質更為契合的緣故,讓筆者對當晚柳愛莎的表現又多了一分期待。
當晚,柳愛莎一襲粉紅色禮服,在熱烈的掌聲中步入舞臺,演繹布魯赫這首世界小提琴文獻中的經典之作。伴隨著定音鼓的滾奏和樂隊充滿力量和動能的行進,與我預期略有不同的是,柳愛莎的小提琴是以一種舒緩但相對持重的風格進入的,壓弓力度比預期大,沒有重音但聲音非常穩定,完全不見飄逸之感。確實,面對如此沉重有力的引子,如果小提琴沒有以一定力度把握住弓弦的慣性,不僅音量上容易被樂隊“吃掉”,引子部長短弓交錯時必然會影響到節奏的穩定。音樂會現場畢竟不像唱片錄制時可以后期多聲道修音、“提亮”。尤其對于布魯赫這首比多數同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注重“交響性”的作品中,更強調樂隊所扮演的角色,小提琴聲部的清晰度更為重要。但讓筆者稱道的是,在穩重感的上方,柳愛莎敏銳地帶有幾分刻意添加的詠嘆調式的韻味,這尤其體現在運弓深度和彈性上的考究。換言之,這是一種更高難度的歌唱性的展現。

演出現場
引子之后,當主奏小提琴充當主角時,柳愛莎大開大合的技術表現力和情感張力便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只見柳愛莎閉目屏息,瀟灑利落地調整手型。一段直抵高潮的音階中,她憑借嫻熟的技術感一氣呵成,重斷弓堅定有力,且速度、力度變化及換把十分敏捷,細節的呈現上更是駕輕就熟,給人應接不暇之感。在驚嘆其技巧的同時,弓弦下噴涌的音流裹挾著充滿詩意的浪漫情感,如撲面而來的香氣漸漸充滿整個演出場館,達到情緒的頂端。繁復的變化中,小提琴始終如游絲般堅韌不斷,哪怕至急板處,柳愛莎的琴聲依舊處理得明亮通透,輕重緩急間演繹著繽紛色彩。情感表達上之到位,超出筆者預期。柳愛莎的處理風格并非張揚著戲劇表現力,并不刻意煽情,似乎還把持著古典主義的語匯,又能讓情感在關鍵時候格外濃郁。而當晚余隆對樂隊情感張力的遞進和延拓也是滾動式的,如油畫般層層鋪就,果斷凌厲之余不失圓融可通,非常契合柳愛莎的演奏風格。
第二樂章帶有冥想氣質的歌調深情嫻雅,柳愛莎的處理依舊出彩,氣息寬廣且歌唱性強。這是符合我預期的風格:經過第一樂章的大起大落,小提琴平靜地回憶起過往的美好,優美的柔板令人仿佛置身于花海田園之中。相較于現場和其他錄音版本,柳愛莎的這段柔板的聲線拉得較長,音量起伏間的緩沖也更為充分。她沒有一味流于對美好回憶或傷感、或浪漫的訴說,而是力度擴張的聲線和緩沖添了一些微妙的節奏張弛和力度調節,這使得音樂更富有暖意。

演出現場
第三樂章帶有匈牙利特色的曲調,柳愛莎以清晰的三連音進入,運弓激越,充滿活力,且音色依舊如韌帶般有力。但經過前兩個樂章的完滿演繹,筆者若以挑剔乃至苛刻的眼光看待第三樂章,或許會隱約察覺在技術感和情感表現力上的同頻共振方面,柳愛莎并沒有前兩個樂章表現得那么完美:布魯赫的這首作品,最難的便是豁達與憂郁的交織,如何在同樣的充沛的情感蓄水池里調配他們的比例,這一點柳愛莎極為出色。但第三樂章作為全曲情感最為奔放的樂章,小提琴還要起到一個造勢的作用,將樂隊的跑動感拉滿,才能把色彩的變化展現出來。換言之,在與進行曲式樂隊并跑時,柳愛莎的處理少了分野性的豪放。在展開部的幾次變奏中,旋律漸次明朗,音樂趨向樂觀與豁達,小提琴在其中的變化并不突出,但爬高過程中依舊彰顯著喜悅和自信,直抵熱烈歡快的尾聲。

演出現場
毫無疑問,這是筆者聽過的最出色的布魯赫現場。這不僅得益于柳愛莎令人折服的詮釋力,也得益于當晚上海交響樂團以及余隆大師極具匠心的精彩演繹。
當晚返場柳愛莎加演了自己為小提琴獨奏炫技而改編的維厄唐《詳基歌進行曲》以及巴赫《d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選曲“薩拉維德”。下半場拉赫瑪尼諾夫《e小調第二交響曲》,上海交響樂團在余隆的帶領下也同樣展現出出色的演出效果。
回想當晚柳愛莎的演繹,至此仍意猶未盡。我想這位已躋身一線的年輕的小提琴演奏家,必定未來可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